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坚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撕掉贵州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怎样才能完胜这场战役?多年来,茅台集团一直走前列,扶真贫、真扶贫,在 2020 年交出成绩斐然的答卷。
10 月 17 日,第七个国家扶贫日,第二十八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来临之际,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卫东代表同仁领取 2020 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这份沉甸甸的奖牌背后,连接的是贵州土地上上十万的家庭,以及近百万人的面孔,更连接着某种对中国 " 千年贫困难题 " 的现代性 " 解法 ",以及茅台为脱贫攻坚的 " 贵州战法 " 所提供的丰富方法论与有效着力点。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卫东代表茅台集团领奖。
数月来,我们走进仁怀、道真、丹寨县的村村寨寨,走近 " 中国茅台 · 国之栋梁 " 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的上千学子,从他们脸上的幸福感、身上的满足感、家庭的获得感,解读出茅台集团的扶贫密码。
让日子有盼头
扶贫改变的不止是收入
逾 60 岁的张天琴靠着在蓝莓种植基地内工作,供孙子读完了大学。张天琴丈夫、儿媳都先后去世,儿子外出打工 10 多年杳无音信。如今孙子毕业开始工作,她继续在蓝莓种植基地内打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平模镇平模社区,春节后大家还在因为疫情不能正常复工而担忧时,冯育群已经预定了食用菌产业园 2 个大棚,他说,按照一个棚一年 2 万到 3 万元的收益来算,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差;
▲茅台生态农业公司蓝莓基地的务工人。
贵州省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46 岁的杨存强和妻子夏流琼分站地头两端,对向收割着高粱。依靠高粱种植,他们已于 2018 年脱贫摘帽。2019 年收获 1 万多斤的高粱,杨存强一家有 6 万多元进账,还被长岗镇评为 " 文明家庭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镇增冲村,18 岁的侗族女孩韦苏羽今年高考,家境贫寒的她正等待申请审批时,在家门口收到了一笔特别的 5000 元助学金,如今的她已如愿进入高校成为了一名大一新生。
▲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静仁(右二)代表茅台捐赠 1 亿元。
张天琴、冯育群、杨存强和韦苏羽互不相识,所居相隔至少数百公里,但他们的生活分别对应着茅台集团在产业扶贫、精准扶贫、教育扶贫等领域的创新发力,对应着这个以酿酒为业的企业,如何主动将生产链融入国家扶贫战略,主动将扶贫资金与项目向 " 最难的地区 "、" 最痛的生活 " 转移落实的 " 匠心 ",并且,又是怎样用 " 没有附加条件 " 的捐助方式,来 " 细心 " 对应受助的学子。
让受助人融入产业,让爱心持续生根
" 我年龄大了,外出打工基本没人愿意要,现在在茅台蓝莓种植基地里打工,做些除草、采摘的活路,一年赚的钱是以前种玉米收入的好几倍。从家里过来也只要 5 分钟,现在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这是张天琴受访时的原话。她说的茅台蓝莓种植基地,指的是茅台集团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黔东南州丹寨县烧茶村的自有蓝莓基地。
茅台蓝莓种植基地建成后,除了土地流转和分红等收入,张天琴他们通过在基地内务工,从事除草、采摘等简单农活,可以获得 70~80 元 / 天的收入,而每年在基地务工基本在 200 多天以上,以此计算,仅工资这一块的收入,一年就达到 1.4 万 ~2 万多元,较此前种植玉米等收入大大提高。
▲农户在茅台生态农业公司蓝莓基地采摘蓝莓。
2015 年以来,茅台集团投资 3 亿多元在丹寨县成立生态农业公司,因地制宜拓展丹寨蓝莓产业发展,建立起占地 200 多亩的蓝莓加工园区,开发了蓝莓发酵酒、蓝莓利口酒、蓝莓果汁等产品,年最大蓝莓去化能力近 6000 吨。目前,丹寨从事蓝莓种植的专业合作社达 14 个,种植面积近 20000 亩,数千农户参与到产业中来,蓝莓产业已成为丹寨县的特色产业。
