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年,从小生长在长江边的郑金良见了长江鲥鱼最后一面。1999 年,他创办江阴市申港三鲜养殖有限公司,走上拯救长江珍稀动物的征途。2002 年 6 月,他第一次在长江无偿放流河豚苗,至今已放流 1.6 亿尾珍稀鱼苗。2008 年,当选为江苏省人大代表的他,写下了 " 保护长江资源,让长江三鲜重返长江 "" 长江流域禁捕迫在眉睫 " 等议案,呼吁禁捕成为他的使命。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重申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性,做出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2020 年 1 月 1 日,长江十年禁捕计划启动,已近七旬的郑金良激动万分,他知道儿时的长江,还有他保护多年的长江三鲜有希望回来了。
△郑金良
这是江苏 " 最美生态环境保护者 " 郑金良与长江保护 20 年的故事。
长江鲥鱼消失后,他誓要繁育长江三鲜
长江江阴段是一条 " 黄金水道 ",以盛产 " 长江三鲜 " 闻名:刀鱼鲜,鲥鱼肥,河豚美。郑金良是土生土长的江阴市申港街道人,祖祖辈辈在此生活。
" 卖鱼喽 ",鲥鱼、刀鱼、江虾、小杂鱼 …… 渔民挑着两大筐鱼虾沿村吆喝叫卖,他们与村民们以江鲜换蔬菜,一篮换一篮;一群小伙伴们捉鱼摸虾,摸蚬子,放黄鳝,捉螃蟹 ……1952 年,郑金良出生于北滨长江的这样一个小村庄西伍村。
孩童长成少年,初中毕业后,郑金良被推选成为生产队长。他主动向省水产研究所技术员请教,很快掌握了河蚌接种育珠、饲养淡水鱼等技术。而后,在饲养河蚌遭遇 " 没有种蚌 " 的困境时,他又开始人工培育种蚌,大获成功,成为苏南地区育蚌第一人。
1982 年,各类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苏南大地上涌现出来,不安于现状的郑金良辞去队长职务,创办物资流通公司。凭借人脉和韬略,他赚了个盆满钵满。
按这样发展下去,郑金良的生意会越来越红火。但命运却在 1988 年的夏天出现了 " 转折 "。" 江边有人捕到一条鲥鱼 " 的消息传到了郑金良的耳朵里。
河豚、鲥鱼和刀鱼,自古以来就被士大夫阶层及文人墨客极力推崇,长江下游城市品尝江鲜历史悠久。但近年来随着人为的过度捕捞,以及长江流域环境的改变,长江三鲜面临灭绝困境。
郑金良想着鲥鱼已多年未吃,便二话不说就花钱买了回来。品尝时,郑金良感慨," 好多年没吃到鲥鱼了,不知下次吃到鲥鱼要过多少年?" 他没想到这竟成了他吃的最后一顿长江鲥鱼。
1993 年 3 月,江阴长山镇一个渔民在江中捕到一条三四斤重的鲥鱼,一听到这个消息,郑金良立马驱车赶到渔民家,与长江鲥鱼见上了最后一面。这对他的触动颇大,想到自己最后一次吃鲥鱼的场景,郑金良总是自责," 如果 1988 年吃掉的那条鲥鱼幸存下来,只要排卵受精,哪怕出苗率低,鲥鱼的最后岁月也不至于来得如此猝不及防,或许还能像河豚、刀鱼一样有挽救的时间。"
" 尽己所能保护长江生态、拯救长江鱼类,繁育长江三鲜,誓不让它们灭绝。" 郑金良在心里暗下了决心。
痴心追鱼,用心养鱼
但要把想法变为现实并不容易,郑金良面对的第一个难关就是追鱼。以刀鱼为例,从 2004 年起,每年春夏之交,他就会溯江而上,进行两个多月的跋涉,从长江口追踪到安庆一带。在外追鱼时风吹日晒,忍饥挨饿都是常事。
△郑金良(中间)在进行刀鱼拉网
2005 年夏天,在鄱阳湖小孤山,郑金良顾不上吃早饭,租了渔民的船就下江了。上午 9 点左右,用网拉上来几条快要产卵的刀鱼,他异常兴奋,就在船上仔细观察起刀鱼的产卵情况。但到中午 12 点,被太阳晒得满头大汗的郑金良突然一阵眩晕,差点跌到江里,幸好被旁边的渔民一把拉住。一个渔民拿出一个小西瓜给郑金良吃," 全吃完了,连瓜皮都啃了。"
△郑金良在观察刀鱼
最终,他花了整整四年时间,终于采捕到了符合繁殖条件的雌性刀鱼和雄性刀鱼。
△刀鱼繁殖研究
但追鱼只是开始,更大的困难还在前方。" 刀鱼是我见过的最难对付的一种鱼。" 长江刀鱼的繁育与养殖,是世界级难题,郑金良采用惯常的人工授精法进行繁育,成活率仅 10%。不服输的他又创造性地发明了 " 灌江纳苗养殖法 " 新技术,投入百万元修渠建池,把长江水直接引入养殖池,将鱼卵和鱼苗 " 骗 " 进池里。2007 年 5 月,郑金良成功养殖出了两万多尾刀鱼苗。一时间在水产界引起轰动,郑金良被称为拯救 " 长江三鲜 " 第一人,长江刀鱼不能人工养殖的神话也被打破。
△郑金良在工作
