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5 日,以 " 从深圳百年历史寻找深圳奇迹基因 " 为主题的特区同龄人座谈会在南山图书馆四楼经典书屋举行,资深媒体人、历史作家蒋荣耀携新书《岁月山河:百年深圳历史影像纪(1880-1980)》出席本次座谈会做主题分享,从 1880 年到 1980 年一百年间深圳的珍贵历史老照片切入,为与会者带来精彩分享。
座谈会上,蒋荣耀与读者一起观看了 1942 年奥斯卡获奖纪录片《苦干(Kukan)》中的片段。该纪录片出自一个美国记者之手,他拍摄的中国抗战,让大家看到上世纪 40 年代深圳的珍贵视频影像。
在主题分享环节,蒋荣耀结合《山河岁月:百年深圳历史影像纪(1880-1980)》一书中的老照片,讲述从瑞士、英国、美国寻找老照片的故事,以及这些老照片反映出的深圳历史细节,从百年历史烟云里,提炼出深藏的 " 深圳奇迹 " 基因。
" 深圳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它当然也不是人们长期误解的‘小渔村’。" 蒋荣耀认为,深圳 " 奇迹 " 的基因可以追溯到近代深圳的百年历史中去。" 移民 "" 迁徙 "" 流动 "" 文化碰撞 "" 历史见证者 " 这些关键词,早在 1979 年之前的 100 年,就被写进了这片土地的血液之中。
他先后分享了龙华樟坑径——深圳最早对外开放的村落、布吉凌氏家族、莲麻坑和长岭村的故事,从 " 人来 " 和 " 人往 " 两个角度,揭开了深圳近代史少为人知的一面。
在蒋荣耀看来,今天对 " 深圳奇迹 " 进行深度思考,最核心的基因是 " 开放 "。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前,深圳走出去的故事非常丰有质感;走出去的深圳人在对待故乡与他乡的关系上,有许多值得褒扬的地方。" 年久他乡成故乡 ",但是家国情怀从未离去,重大历史事件从不缺席,推翻帝制、反法西斯、改革开放等,都有走出去那些深圳人的影子。与此同时,100 多年前西方人开始进入深圳,不仅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珍贵影像,他们也和深圳人产生了丰富的文化交流并带来了深刻影响。
受邀参加此次座谈会的读者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特区同龄人,有的是老一代来深建设者,还有在深圳长大的 " 深二代 "。听了蒋荣耀的主题分享,很多读者表示:身在深圳,竟然对深圳这么不了解,这一课早该补上!
当天参加座谈会的摄影家王兆宇分享了自己的深圳故事,引起许多共鸣。王兆宇 2002 年来到深圳,在这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他进驻上围艺术村,在这里找到了记忆中那种有流水有院落、邻里和睦的乡村生活,对深圳产生了浓厚的家园感。在上围古村,他从一个外来者、观察者的角色,逐渐变成了 " 自己人 " 和 " 本地人 ",这种归属感促使他去了解、挖掘并记录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如今,王兆宇正在拍摄樟坑径一对鲜为人知的抗战飞行员的纪录片。他说,如何在移民城市找到家园感,这就是他希望通过纪录片向更多人传递的观念。
从事教育行业的周志芳也是特区同龄人,她同样是 2002 年来深圳,做过软件工程师、人力资源,最后找到了自己热爱的职业:给香港孩子教授国学。" 我给那些香港孩子讲中国古典文化中很感人的情怀时,孩子们说想回深圳来读书,这让我特别欣慰。" 周志芳说,特殊的工作经历让她在深圳体认到中华文化的强大向心力。
座谈会上,读者们不约而同谈到深圳本土历史的教育问题、深圳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深圳实验学校的历史老师张明燕有感于深圳地方史在深圳的普及太少,希望把研究成果引入到教育之中。1981 年在宝安出生的陈宝珠是地道的广府人,但她除了对宝安历史有所了解,对龙岗客家人的历史所知甚少,她呼吁,同为深圳人,应该更多发掘、保护和了解深圳这片土地的历史。
" ‘我是深圳人’这个概念,不是因为我们出生在这里,而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 蒋荣耀说,移民人和移民城市之间,没有历史就没有链接,有了历史就有了链接。
据悉,特区同龄人座谈会是南山图书馆为第二十一届深圳读书月策划的重点活动之一,接下来还有 " 跨年对话 "" 读者之星表彰暨座谈活动 " 等重点活动。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通讯员 王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