贵州省国资委点赞茅台集团这种打通种植端、生产端、销售端的全产业链将当地产业包含在自身产业逻辑内的发展模式,茅台生态农业公司 " 小手牵大手,小浆果结出大产业 " 的 " 包容性生产 " 模块,已经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产业扶贫标杆。
" 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 从贵州省委主要领导在 " 丹寨论坛 " 的发言中,可见 " 贵州战法 " 重在产业引领。在 " 贵州战法 " 里的 " 茅台方策 " 中,产业扶贫也成为第一着力点。
茅台集团围绕企业优势与特长,探索了具有茅台特色的 " 三带 " 产业扶贫新模式,即 " 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农户 ",以 " 公司 + 基地 + 贫困户 " 的方法,把带动一方群众脱贫致富有机融入茅台产业链,积极推动贫困地区扶贫从 " 输血式 " 向 " 造血式 " 转变。
除了丹寨蓝莓产业,茅台集团充分发挥产业链辐射效应,将仁怀市、播州区、汇川区、习水县、金沙县划定为茅台酒有机高粱种植基地,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大幅提高原料收购价格,种植面积近 100 万亩,带动农户近 10 万户增收 3.5 亿元以上。
▲仁怀市茅台酒酿造有机高粱种植示范基地。
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的杨存强和妻子夏流琼就是受益者,他们清楚记得 "2018 年高粱收购价格是 3.6 元 / 斤;2019 年起就提高到 4.6 元 / 斤 "。杨存强的母亲患有直肠癌,大额医疗开支曾让这个家庭在 2014 年变身 " 建档立卡 " 贫困户,不过,夫妻俩依靠高粱种植,已于 2018 年脱贫摘帽。
如今," 千粒重 " 已成为包括杨存强夫妻在内的每个高粱种植户心中的一杆秤,对内对外都是检验品质的核心标准,如果因为质量问题被茅台拒收,这将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家庭收入。
此外,茅台对口帮扶的道真县,2019 年发展茅台酱香系列酒用高粱 1 万余亩,约 2610 户 9135 人受益,户均增收 6780 元。2020 年计划发展 2 万亩,真正为当地建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留下永远不走的 " 茅台帮扶工作队 "。茅台集团还在黔东南州建设优质辅料供应基地,保障茅台酒生产用优质辅料需求,增加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实现辅料基地种粮农户增收,预计 2021 年度提供优质稻草 1000 吨。
据不完全统计,2012 年以来,茅台集团通过强化对有机高粱、有机小麦的采购,以及临时性务工雇佣等方式,累计带动近 15 万户贫困农户脱贫解困、受益贫困人口 45 万人,累计让贵州、四川、河南等省近百万农户、近 300 万人从茅台产业发展中持续获益。茅台集团产业扶贫还累计带动合同制用工近 100 万人,让更多低收入人群从工作中受益。仅近 3 年来,茅台集团每年带动近 15 万户农户实现增收,受益人口近 45 万,直接让 2 万多户农民实现脱贫。
▲茅台集团将在黔东南州建设优质辅料供应基地。
茅台产业扶贫还在继续,如今茅台集团还在继续充分发挥白酒产业链优势,用好酒糟这一优势资源,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明确 " 酒糟变饲料 " 的科学路径、产业布局,开发具有贵州特色的精饲料,让高质量、低成本的饲草料供应,推动贵州白酒产业与贵州牛羊产业联动发展,提升贵州省牛羊产业的竞争力和品牌价值,更好地服务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向纵深推进,为贵州实现全面小康作出新贡献。
在黔南州,茅台落地贵定昌明玻璃瓶厂建设项目,占地面积 400 亩,总投资 6.88 亿元,核心产品为茅台玻璃酒瓶,普通产品有乳白玻瓶、高白玻瓶、烤花烤漆瓶等。项目建成后每年生产规模将达 15.3 万吨,预计产值 7.72 亿元,带动就业 1035 人。
滴灌式帮扶打通 " 最后一公里 "
与道真县平模镇平模社区的冯育群一样,三桥镇的程泽明在 2018 年看见家对面的田坝上突然热闹起来,每天有大量推土机在忙碌施工,原来是茅台集团要修一个食用菌基地。建好后,程泽明好奇地前去参观,看着里面长势喜人的香菇,动心了。