河豚苗在养殖过程中突然遭遇 " 鱼瘟 ",成批鱼苗死去,合伙人决绝退出;千辛万苦从美国花大价钱带回了鲥鱼的受精卵,但没有养殖经验,鱼苗成活率极低。在繁育长江三鲜的过程,这样的困境一个接一个,但郑金良凭借着对长江和养鱼的热爱,一一攻克。
" 以渔养鱼 ",18 年里向长江投放 1.6 亿尾鱼苗
" 以渔养鱼 " 是郑金良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养鱼之路的初衷。2002 年 6 月的一天,在江阴长江利港段,一艘小船上,郑金良和渔业专家及渔政人员,带着自 2000 年以来郑金良自主繁育的 40 万尾长江河豚苗以及 300 尾半斤重左右的河豚成鱼去放流。看着一尾尾河豚回到母亲河,笑容在他的脸上绽放。
△郑金良在放流
从 2002 年开始到 2019 年,郑金良连续 18 次向长江放流河豚等珍稀鱼类,数量累计超过 1.6 亿尾,其中他自费无偿向长江放流河豚苗 843.96 万尾,价值近千万元。但他一直 " 不承认 " 自己花了很多钱," 我就是靠自己的技术和低成本,没花多少钱。" 在旁人眼里,郑金良是在往长江里倒 " 真金白银 ",但在他自己眼里,只是将本就属于长江的鱼儿送回母亲河。
△ 2017 年放流
每一年的放流活动仪式上,郑金良都会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呼吁大家保护长江生态,增殖放流。在他的感召下,2007 年,江阴市将每年的 6 月 12 日定为 " 长江放流日 ",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受到他的鼓舞加入到了长江增殖放流的行动中。
今年 6 月 5 日,位于无锡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长江海门段开展资源检测时,发现河豚幼鱼 5-6 尾。这是 18 年放流以来,首次检测到野生河豚苗,年复一年的放流终于有了回报。
△野生河豚苗
这些年,郑金良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创业之星、长江水生生物养护工作突出贡献奖、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科技致富标兵等称号,并当选江苏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长江生态保护要靠代代相传,久久为功
" 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完成的事,要靠你们年轻人一代一代继续做下去。" 说到长江生态保护,郑金良转过头看着身边的孙女郑冰清,眼神坚定。
2002 年,当时才 5 岁的郑冰清就跟着爷爷郑金良开始了第一次的放流。这一跟就是 18 年,每年的放流活动,郑冰清从未缺席。因为从小跟着郑金良养鱼护鱼,她从小就喜欢上了鱼,大学时在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习,研究生时又报考了南京农业大学淡水渔业专业研究生。现在,她一边读研,一边跟着爷爷实践学习鱼类养殖技术。现在的她已经学会了河豚的人工繁育、紫黑羽蚌的血清培养、淡水大黄鱼的人工繁育等技术。在郑冰清眼里," 爷爷就是一个宝库,学着学着就会有一种‘无敌的自信’,爷爷能吃的苦,我也能吃,一定帮着爷爷完成‘长江梦’ "。
今年疫情期间,爷孙俩还在抖音卖货直播里围绕长江大保护主题,讲述了关于长江三鲜的历史故事。并通过讲解长江三鲜的习性特点,讲解了如何保护长江三鲜,如何在长江中放流鱼苗以及开展长江大保护。" 我爷爷在直播间里很受欢迎,大家都喜欢听他说长江保护的事。" 不少网友留言表示,明年放流的时候一定赶到江阴,亲眼看一看河豚苗,要为保护长江里珍贵的鱼类资源出一点力。
△ 2019 年长江增殖放流活动
而郑金良也注意到,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注重生态保护。" 在每年的放流活动上能见到不到年轻人来主动放流,还有许多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来。" 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郑金良都很感动,他觉得长江的生态保护会代代相传,总有一天他儿时的长江会回来的。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周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