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梦云 / 文 徐洋 / 摄)用声音传递历史,用声音守护和平。11 月 19 日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魏特琳日记》诵读作品强国号上线仪式,114 人用 34 小时讲述魏特琳日记中的历史。
明妮 · 魏特琳,中国名华群,是一名美国传教士。1919 年任南京金陵文理学院教授、教务主任。南京大屠杀期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避难所,作为难民所的负责人,魏特琳白天救助妇女儿童,晚上就用笔记录下这些经历,这些日记也成为揭露侵华日军暴行的最有力证据。
自 1937 年 8 月至 1940 年 4 月,日记详细记录了她亲身经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以及此后数年间日军在南京实施殖民统治的情况。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 83 年,纪念馆自 8 月 13 日开始,向社会招募百名朗读爱好者、专业人士接力诵读,经过 3 个月的努力,目前共征集录制完成 114 份音频作品,通过声音传递历史记忆。
△乔薇
紫金草志愿者乔薇也是此次朗读者之一,她说:" 读了《魏特琳日记》中的(1938 年)1 月 30 日至 2 月 4 日这一段,每一篇都让我很受感动。特别是其中有一篇,在金陵女子学院避难的妇女们不敢回家,是因为她们受到日军侵略者的骚扰和凌辱,非常害怕,魏特琳在谈到这些妇女的时候,既想帮助她们,又很无奈,她也非常的痛苦。"
乔薇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其实在成为讲解员之前,她对魏特琳并不是很了解,之后一点点了解和熟悉," 魏特琳这些国际友人帮助中国难民渡过难关,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意志值得我们铭记。每次我们讲到这些历史的时候,来参观的观众都会非常地受震撼,他们经常眼含热泪,听完之后,都会轻声和我们说一声‘谢谢’,说会记住这段历史。"
△葛道荣
93 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当天也来到了活动现场。他回忆了当年的经历:"83 年前,12 月 12 日,我到了金陵大学的难民区。当时我刚 10 岁,我们喊魏特琳魏主任。" 葛道荣起身深深鞠了一躬,他说:" 我们要感恩魏特琳女士一辈子,所以我每年我都会去她的铜像那里纪念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