深圳晚报 2020-10-19
深晚报道|知名学者齐聚“A+Talk 建谈”畅谈建筑与城市如何协调发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随着深圳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究竟需要怎样的建筑?建筑又怎样更好地为城市服务?近日,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举办了第二期 "A+TalK 建谈 " 活动,邀请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克扬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唐克扬,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建人刘珩 3 位嘉宾围绕 " 建筑与城市 " 的话题进行主题演讲。

作为市建筑工务署大讲堂品牌活动之一,"A+TalK 建谈 " 活动旨在通过邀请建筑行业尤其是建筑规划设计领域的大师、专家、学者、教授和管理者,交流前沿思想、分享先进理念、展现最新成果,把政府工程建设得更有质量、更有品质、更有内涵,打造更多的精品工程和城市杰作。"A+TalK 建谈 " 活动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主办,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人力资源处及工程设计管理中心承办。

" 观、想、做 " 三者相互关联为建筑师必备的工作方法

在城市建设中,建筑是城市构成的主体,因此建筑师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结合自己从业经验,带来了《观、想、做:建筑师工作法的传承与实验》的主题演讲。

▲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

李兴钢将 " 观、想、做 " 工作方法总结为行观之 " 悟 "、思考之 " 述 "、实践之 " 作 ",三者互为呼应,融为一体。演讲中,他通过介绍剖析建川镜鉴博物馆暨汶川地震纪念馆、元上都遗址工作站、绩溪博物馆、北京 2022 年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延庆赛区场馆及设施等建筑案例,生动地讲述了 " 观、想、做 " 的关系。

▲建川镜鉴博物馆暨汶川地震纪念馆。

他认为," 观、想、做 " 在建筑师的工作中是同时存在的,没有先后顺序之分,这就要求建筑师既要学会观察,又要学会思考,甚至还要通过写作的方式记录下来,同时还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 做的同时要有观有想,想的同时又要有观有做,三者相互关联,这样的关系在建筑师行业传统里是一脉相承的。" 李兴钢直言," 观、想、做 " 是建筑师必须具备的工作方法。

通过多年的观察与实践,李兴钢总结出了园林、建筑、聚落与城市中一以贯之的营造哲学——以 " 胜景几何 " 为核心的 " 现实理想空间范式 ",而构成现实理想空间范式的五要素为风水形势、叙事空间、结构场域、人作天工、胜景情境。其中,他强调与自然交互的建筑的重要性。李兴钢表示,建筑要跟自然进行互动,二者相互融合,形成体现 " 胜景几何 " 理念的 " 自然 " 建筑。而这种自然既指黄山、长江等原生的荒野自然,也指古镇、遗址等人工建造的文明自然。

在日常空间场景中创新解决建筑 " 最后一公里 "

唐克扬分享了南方科技大学一、二期项目的建设过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在日常空间场景中创新。他指出,校园规划建设过程必然是一个从规划到媒体设计的跨学科合作,而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设计项目,通常是边规划、边建设、边使用,需要根据校园建设变化灵活调整意图设想。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克扬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唐克扬。

唐克扬从 " 设计一块牌匾 " 入手,解读日常空间里的创新话题。他认为,创新意味着要改变思维方式,在有限的资源中挖掘出大量变化的可能,从而进行面向生活的创新。关于城市日常空间创新的问题,他认为创新的根本就是提高效率,只要有创新的态度,便可以换种思维方式积极地面对问题。在学校空间的建设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创新将遇到的难题转化为机遇,还可以照顾到校园空间建设的 " 最后一公里 "。

▲日常空间的创新之校园公寓大堂。

他以图书馆办公室前的展出空间举例说道,在项目交付后,团队充分利用图书馆前的公共空间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了改造设计,重新调试一番后,如今该处已成了南科大的 " 网红 " 打卡点。唐克扬说,我们不光要思考宏观的校园建设规划,更要关注城市的 " 最后一公里 "。通过日常空间场景的创新,来兑现建筑的 " 观看之道 ",落实空间对人可能有的意义。

将公共化城市基础设施 " 化整为零 "

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生活组成部分,基础设施在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实际上基础设施不仅仅指连接公共日常生活的设施,实际上很多基础设施都是看不见的设施,例如水、电、污水处理。刘珩以自己丰富的基础设施设计经验,带来了《城市厚度:浅谈城市空间的人文价值》的主题演讲。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建人刘珩。

在她看来,建筑师应去主动发现城市里一些看不到的东西,或者从目前的实践中找到一种能够变更的可能性,能给城市发展提供一些未来基因。" 作为建筑师如何在复杂多元、不确定的情况下,寻找到更加清晰的设计方法论和空间设计的句法,是我在将事务所搬来深圳后的一个切入点。" 刘珩总结道。

" 建筑师只是考虑任务书固有需求,不知道背后逻辑的时候,也不可能做出一个特别贴切的建筑方案。" 刘珩通过深港城市 / 建筑双城双年展改造、深圳留仙洞万科云设计公社等社会性的基础设施案例诠释了设计是一场 " 化整为零 " 的艺术的理念。例如深圳留仙洞万科云设计公社的公共绿地,经过多名建筑师的努力,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公共绿地打造成了一个叠加式的创意空间,创造出了更加良性和具有使用性的公共空间。

▲南布净水站的 " 坪山阳台 "。

除了社会性的基础设施,工程性基础设施如何实现日常化、公共化,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在深圳洋涌河水闸的改造中,刘珩也充分运用 " 化整为零 " 的手法,将该基础设施打造成了既保证安全性能,又能供公众休闲娱乐的公共性工程建筑。

据了解,为紧抓 " 双区驱动 " 机遇,推动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去年市建筑工务署制定了《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围绕政府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深化改革、构建精品政府工程标准体系、完善政府工程管理机制、建筑产业现代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四大举措、二十条措施。

市建筑工务署致力于将政府工程打造成顺应时代需要、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精品,在城市各类工程建设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建筑业的振兴、工程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深圳晚报记者 杜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