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高铁站,向县城外驱车 2 个小时,走过一段颠簸的乡道后,迂回着翻过两座山头,桂书村才终于 " 柳暗花明 " 般地出现在眼前,在清晨的薄雾中若隐若现。
2019 年,国家移民管理局部署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作为广西三江县同乐乡桂书村的对口帮扶单位,文锦渡边检站的民警一次次踏上前往侗乡的列车,南来北往地奔波在深桂两地间,带领村民们在脱贫致富路上行稳致远。
党建引领,村民们的动力足了
道路泥泞,土质疏松,暴雨天气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产业不成规模,农产品销路不畅;基础设施薄弱,对外联系渠道不畅;" 造血 " 难度大,扶贫主要靠 " 输血 "…… 初来乍到,眼前的贫困村,让该站扶贫办民警一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 该站党委书记、站长吕平认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要看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对此,该站迅速明确了 " 以党建为引领,教育、就业、产业多头并进 " 的扶贫工作思路,部署开展了 " 三江党旗红 " 警地党支部共建联创活动,执勤三队党支部与桂书村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结成党建对子。
在共建党活动的影响下,桂书村党支部积极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加强学习,严格落实 " 三会一课 " 等党组织生活制度,增加理论党课频次,加强党风廉政警示教育,组织开展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主题教育,提升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文锦渡边检站与桂书村党员干部在田间地头座谈。
经过一年的努力,桂书村变化显著。" 现在,同志们带领大伙儿脱贫致富的热情和动力越来越足!" 桂书村支部书记粟同信对此赞不绝口。
如今,桂书村贫困户已由 2019 年的 56 户 218 人减少至 2020 年的 3 户 17 人,贫困发生率由 12.9% 降至 1.07%,实现脱贫摘帽。仅剩的 3 户贫困户,将于今年通过茶叶分红、以工代赈、劳务补助、农村 A 类低保、医疗帮扶等措施顺利实现脱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的满意写在脸上,跟着党支部脱贫致富的热忱与信心也空前高涨。
教育先行,村民们的牵挂了了
当初阳金曦洒在广西三江县同乐乡桂书小学斑驳的墙上,孩子们早已不约而同聚于阅览室内,细细品读着手上的书本。阅览室内,刷饰一新的墙壁、精致的木地板、童趣的装饰 …… 一切都显得与这栋稍显残旧的教学楼格格不入。伴着书声,晨曦缓缓攀至门口墙上锃亮的牌匾," 喜阅屋 " 三个字熠熠生辉。
▲文锦渡边检站民警在桂书小学 " 喜阅屋 " 举办阅读活动。
2019 年 6 月,该站扶贫办民警在走访中发现,村里的教育存在不少的痛点难点:师资匮乏、设备短缺、教材老旧,现状堪忧 ……
"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 首场扶贫工作会议上,该站决定,将教育扶贫作为重要抓手,引入自有公益品牌,为孩子们打造一间集阅读、教学、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 " 喜阅屋 "。
▲学生放学后在 " 喜阅屋 " 里读书。
为了物尽其用,该站在完成项目工程建设后,建立了定期开展线上互动和实地探访的常态机制,并为桂书小学引入了山区支教、送课上门、培训师资、学生交换体验等活动资源。
" ‘喜阅屋’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该站民警唐超介绍道," 他们常到这来,通过阅读认识山外的世界。" 今年 5 月 12 日,根据上级工作部署,唐超在辗转近 800 公里、6 个小时的车程后,来到桂书小学驻村支教。他深知,自己将在两个学期的支教时光里,和这里的孩子们一起见证全面脱贫攻坚的历史时刻。
" 笑话成真,孩子们的数学真是体育老师教的。" 唐超笑着说,由于师资不足,支教期间,他一人包揽了语文、数学、体育、道德法律等课程教学,放学后还要到个别学生家里做辅导,常常忙得不可开交。
▲唐超正在上课。
就业脱贫,村民们的盼头多了
" 收入翻了好几倍,养活全家不是问题!" 今年 5 月 20 日,来自桂书村的粟柳欢与同村青年粟昌迪一起从家门走向口岸,正式成为文锦渡边检站的一名辅警。
自定点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站始终将就业作为脱贫的头号民生工程,为待业人员牵线搭桥、送岗上门,提供了物业、保安、辅警等 130 余个工作岗位,并协调对接开展美容美发、汽车维修等行业岗前培训,确保就业人员 " 来得了、留得下、干得好 ",真正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 一样是挣钱,干嘛非得背井离乡?" 由于信息闭塞,缺乏了解,村民们一开始对外出就业存在不小的抵触情绪。为此,该站多次组建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座谈,了解村民的就业意向,解释深圳就业政策和薪资待遇,一步步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于是,粟柳欢和粟昌迪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跨出了赴深就业的第一步。
▲文锦渡边检站扶贫工作组走访村民。
" 这是他们迈向美好生活的第一步,也是我们就业扶贫的第一步。" 该站扶贫办民警方向介绍道。为了释放就业的 " 倍增效应 ",该站对粟柳欢和粟昌迪的就业、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并通过分享他们的日常动态,吸引更多青年就业。
▲粟柳欢、粟昌迪在文锦渡口岸一线守卫。
两个月后,在粟柳欢、粟昌迪的带动下,粟富鑫成为桂书村第三个赴深就业的青年。
" 就业托起了‘稳稳的幸福’," 在该站精心准备的欢迎仪式上,粟富鑫激动地表示," 我们的生活更有盼头了!"
产业致富,村民们的腰包鼓了
10 月 17 日,恰逢国家扶贫日,虽已是深秋,桂书村的村民们却喜笑颜开,乐呵呵地迎来一桩喜事——这天,由文锦渡边检站推动建成的田螺养殖基地正式揭牌,村民们不约而同穿上了精美的传统侗族服饰,和该站民警一起投放了第一批田螺种苗。不久后,这批田螺将为他们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过去,村民们的生产仅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基础,有剩余的农产品,再出售补贴家用,缺乏系统化、规模化的特色产业支撑,各家各户彼此独立,分散且脆弱。
" 没有产业,致富就是空谈!" 在桂书村基本实现脱贫摘帽后,该站因势利导,着手探索推动脱贫向致富的更高层次发展。
经过多次实地调研,该站决定将田螺养殖项目作为桂书村特色产业予以扶持,并多次走访三江县农业合作社和水产推广站,商讨补贴发放、技能培训和采收购事宜。
▲文锦渡边检站民警与村民一起在田螺养殖基地投放种苗。
如今,占地面积 100 亩的田螺养殖基地依山而建,与同样由该站推动建成的花生种植产业基地、油榨作坊共同成为了桂书村走上致富路的三大产业项目,每年将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不少的收入。
" ‘软肋’变‘支柱’,腰包想不鼓都难!" 驻村第一书记覃广泉感慨道。
薄雾散去,青瓦木楼的村寨时机恰好地拨开面纱,飘然于山腰。乍眼望去,山还是那道山,昔日的贫困村却早已焕发新颜,在层层梯田间酝酿着新的生机。
深圳晚报记者 李超 通讯员 林子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