又考察又学习,程泽明申请租种了 2 个大棚。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2019 年 4 月,第一茬香菇茂密地生长出来,不料 5 月连遭两场暴雨,幸好有救灾补贴资金,虽然没赚钱,但也没亏本。2020 年一开年,程泽明扩大规模,承包了 4 个大棚。按照现在的保底收购价格,每个大棚纯收入 4 万,算下来能有 16 万的收入。尽管还只是预算中的收入,但程泽明已经开始谋划将来。
▲茅台集团位于道真的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
道真生态优越,森林覆盖率达 58.6%,十分利于发展菌类产业。按照道真县 " 菜县菇乡 " 的战略发展定位,茅台集团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捐资 1290 万元打造三桥镇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截至 2020 年 5 月建成 237 个产业大棚,按照 " 一户两棚 " 的发展模式,带动 160 余户贫困户稳定就业,户均增加纯收入 5 万余元。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也成为了 " 贵州战法 " 里的 " 茅台方策 " 第二着力点。
自 2015 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茅台集团对口帮扶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自治县后,茅台集团 5 年来累计支持 3.2 亿元,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聚焦产业发展强动力,聚焦民生保障改环境,聚焦党建扶贫炼队伍,全面助推道真县成功 " 摘帽、出列和清零 ",目前进入巩固提升阶段。
▲茅台集团在道真修建基础设施。
茅台集团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独特优势,创造性实施 "60 · 48" 工程,由集团 60 个直属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道真 48 个贫困村。
" 贵州战法 " 中," 着力完善以道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 " 排在第一,而 " 茅台方策 " 之精准扶贫重在破解瓶颈。
要致富、先修路。帮扶伊始,茅台人就瞄准了这一 " 难点 "" 痛点 ",决心改变道真交通闭塞的状况。2016 年至 2018 年,茅台集团一次性捐资 3000 万元,并贴息 5000 万资金为道真县融资 3 亿元,保证 800 余公里 " 小康路 " 建设。以此带动,道真以茅台的帮扶资金为主体,实施了 2000 多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极大缓解了出行难、运输难等问题,打通了脱贫增收的 " 最后一公里 "。
" 最后一公里 " 的意义,是通往贫困百姓心灵最直接的路,是对中国最小行政与家庭细胞的 " 活血 " 与输送、浸润。
▲茅台集团位于道真的白芨产业基地。
2020 年上半年,茅台集团在原 "60 · 48" 帮扶模式基础上,组建由茅台集团党委领导带队的 6 个联合帮扶工作组,出资 3000 万元重点帮扶道真 6 个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
截至 2020 年 9 月,大磏镇文家坝村、玉溪镇池村村、平模镇平模社区、隆兴镇莲池村、旧城镇河西村、河口镇竹林塘村 6 个村的食用菌产业大棚已全面建成,交由村经营管理,租赁给农户种植食用菌,由当地农业公司提供菌棒及技术服务,并负责保底收购。
" 大水漫灌 " 式的施予容易失去永续的水源,而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 " 精准滴灌 ",虽不会有大海般的慷慨,但容易产生生生不息的经济动能。难怪道真政府与群众会在 " 投入最多、参与最广、群众最认可、做得最好 " 的评价之后,再加上 " 用情最真 "。在道真各界看来,茅台给道真带来的新理念、新观念,相比物质更具有长远意义。
据统计,2019 年,22 家上市酒企在精准扶贫方面总投入为 59520.04 万元;平均投入为 2705.46 万元。2019 年,茅台仅精准扶贫投入就达到了 15000 万元。
雪中送炭
助推学子圆梦大学
" 茅台的帮助让我感觉压力没有这么大了。" 韦苏羽说完这句话后感觉很轻松。她毕业于从江第一民族中学,家有 4 口人,爸爸 2014 年生病去世,49 岁的妈妈带着 3 个女儿生活,16 岁的妹妹读高二,最小的妹妹 10 岁,读五年级。
