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11-24
蒋方舟:过了三十岁之后,我决心忽略天赋这事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姜斯佳)近日,作家蒋方舟出版了自己的新书《和唯一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的人一起散步》,这是她的首部幻想小说集,其中收录的四篇小说创作都源于一个念头:这一次,她想用文学做一点不一样的事情。

△《和唯一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的人一起散步》

" 我将永远是这个世界的异乡人 "

其实在 2020 年刚开始的时候,蒋方舟的创作遇到了困境,各种新闻让她感到强烈的不安:" 我们和过去的生活经验断裂了,和那个熟悉的世界断裂了,经验从此变得无用,现实开始嘲笑想象力。" 在困境中,她发现了一种新的书写现实的方式——利用距离:" 我在小说中,试图从一颗遥远的星球观望地球,那种近乎无限的距离让庞大的现实显得渺小;当我把时间拉长至没有尽头,把当下编织进历史、神话、未来中,模糊的现实脉络忽然变得清晰了。" 于是四篇充满幻想色彩的小说由此诞生,蒋方舟将它们定义为 " 推想小说 ",讲这个世界未曾发生的历史,平行时空里的未来。

这个看起来长而拗口的书名,来自于《费曼物理学讲义》里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是核反应让恒星不断发光。那天晚上,他和女友一起散步,他的女友说:" 你看这些星星闪烁,多么美丽!" 科学家说:" 你现在正在和世界上唯一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的人一起散步。" 女友笑笑,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也没有对这次散步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费曼讲完这个故事,评价道:" 孤独是可悲的,不过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这个样子。"

故事里所有角色对孤独的那份坦然打动了蒋方舟。这本书的书写也让她确信:" 我是,我曾是,我将永远是这个世界的异乡人。"

" 当现实变得像小说,小说就成了理解现实的方式 "

△蒋方舟

这本新书共收录四个故事。它们发生在遥远的宇宙和不明的时代,充满幻想色彩又和我们的世界若即若离。书中的前三篇小说都与建筑结合。从小说中获得启发的建筑,还原在书里,和小说中的情节互相照耀。整本书散发出异质的光芒。

《在海边放了一颗蛋》是一个创世故事。蒋方舟以自己的方式重述神话,把背景放在宇宙中。故事中的宇宙并不是一个黑暗森林,而是一个充满了好奇心的地方,它随时准备褒奖向外探索和展望的人。小说被建筑设计师覃斯之变成了一个 " 水晶蛋 " 一样的建筑蓝图,用空间的奇观去实现文字里的奇迹。

《在威尼斯重建时间》探讨的是时间,其中提出了一个问题—— " 时间是线性的,是从过去流向未来,从昨天流向今天,从今天流向明天 ",这一点究竟是现实,还是人们的幻觉?这篇小说被建筑师王子耕搭建成了一个威尼斯教堂里的蒙太奇空间。

《和唯一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的人一起散步》源于蒋方舟想要跳脱出时代的愿望,她想到了 " 观星者 "。对于观星者们来说,孤独是永恒且无法对他人诉说的。对他人来说诸如重新瓜分世界之类的大事,对他们来说只是细碎的争执;对他们来说绚烂无比的秘密,他人却不以为意。即便如此,他们却不能也不愿改变自己,不愿意走下天台的阶梯。这篇小说对应一个以宇宙星空为主题的文化空间,孤独的观星者们可以在此集会。

《边境来了陌生人》讨论的是永生的诱惑,最早来自蒋方舟 2018 年看到的一个教授进行基因编辑的新闻。" 当这个诱惑变得触手可及时,它朦胧的美感消失了,变得残酷狰狞,而我想写出近距离观察下,永生可怖的样子。"

名为 " 南十字星 " 的星球贯穿全书,它在星际之间漫游,收藏宇宙间的各种奇观,这四个故事也属于它收藏的一部分。当世界失序,人群惶恐,小说中的四个主角却孤独而平静,他们选择仰望星空,与南十字星分享只有他们才懂的秘密。

在现实急剧变化的当下,蒋方舟希望通过这四篇小说,能让读到的人在迷雾中捕捉到一点当下与未来模糊的模样。

渴望成为在作品中 " 隐身 " 的创作者

△《和唯一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的人一起散步》插图

从九岁出版《打开天窗》开始," 年少成名 " 就一直是大众贴在蒋方舟身上最显眼的标签。如今蒋方舟过了三十岁,感受到了自己跨入创作中期之后的一些变化。首先是自我关注的部分变少,读书的趣味由那一类作者声量很大的作品,转到了作者隐身的作品上," 自我只是人性图示的一部分,‘我’只是我过去看不上的,没那么漂亮的人当中的一员。" 而她也渴望成为这样在作品中 " 隐身 " 的创作者,漠然地看待自己,在所有彰显自我的冲动褪去之后再去创作。

跨入创作中期之后,蒋方舟经历的第二个变化就是开始忽略天赋这件事。因为再天才的创作者,三十岁之后支撑他们的也是经验、判断力、专注力和体力,天赋早在青春时代就消耗完了。她在新书的后记中如此写道:" 在我写作的前二十年里,身体里一直住着一个面目不断变化的小人儿,它时而是苛刻的、颐指气使的审查官,不断挑剔着我的每一步抉择;时而是柔弱的病人,需要我兢兢业业地伺候;时而是幼稚爱哭的孩子,需要用我的声音去宣泄,获得他人的注意力和安慰。当我决心忽视天赋这件事,感觉就像杀死了这个小人儿,它从此沉默了。从此我只能听到一个声音,我自己的声音。"(出版社供图)

(编辑 王鹏)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