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每月 10 日和 20 日下午 2 点,在苏州姑苏区玉兰社区里,会准时出现一群银发苍苍的老人,聚在一起读书学习、赋诗作词、分享感悟。
召集他们在一起的人叫张香生, 8 年前,她创办了书香玉兰读书会,从最初的 8 人,发展到如今的 20 余人,人均年龄 70 岁以上。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老人们都会准时赴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们已经寒暑不休地连续举办了近 200 期读书会。
△张香生
坚持读书 40 年,想带身边的人一起 " 充电 "
11 月 10 日下午,现代快报记者在苏州姑苏玉兰社区的凉亭边,看到了张香生正在组织读书会骨干分享读《天堂苏记》后的感悟。
△读书会在园林分享感悟
" 我们的读书会一切从简。" 今年 80 岁的张香生笑着对记者说,在她儿时的记忆里,家中书架上总是放满了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一有空,职业是记者的父亲便抱着她一起看书," 这让我一生受益。"
1978 年,张香生从西北某航天科研所转业到苏州交通局工作,闲来也会读读书、练练随笔。退休后,张香生更是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阅读和学习充电上。1996 年,张香生就成了苏州老年大学的一名学员,书法、绘画、跳舞 …… 几乎学了二十多个科目,一直学到今天。" 我是个‘不合格’的学生,什么都想学,除了大学,其他都没有‘正式毕业’。" 张香生调侃地说,上学 17 年,老年大学 23 年,她已经读了 40 年的书,"80 年的人生里,有一半时间都在读书。"
而她边读书,也边交友,结识了不少同样爱读书的 " 同道中人 ",2012 年,张香生召集了社区内的 8 名退休老人,成立了书香玉兰读书会。记者问及为什么是那 8 人时,张香生说,她暗中观察了很久,知道大家都可能对读书会感兴趣的,而且是持续的感兴趣,结果不谋而合的就创办了。
自费给书友买书,不定期 " 抽查 " 书友成果
每月 10 日和 20 日下午 2 点,是读书会活动的时间,一般而言大家都会提前做好交流、发言准备。从下午 2 点到 4 点,两个小时的时间,百家争鸣。张香生笑着说,有时刹不住车,常常要两个小时开外,直到到了饭点,胃里开始 " 咕噜噜 " 地报时。
△张香生主持阅读分享会
读书会到底读些什么书?张香生介绍,一开始,读书会常常是每月开展一两次主题分享,如 " 退休生活的 ABC"" 我喜欢的一首诗 " 之类老年人关注的生活日常。后来,她觉得有必要一起看看书了,于是她开始规定主题,从每个月的《读者》杂志,到《毛泽东诗词鉴赏》《天堂苏记》…… 诗词、文学、小说、历史、通俗读物等各有涉及。" 有时值得探讨的热点文章,我会打印下来,作为补充材料发放给每个书友。" 张香生说。
成立至今,书香玉兰读书会从最初的 8 人,发展到了 20 余人。更难得的是,即使这些书友人均年龄都达到了 70 岁以上,每次活动都几乎是全员准时现身,风雨无阻。用书友黄彩珍开玩笑的话说," 都是被逼的。"
在读书会里,几乎每个人都会称张香生为张老师,从未从事过教育工作的她,读书会的使命让她像极了教师。" 我们看的书、主题都由张老师来决定,每次分享前,张老师也做足了密密麻麻的‘教案’。" 书友徐文超说,张老师会自费给他们买书,还会布置不少 " 作业 ",不定期 " 抽查 ",要求他们分享时一一发言,讲出自己的心得。
△读书会成员在读书
而这个 " 作业 " 还是进阶式的。坚持了 8 年的读书会 " 骨灰级 " 书友刘胜民说,为了让他们讲得有条理、有思路,张老师还要他们写好发言提纲的,后来要求就更高了,不光要我们讲得多、讲得好,还要脱稿讲 ……
△读书会成员在读书
严师出高徒。正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机制,书友们也就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不做好充分的工作是不行的,张老师可是要点名让我们发言的,答不出来多尴尬呀。" 同样是读书会 " 骨干 " 的赵建华说道。
一个人读书,不如一群人读书
记者看到,张香生走哪都会背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走到哪读到哪,上面写满了读书会成立至今的所有读书活动、他的阅读感想、发言稿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随见随感。
△张香生随身带的笔记本
一个人读书,不如一群人读书有意义。张香生向记者直言,她希望有更多读书会之外的人也参与进来,和他们一起充电。读书能塑造一个人的一生,书友中,有的从年轻就喜欢阅读、有的在退休之后才有时间静静品读,哪怕他们阅读量有限,但是从阅读中得到的满足是他们老年生活中最要的精神食粮。" 我们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学习,给孙辈树立了榜样,他们能不好好看书、好好学习吗?" 张香生说,读书与健康长寿没有矛盾,老了也可以做些学问。
据了解,张香生不仅组织大家读书,还会带书友去游学,"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带大家读下去,活到老,学到老。" 张香生说。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见习记者 柴军虎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