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40 年来,深圳发展日新月异,带动了一批商圈的发展。伴随着市民消费的升级,有的商圈扩容升级,有的商圈重塑定位,有的商圈涌现新兴业态。观察城市商圈的发展演变,亦是记录一座城市的发展进程。即日起,深圳晚报将推出 " 深财有道 " 栏目,走近深圳各大商圈,探秘其转型背后的故事,敬请关注。
秋日午后,华强北电子商业街的行人慢慢多了起来,3D 打印机整齐摆放,各种智能硬件及其元器件存放各处 …… 近日,深晚记者走进华强北电子商业街发现,与以往不同的是,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商业模式转变的浪潮中,昔日的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正褪去过往的交易市场印象,转而升级为中外创客新一代小微企业的 " 摇篮 "。疫情防控期间,有大量电商、微商涌入,越来越多的交易发生在线上,产业形态也悄然改变,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秋日午后,华强北电子商业街。
草根创客集聚,转战线上平台买卖
清晨,曙光初露,位于华强北深纺大厦的汇点创意空间里,数百家小微企业围着电脑,查看订单,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林伟东是汇点创意空间的一名创业者。2005 年,16 岁的他从广东揭阳老家来到深圳打拼。3 年后,他在华强北成为了一名销售电容、电阻等电子元器件的经销商。
▲华强北汇点创意空间,创客正在进行交流。
林伟东告诉深晚记者,10 年前的华强北,人来人往,他和很多人一样在街上推着小推车,奔跑送货。随着电商时代的出现,他销售产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经营模式也跟随着华强北的转型而蝶变。
2014 年,恰逢华强北围挡施工。这期间,既让华强北商圈进入 " 阵痛期 ",也倒逼华强北的商业形态和产业结构加快转型步伐。在经历了客流量巨减的阵痛之后,以华强电子世界等为代表的商城,从原来的直销大卖场,逐步升级成为集展示、销售、创意于一体的综合商业体。不少商家的经营模式也从线下转为线上。
2016 年,林伟东瞄准时机,与几个朋友合资创业,经营电子元器件。2019 年 7 月,公司再度升级,他自立门户,入驻华强北汇点创意空间,成为公司的 " 话事人 "。1 台电脑、1 部手机几乎成为了 1 家公司的全部家当。
林伟东介绍,目前,该公司主要依靠线上经营模式。自成立以来,营收达 200 多万元。疫情防控期间,该公司电子测温枪等电子产品供不应求,部分配件的销售量增长了 10 倍。
在林伟东看来,疫情防控期间,电子产业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尽管华强北没有了以往的喧嚣与热闹,但看似沉静的外表之下却孕育着新的动能。越来越多创业者依靠线上经营模式,更加重视品牌与口碑,正朝着个性化、创新化的方向转型,上演着一场管中窥豹的裂变。
专业市场投身美妆行业,微商电商纷沓而来
最近,华强北美妆市场有点火。10 月 20 日 20 时,华强北化妆品市场,灯火通明。几声清脆的胶带撕扯声后,一个个装满阿玛尼、资生堂口红的纸箱被扔进一旁的小拖车。随后,准备运往全国各地。
▲华强北电子商业街,美妆市场兴起。
询价、订货、打包、装箱,弥漫在空气里的有汗水的味道和机器的收款声,这样的情景在 10 年前曾是普遍现象。不过,如今的主角不是男性痴迷的电子产品,而是女性追逐的化妆品。
今年 36 岁的苏云(化名)是华强北某化妆品市场的一名店主。她告诉深晚记者,2017 年以来,华强北就有不少同行从销售电子产品转型为销售化妆品。经过三年发展,已经转型的市场正在扩容。今年,她所在的化妆品市场正式开业。刚开场,入驻商户就超过 50%。她以 2 万的月租下了一间店铺,销售各类护肤品。
" 疫情防控期间,很多‘代购’不能到国外拿货,他们会来华强北,这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线上美妆市场的发展。" 苏云说。
在一间 10 多平方米的直播室里,主播手持麦克风、手机架等设备,准备开启直播 ……10 月 20 日晚,深晚记者在华强北女人世界 2 楼看到另一番景象。一名博主告诉深晚记者,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化妆品市场受挫,不少商家出现了订单量下滑的情况。于是,商家纷纷想办法试图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卖货等渠道打开销路。
深晚记者采访多名店主发现,疫情防控期间,华强北化妆品市场有大量微商、代购涌入,越来越多的交易发生在线上。看似无人问津的店铺里,店员或忙着在网络平台发货。美妆市场兴起带来的外溢效应,也让华强北其他业务跟着火了起来。
政策引导,为创客转型提供保障
深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华强北逐渐摆脱了昔日电子市场交易的印象,众多草根创客的集聚为华强北带来了新生活力,产业的形态也正朝着多元化发展,而一切的出现和顶层设计的支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017 年,福田区发布《华强北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计划 3 年内投入 10 亿元专项资金开展 " 十大行动 ",从产业空间、业态提升、品牌打造等方面扶持华强北创新发展,提升华强北商圈综合竞争力。
2018 年,在对华强北现状摸底调查及产业未来发展预判后,福田区再度出台《华强上步片区产业空间共给侧改革专项政策》以及支持专业服务业、时尚产业、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华强北汇点创意空间内,创客正在电脑前忙碌地工作。
疫情防控期间,为了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有关部门允许商户利用华强北主街的优势,将室内交易转变为室外交易。深晚记者采访发现,早在今年 2 月,
华强北赛格电子市场和华强电子世界还没有正式开业,华强北商业步行街就已搭起了一顶顶红帐篷,一单单订单、一批批货品源源不断从帐篷下输送至世界各地。
福田区华强北街道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向深晚记者介绍,目前,华强北街道已打造了 9 家规模较大的创客中心,并为创客提供多项服务。与此同时,街道还推动政策落地,从民生、服务、保障多方面让创客 " 宾至如归 "。 如今,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数码产业、智能家居等产业相配套的模式成为了华强北当前的业态。市场主导的力量加上政府相对宽松的管理,正萌生新的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创客在此聚集。
创新磁场孕育新动能,迈向科技时尚文化街区
凭借成熟的产业链条加之良好的政策配套措施,华强北逐渐成长为一棵根深叶茂的 " 大树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刘鲁鱼曾多次参加华强北发展规划。谈及华强北的发展,他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提到,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 华强北的发展正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结果。" 刘鲁鱼说,起初,华强北的电子元器件基本是从国际市场引进来,这是为了配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在他看来,华强北从上世纪 80 年代设立工厂,发展 " 三来一补 ",到成为电子元器件展示、交易集散地,到商业、贸易等多种业态入驻,再到成为 " 创客天堂 ",华强北的发展轨迹与深圳从边陲小镇一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路径同样不谋而合,华强北的转型升级也是深圳这座城市转型的缩影。
刘鲁鱼认为,华强北的再次升级,不仅仅是从制造业向商业的转型,也不仅是从实体商业向电商的转型,更应该是聚集创新和人才要素的转型升级,向世界商业名街迈进。对于华强北的升级问题,他认为,应保持开放的姿态,给予市场充分自由,保持市场活力,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
背靠电子信息产业这棵 " 大树 ",凭借完整的产业链配套服务,华强北正编织一个务实的梦想。记者了解到,未来,华强北将发挥区位优势,在营商环境、文化软实力方面下功夫,创造华强北文化符号,塑造科技文化品牌,打造成为科技时尚文化特色街区。对于昔日电子市场交易印象的华强北而言,一个崭新的未来正翩然而至。
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李超/文 张焱焱/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