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著名评论家、学者李兆忠编选的作家陈布文文集《春天的来客》。陈布文是著名艺术家张仃的夫人,也是一位优秀作家。2017 年著名作家王蒙与陈布文合著的《女神》出版,使陈布文的作品和传奇经历浮出水面。为了不让当下读者错失这位文坛奇才,也为了弥补和填充中国现当代文学对陈布文研究的忽视和缺失,李兆忠先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联系陈布文家人,收集整理陈布文的作品、手稿,最终倾心编选出这部《春天的来客》。文集收录了陈布文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以及书信、日记等内容,尤其珍贵的是,这其中包括陈布文辞世后留下的二十余万字未刊稿。在这些文字中,陈布文的文学生涯得以全面展现。文集中有些作品,今天读来或许平淡无奇,假如放回它们所处的那个时空语境,立刻显出不同寻常;而其中的精品,即使以今天的审美标准,依然熠熠生辉。
陈布文身上的标签很多,张仃的夫人、张郎郎的母亲、周恩来的秘书 …… 这其中哪一个都没有 " 作家 " 以及其文字所呈现出的更接近陈布文自己。陈布文生前发表作品不多,但其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审美格调,都与纯正的现实主义文学一脉相承,叙事优雅节制,文笔清逸质朴。作为一位女性作家,陈布文的创作有其细腻敏感的一面,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散文、小说中所透露出的对生活场景和细节的把握,对人物情感变化的捕捉与呈现,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相较可一见高下。作为先锋女性,陈布文对当时热议的自由、爱情、社会时事等问题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见解。文集中《假如我有了爱人》《把自己交给工作》《美式化》等篇目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文字之间亦偶有辛辣讽刺和冷峻幽默。在中学就被国文教员称为 " 小鲁迅 " 的她,此时文笔日渐成熟,正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1938 年底,陈布文与张仃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革命加文艺的不凡人生。投身革命后的陈布文,读书不辍,奉鲁迅为榜样,以笔为枪,在东北从事文教工作期间,在《东北日报》等刊物发表了不少文章,很快就因文思敏锐而名声远扬。新中国成立后,陈布文在北京男五中、女四中执教的同时,在《人民文学》《新观察》等刊物相继有作品发表。文集中收录的小说、散文,大部分都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如《离婚》《假日》《五姊妹》《从朗诵诗谈起》。令人惊奇的是,这些作品不同于这一时期的 " 十七年文学 ",无论审美风格还是思想内涵,都与四十年代的左翼文学一脉相承。此外,这一时期大量创作的未刊稿,所呈现出的独特质朴文笔,唯真唯美唯善的创作格调,以及心灵深处的乌托邦理想,都让陈布文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文学领域暗自绽放的一朵奇葩。本书编者李兆忠的评价最为确切:" 作为鲁迅的忠实追随者,陈布文的艺术直觉与灵魂质地,使她顽固地保持自己的秉性,而与激进躁动的时代保持着距离;体现在写作上,便是上述那种深刻的‘时空错位’,——宛如在高歌猛进的喧哗骚动中,一道清澈的山泉静静地流出,沁人心脾。" 这一时期的作品是陈布文创作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她创作追求和文学信仰的。陈布文作为一个未被时代浸染,依然坚守自己品格的作家,终身坚守共产主义信仰而又非党员的经历,为我们研究左翼文学、" 十七年文学 " 和 " 文革 " 十年文学提供了珍贵而独特的样本,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日渐饱和的今天,是令人十分兴奋的一件事。
在晚年,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陈布文创作了大量的有关风物人情的散文,多发表在《文汇报》《大公报》,追今抚昔、品味艺术风景,所写内容轻盈质朴,却字字凝聚着她自由自在的主体精神。不难看出,在日常中她也是一个温柔浪漫、充满诗意的生活艺术家。
《春天的来客》还收录了陈布文的部分书信和日记内容。这些私密写作大多在 " 文革 " 期间,她与受难的张仃相濡以沫。在收入书里致张仃的六封家书中,可以看到,在绝望之时,陈布文在精神上给予张仃以巨大希望和抚慰。可以说,没有陈布文,当代就没有艺术家张仃。除此,在难熬的日子中陈布文还不忘将关爱写在小小的信纸上递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在这两部分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的妻子和一位伟大的母亲,以及一位具有强烈自我意识,饱含艺术风度、有着诗书礼乐教养,秉持精致简朴的生活态度,有气节有信仰的自由女性形象。陈布文的邻居兼朋友对她的评价是:秉性刚直,洁身自好,即便被误会,亦不屑争辩。陈布文的文字亦是如此,文如其人在她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结合。
陈布文传奇的一生,是与她的创作紧密相连的。斯人已去,如今,我们只能在文字中领略这位不平凡女性的异样风采,见证这位优秀作家灵魂世界的冰山一角,在只言片语中拼凑这位纯真、执着于理想信念的女性形象。而陈布文及其作品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注定让《春天的来客》的出版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文学研究增加光彩。
《春天的来客 陈布文文集》
李兆忠 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年 10 月
特约撰稿 仁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