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9 日,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下简称 " 两馆 ")举行的 " 窗里窗外——梁思成林徽因特展 " 正式结束。展览自 8 月 28 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吸引了近 2 万名观众前来参观。市民反映热烈,形成城中热议话题,专家学者也对该展的观赏性、审美性、学术性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家认为,这样一个高质量的展览对于深圳的城市文化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展现两位先生不为人知的贡献
作为本次展览的重要公共教育活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在开幕式后做了题为《梁林与现代建筑教育的全体论观点》的专题讲座。讲座介绍,两位先生深怀着对自己的同胞和自己所处大地的热爱,兼具中西学养的独立思考,他们早年对于建立清华大学建筑学科有高瞻远瞩的构想,对于新中国的建筑教育也有深谋远虑的思考。
张利院长尤其提到,70 多年前,梁先生和林先生为建筑系四年级的部分同学增加了市政规划的课程,里面有环境卫生、市政学、人口问题等内容,非常超前。" 两馆 " 馆长颜为昕表示," 窗里窗外 " 展开幕时恰逢 " 两馆 " 的深圳市城市规划馆开馆,这其中很有寓意。很多人不知道,两位先生对于中国的城市规划学上也有很大贡献。" 做一个有趣的假设,放在今天,大概梁思成就是城市规划馆的馆长,而林徽因是当代艺术馆的馆长。"
审美上与林徽因的人物气质协调
历史学者、深圳行政学院副教授陈新华曾著有《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百年家族——林徽因》等著作。在她看来," 窗里窗外 " 展在审美方面做到了和林徽因这个人物的协调。整个布展设计摒弃繁复,既素朴又明亮,视觉上极具空间感,同时又呈现出时间的宁静质感。这让陈新华联想到林徽因生前最重要的一个文学观点和审美观点,那就是:真诚和诚实的表达。本次展览空间设计者冯羽表示,展览设计在材料上选用了极细的 " 竹帘 " 材质,让空间呈现出温柔的朦胧感,形成一种中国特有的 " 诗意美学 ",意在让观者在观展过程中,内心生发出莫名的 " 人文情愫氛围 "。这种 " 人文情愫 " 便是一个空间最高级的感受,这种感受会让观者不由自主进入到展览的诉说中,难以抗拒。
深圳市民走向艺术鉴赏的成熟
" 两馆 " 为 " 窗里窗外 " 展打造的公共教育活动 " 暗夜读书会 " 非常有特色,活动嘉宾领读,主持的互动,大受欢迎。领读之一、深圳市作家协会组联部主任、专栏作家李可君认为,读书会活动让林徽因的诗作更加走进每个人的心中。深圳作为阅读示范城市,深圳人高水准的文学欣赏水平在这个活动中得到了印证。
另一位领读嘉宾、知名文化学者胡野秋认为," 梁林展 " 在深圳的开展,是一座年轻城市对建筑大师的致敬。从梁思成、林徽因的生活细节到古建筑保护的辉煌成就,无一不唤起深圳观众对民国时代的文化景仰。近年来,更多看到的是先锋艺术,这样安静、内敛的展览并不多见。当下日益丰富的艺术展览风格与形式,正标志着深圳市民正在整体走向艺术鉴赏的成熟。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