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0-11-30
父爱如山 | 张謇写给儿子的125封家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张謇,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他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作为一位农家子弟,历经千般苦读,万般磨砺,终于在 1894 年高中状元,达到了一位读书人所能抵达的人生巅峰。

然而让张謇由杰出人士演变为伟大人物的原因,不是他继续沿着仕途走下去,而是他开辟了一条前人未曾探索过的现代化的道路,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启迪民智、富强国家。

对自己唯一的儿子,张謇同样倾注了心血。

张謇(右三)与儿子张孝若(右一)等家人的合影

1885 年张謇参加顺天乡试时,还没有生子,但是卷子上需填三代名字,张謇的父亲就叫他在子名下填 " 怡祖 " 二字,13 年后张怡祖才出生,1913 年张怡祖去青岛读书前夕,张謇为儿子取字孝若。

尽管日理万机,张孝若始终是张謇的牵挂。这些牵挂,字字句句写进了一封封家书中。

有对儿子的牵挂:" 父在外终日不闲,一到晚间无客不办事时,便念我儿。"" 年老远客,于骨肉之人记念尤切也。"

有对儿子的勉励:" 无子弟不可为家,无人才不可为国。努力学问,厚养志气,以待为国雪耻。"

有对儿子身体健康的关心:" 天已大凉,寝时须盖略厚之棉被,须著紧身小袄。"

也有对儿子为人处世的教导:" 儿能做者,须自己做,切勿习懒。"" 养成一种高尚静远沉毅之风,不至堕入浮嚣浅薄诞妄之路。"

这一封封家书中,可以看到张謇对儿子的关爱,看到他望子成龙的心愿,看到他为人处世的原则,还有爱国、救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

父寄怡儿:

润报儿病,父甚记念,即电三伯父请余先生去长乐视儿。润讯亦言儿廿四日至校,然则今日儿在校抑在家耶?总之眠食要留心。天已大凉,寝时须盖略厚之棉被,须著紧身小袄;食少油,勿过饱。润必时时为负视察之责也。父明日去沪,廿八日回宁。儿愈则来讯慰父。

第二封信

怡儿:

前寄亲妈妈① 讯,改好寄去。父见儿一动笔之纸,必为改正。儿须知父苦心,细细看过,一一收好,须用纸夹,收得整齐。儿所不会做者,交德润做。儿能做者,须自己做,切勿习懒。记得儿五六岁,吃饭拿凳,皆要自己做,别人做辄哭,可见儿本性是勤。现在寄父之讯,尚托人写,是渐渐向懒,此大病也。儿须痛改!

考释:①亲妈妈,即张謇夫人吴道愔(1873-1943),张孝若生母,如皋人。

第三封信

怡儿:

须耐心向学,不必忧寂寞。与张先生同处,用功有规则,胜于同学多多。儿目下自以用功为主意。润农学上课、实习时间所差不多,早中晚三餐及夜间,润必在一处,可以作伴。如此与在家上学亦同。润课余即回,与怡同习国文。儿今午不告父即去校,父大不放心,令人各处寻视,此可知《礼记》" 出必告,返必面 " ① 之为孝。

考释: ①语出《礼记 · 曲礼上第一》: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意思是:当儿子的,出门前必须禀告父母,回家后也必须面告父母;出游必定有个常去的处所,学习必定有个固定的课业。

第四封信

我拟明年请一外国先生,一中国先生,在北五山太阳殿专事课儿(另一二同学),为游学欧美之预备。此二年中专讲中国有用之经书及英文、算术之功课,或可养成一种高尚静远沉毅之风,不至堕入浮嚣浅薄诞妄之路。我仅一子,一坏即无后望。我老矣,不得不为久计也。

第五封信

闻杨先生为人言,儿于英文读法不切实,亦不肯熟读,将来必有一过即忘之病云。英文最重音读,不切实则音不准;不熟读则语法不合,虽学犹未学矣!何以出洋游学?何以进清华豫科?下学期须勉力志于切实、熟读二义。杨、张皆有家事,须一星期后到馆,先请丁先生代数日。

父寄怡儿。

第六封信

父寄怡儿:

本日午后泽初至沪,岛校概况及儿所入之科俱知之矣。晤郑世叔,知其第三子字克己者于阴历初六日去岛,闻其毛笔画极能用工,屡考第一二云。儿可访与见面。父与郑世叔交好近三十五年,尚在与许世叔交之前。文章道义相资,忧乐相关,郑世叔当亦知照其子。儿可与交,亦须以文章道义相资也。校风虽不善,若儿能自立, 能择友,安在不能成学?父童时自十岁以前,日在村塾,所与处者,皆顽劣之儿童也。儿其自勉。上课后即来讯,以后每月两讯。作文则寄文稿来,并须有讯慰汝母及三伯父。钱存校会计处,须有存付之手续。除书籍外,勿浪用。儿常展《字说》观之,如见父矣。

第七封信

父寄怡儿:

得儿十七日讯,为之怆然。父昨又寄去一诗及改儿之诗,早晚当收到。父岂不欲儿常在侧?顾世事日变,非有学问,不能有常识,即不能有声望。居今之世,若无学问、常识、声望,如何能见重于人,如何能治事,如何能代父?故不得不使儿阅历辛苦,养成人格,然后归而从事于实业、教育二途,以承父之志,此父之苦心也。三伯父每为父言,立儿尤小,须儿学成而归,乃能教之。

第八封信

父谕怡儿:

汝今年是已升之甲班,须更用功。父已与校中商订一学期一升班之章程。如果甲班长进,今年即可毕初等小学业矣。每日上课外,真能有两三小时安心用功,不愁不长进。儿其自砺,成人之基在是。休息时可习已学之拳,既有益卫生,又不废学也。前出之题,作成几篇?可寄来。父在外终日不闲,一到晚间无客不办事时,便念我儿,又无人足解父怀,颇伤儿母。儿知父意否?润或能知之,然亦不在面前。儿早晚眠食小心,丸药切须服完,必有益。

第九封信

父寄怡儿:

日人无理要求之款至二十余 ①,令人不复可耐。然不耐亦无法。一二月内必有变相,临难而去,父所不为。到此地位,只有静观其变,以义处之而已。儿须知无子弟不可为家,无人才不可为国。努力学问,厚养志气,以待为国雪耻。与三伯父讯,儿可看后送去。

考释: ①指日本妄图独占中国的秘密条款 " 二十一条 "

好书推荐

《父爱如山:清末状元张謇写给儿子的信》

南通市档案馆

张謇研究中心

编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南通市档案馆保管有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1853 — 1926)写给儿子张孝若(1898 — 1935)的 125 封信,写信时间大致为 1909 年至 1916 年。

张孝若曾将这些信精心修裱成册,题名为《父训》。

《父训》这样珍贵的档案,通常深藏库房,不轻易示人。随着复制和印刷技术的提高,影印出版能够让读者有触摸原件的感觉。读者既可以阅读家书的内容,也可以欣赏张謇的书法。家书不是用于展示和出售的作品,其笔墨是张謇内心情感和书法功力的自然体现与流露。

1962 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曾经以影印方式,出版了《张謇日记》,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謇著作的首次公开出版。

57 年后,江苏人民出版社再次以影印方式,出版张謇写给儿子的家信。这既为研究张謇、研究近代史提供了史料,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参考和启迪,同时也是对早年以慧眼出版《张謇日记》的前辈的致敬。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郑文静 摘编自《父爱如山》

图 | 江苏人民出版社提供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