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外囊泡(EVs)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新热点。11 月 16 日,在刚刚闭幕的 2020 年肿瘤学大会(CCO 大会)上,三项基于细胞外囊泡的科研成果陆续 " 亮相 ",涉足细胞外囊泡针对协同治疗、抗肿瘤药物和抗肿瘤医疗新技术。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黄波团队在这一领域的源头创新技术的研究和临床转化已领先全球。
早在 2009 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副所长黄波教授率先将大小在 100-100 纳米之间的 EVs,与化疗药物有机集合,形成一种被叫为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简称 "DTMI 技术 ")用于肿瘤治疗,并在全国范围内的三甲医院开展了多种适应症的探索和临床试验。
囊泡,也称为微颗粒(microparticle),是细胞活化或凋亡过程中细胞骨架发生改变,由细胞膜包裹细胞内容物以 " 出芽 " 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的囊泡状结构,是细胞和细胞间信息物质交流的载体。囊泡来自于肿瘤细胞,其与肿瘤组织具有组织相容性,因而可以精准进入肿瘤细胞而几乎不被正常组织细胞摄取,且进入肿瘤细胞后可以精准到达细胞核,对肿瘤细胞进行高效杀伤。
同时,载药囊泡具有独特的生物膜结构,能从蛋白及基因水平上降低多药耐药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外排,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该囊泡可以激活先天性免疫,趋化大量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中性粒细胞,重新教育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获得抗肿瘤能力。肿瘤来源囊泡携带广谱的肿瘤抗原,可以有效激活抗原提呈细胞,诱导特异的 T 细胞免疫反应,从而抑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它利用靶向的精准效应结合化疗短期内杀死肿瘤细胞以获得迅速缓解;同时生物免疫治疗激活特异性抗肿瘤免疫,产生持久的肿瘤监视以防止肿瘤复发,是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也是一项中国源头创新的肿瘤治疗技术。
在实体瘤方面,载药囊泡已被应用于有着 " 癌王 " 之称的胆管癌治疗。2020 年 7 月,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 自然—生物医学工程 ) 杂志上,黄波团队联合南开大学附属天津南开医院王西墨团队联合发表载药囊泡针对胆道恶性梗阻的研究成果:入组 30 例患者,约 30% 影像学显示胆道梗阻发生变化,约 50% 患者首次疗程黄疸症状减轻、肝功能好转,排便颜色可由陶土色转为黄色。大部分患者饮食状况、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至此,中国临床专家在胆道恶性梗阻的腔内治疗领域,实现了 "0" 到 "1" 的突破。
在反复治疗无效的恶性胸腔积液和胆道恶性梗阻方面,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均已展示了其疗效和安全性,并解决了棘手的临床难题,有望填补临床空白。此外,该技术针对其他适应症的产品管线也在同步开发中。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