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1 日,来自深圳多个区的老中青三代作家代表聚会园岭,纪念艾青诞辰 110 周年、柯蓝诞辰 100 周年。与会嘉宾围绕艾青、柯蓝两位文学大家的生平和作品,进行了热烈而踊跃的讨论交流。
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艾青诗歌研究会理事陈浩率先分享了他与诗人艾青的渊源,介绍了近年他在深圳和外地参与艾青诗歌学习、交流情况;与此同时,他也满怀深情地回顾了散文诗作家柯蓝为散文诗创作作出的巨大贡献,并向在场的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展示柯蓝亲笔题写的墨宝。
南山区作协主席吴笛围绕如何传承、弘扬诗坛泰斗精神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深情地说:" 曾经我们是那么艰难困苦,可我们却仍然十分怀念过往的年代,珍惜老一辈作家们留下的光荣传统。我经常在思考,如何传承现代文学传统、创新深圳文学的问题。像今天这样的文学沙龙活动,是一种追思,更是一种追求。很高兴看到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样一种有意义的活动。"
中国作协会员黄萍说:艾青是中国诗歌学会的首任会长。他一生始终与时代同悲欢,与人民共苦乐。艾青也是创作时间长、艺术成就大、影响广泛深远的 " 我们时代伟大而独特的诗人 "。黄萍详细介绍了《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写作背景,回顾艾青的人生和创作也正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活下去,勇敢而不屈地活下去,追求自由,迎接希望。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顾问周思明就艾青、柯蓝的文学风格、审美特色,作了精彩点评。他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艾青以《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雪莲》等名篇享誉全国;柯蓝则以大量经典散文诗驰名遐迩,他创作的《早霞短笛》是新中国第一部散文诗集,他首创中国散文诗的联组形式、载体论和四大美学特征等理论,重塑了散文诗的美学风貌。艾青诗歌继承 " 五四 " 新文学传统,凸显紧密结合现实的战斗精神和创新的精美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新诗发展的里程碑。柯蓝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的一位大家,一生创作了 1000 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从革命历史题材中长篇小说到纪实文学,从电影、电视剧本到散文诗,无不影响深远。特别是对散文诗创作和理论研究,贡献巨大,价值独特,可谓是中国当代散文诗的领军人物。
周思明指出:" 今天,我们缅怀艾青与柯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家纪念活动。换言之,当我们在谈论艾青与柯蓝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思考一个问题,即我们为什么写作?写给谁看?可能有人会说,我写东西不为给谁看,只是给自己看。如若真是这样,那当然无需讨论。但如果是为了给更多的人看,那就要好好想清楚:你写作的意义如何、效果怎样、影响大小,而不是陷入技术、语言等形式问题。这样,你就有了创造精品的底气和希望。"
现场诗歌朗诵环节轻松活跃。宝安区作协副主席王枣燕、龙华区《民治 · 新城市文学》杂志主编陈鸿波、青年诗词作家许天云、福田区作协理事墨荷、深圳市作协会员詹雪莲、宝安区青年教师朱道成等也分别朗诵了他们的原创诗歌或艾青、柯蓝的作品。
深圳晚报记者 汪仕林 通讯员 朱道成 詹雪莲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