作为建档立卡户,韦苏羽一家于 2017 年易地搬迁到从江县高增乡银良村,妈妈做环卫工人一个月工资 1600 元,是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自从知晓高考成绩后,韦苏羽一直在打听学费资助,还填写了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一直在等审核结果的她,意外在家门口得到了来自茅台集团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送上的助学金。
" 听说有茅台助学金后,妈妈很高兴,感觉负担减轻了很多,毕竟 5000 块钱,对我们农村家庭来说,是很多的,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父母都是农民,不可能一时间拿出这么多钱。" 同样是建档立卡户的 19 岁学子潘宏科,也获得了 5000 元 " 中国茅台 · 国之栋梁 "2020 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助学金。
▲ " 中国茅台 · 国之栋梁 " 受助学子。
茅台集团既扶产又扶智,通过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就是 " 贵州战法 " 里的 " 茅台方策 " 第三着力点。茅台以贵州省和 " 三区三州 " 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 " 中国茅台 · 国之栋梁 "" 习酒 · 我的大学 "" 茅台王子 · 明亮少年 " 等公益助学活动,累计出资约 10 亿元,帮助近 20 万名贫困学子圆梦大学。
" 中国茅台 · 国之栋梁 " 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肇始于 2012 年,每年向中国青基会捐款 1 亿元人民币,资助当年参加高考并被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大学新生,解决其从家门到校门的交通与生活费,资助标准为一次性 5000 元 / 人。9 年来,茅台集团为 " 中国茅台 · 国之栋梁 " 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大型公益助学活动累计捐资达 9.14 亿元,受助学子达 18.28 万名。
据介绍,截至今年 7 月,已有 5 届 10 万受助学子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很多人更从曾经的被帮扶对象,成为了公益行动的助人者。"10 万名学子背后就是 10 万个家庭,他们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走出大山、摆脱贫困、改变命运,从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既是脱贫之本,更是民族复兴之要。茅台集团能够参与其中,见证大家的努力和成长,见证一个个贫困家庭的蝶变,见证梦想成真,这是茅台集团最大的荣幸。" 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静仁说。
" 活动已经成为迄今为止,国内爱心助学活动中捐款金额最大、受资助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公益项目。" 这是来自共青团中央对 " 中国茅台 · 国之栋梁 " 的评价。
第三方专业机构在 2019 年项目评估成果中称," 本项目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使得学生一方面感受到来自社会、政府的巨大关爱,一方面在尊严上没有被伤害的感觉,因此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感恩之情’,继而也希望自己能够传递善意,以爱心回馈爱心。"
茅台集团 " 习酒 · 我的大学 " 连续 14 年累计捐资逾亿元、帮助近 2 万名学子圆梦大学,成为从贵州走向全国的公益品牌,也是国内开展时间长、资金量大、资助人数多的公益品牌。
在产业扶贫、精准扶贫、教育扶贫三大领域潜心用力,用做酒的工匠精神来钻研扶贫事业,既因循又变法,使茅台集团的扶贫事业既富有质朴的情意,又有着创新的方法、范式。
" 茅台集团的发展离不开贵州这片土地的馈赠,离不开贵州父老乡亲的支持。茅台集团在脱贫攻坚战中理应主动融入农村产业革命,积极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卫东说。
文 | 今时品牌实验室高级研究员 李铁
编辑 胡亚妮 / 编审 李枫 / 签发 黄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