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11 月 24 日 4 时 30 分,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搭载着 " 嫦娥五号 " 探测器的 " 长征五号 " 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火箭飞行约 2200 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现代快报记者获悉,在 " 嫦娥五号 " 奔月的背后,凝聚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很多人的智慧与心血。
△嫦娥五号探测器
" 嫦娥五号 " 是航天领域最复杂的任务之一
据悉," 嫦娥五号 " 月球探测器将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将取得多项重大突破,是探月工程中最关键的探测器,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届时将为中国探月工程重大科技专项 " 绕、落、回 " 三步走发展战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嫦娥五号上升器从月面起飞的想象图
中国探月工程从立项之初,设计了 " 绕、落、回 " 三步走战略,南航人分别在里面担任了重要角色。此次 " 嫦娥五号 " 的成功发射背后,也有着南航人的智慧和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航教授赵淳生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此次应用在嫦娥五号探测器上,用于光谱仪驱动与控制。与传统电机相比,超声电机具有响应快、精度高、噪声小、无电磁干扰等优点,此前,赵淳生院士团队的超声电机已成功应用在嫦娥四号和三号探测器上,在探月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淳生院士团队在发射现场观看嫦娥五号发射
超声电机被应用到嫦娥三号和四号探测器时,只是在探月工程上的初步应用,主要负责红外成像光谱仪内定标板的驱动与控制,功能类似光谱仪 " 舱门的开关 "。而嫦娥五号对超声电机的精度和环境都有了更严苛的要求,嫦娥五号探测器将进行月壤的采样,超声电机将用来控制光谱仪接收反射光谱的镜面的方向和角度。
前期嫦娥任务中超声电机的工作温度范围在 -30°C 至 60°C,而在嫦娥五号中的使用温度区间扩大到 -55°C 至 120°C。考虑到超声电机使用环境的变化很大,团队在高温环境下做了大量的实验,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驱动控制,以及其他安全保障措施的设计。
△应用在嫦娥三号和四号探测器上的超声电机
据了解,项目从 2015 年一直持续到今年,做了大量自检和可靠性确认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了超声电机的环境适应能力。
针对星表地形复杂导致的着陆缓冲性能与稳定性要求高等技术难题,南航航空学院聂宏教授牵头的空间结构机构团队承担了着陆缓冲机构柔性体建模和着陆冲击计算等任务,发明了多种月球及火星、小行星着陆缓冲机构,揭示了着陆缓冲系统组合缓冲吸能机理及系统能量传递规律。
该团队着陆缓冲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嫦娥三号、四号月球探测器,确保了嫦娥三号、四号探测器在月面的成功着陆。研究成果为嫦娥五号和火星探测器着陆缓冲装置的研制提供了系统的设计方法及试验验证手段,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
此次任务是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第二次应用性发射,南航郭万林院士团队此前参与了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的研制工作,尤其是为 2017 年发射失利以来的归零和验证工作提供了 " 南航智慧 ",为长征五号去年底的成功发射贡献力量。
国际首例!更多校友为 " 嫦娥五号 " 护航
南航 1995 级飞行器环境控制与安全救生专业校友宁献文,此次担任嫦娥五号热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在嫦娥五号往返地月的旅程中,面临的最大热控问题就是返回器再入大气前的大热耗散热和热导调节,以及再入过程中的热阻断。这一既散热又隔热的难题让宁献文及其热控团队花了不少心思。
他带领团队在调研和实践中研制出一套一体化高效热管理系统,破解了该领域诸多难题,填补了国际上小型再入返回类航天器热控设计领域的空白,这在国际上尚属首例。" 满脑子都是冷了、热了。" 研究热控问题二十余年,这个劲头让宁献文在这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1992 级飞行器制造专业校友毛国斌,担任嫦娥五号轨道器机械总体技术负责人,主要负责轨道器进文昌发射场飞机运输和铁路运输技术工作。1997 级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魏彦祥 , 担任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器推进子系统主任设计师,着陆器推进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从环月轨道上软着陆到月面提供主减速、软着陆动力和下降着陆过程的姿态控制推力和力矩。
南航 2002 级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校友何秋鹏,此次担任嫦娥五号总体副主任设计师,主要负责着陆器的构型布局和总装设计工作。2003 级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校友禹志,担任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承担轨道器的机械总体设计和总体技术状态控制工作。
此外,还有一大批南航校友参与到 " 嫦娥五号 " 任务中,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员,只有把各自工作做到极致,才能在平凡岗位中成就伟大工程。"
通讯员 柯龙婕旻 杜选平 包玉洁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舒越
(学校供图 编辑 黄媛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