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 90 年代,新疆石河子新城迎来 17 位特殊的客人。
他们穿着旧军装,风尘满面,须发皆白,脚步巍颤,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不住打量。
站在广场上,他们自动列队,颤抖着手向王震将军雕像敬礼,声音慷慨:
" 报告司令员,我们是原五师 15 团的战士,你交给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
这是他们进驻边疆 50 年,第一次走出沙漠。
他们依然记得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样子:风华正茂挥斥方遒,胸中激荡着一腔热血。
眼前,大漠孤烟漫漫黄沙,雪山河谷清冽明澈。
一如两千年前,一位来自江苏扬州的公主的眼泪,流淌至今。
影视剧《解忧公主》截图
(一)
刘细君是西汉宗室,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的侄孙女。
江都,也就是如今扬州一带。生长在这江南清丽地的细君公主未必会想到,多年以后她将远走西域——
惟留下一曲大漠谣,一首黄鹄歌。
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与三千多公里外的乌孙国(今新疆伊犁州伊犁河流域一带)联络,商讨结盟共伐匈奴。
为使结盟顺利,沉寂几十年的 " 和亲 " 政策,再次被启用。
细君公主像
思来想去,只有刘细君最为合适。
一来,刘细君青春年少,出落得正窈窕。二来,因她父亲是罪臣,她是戴罪之身。
公元前 105 年,远嫁西域的车队从扬州境内出发了。
而今的扬州
车马辚辚,华盖亭亭,刘细君东望乡关,江南的绿水青山已消失不见,西望乌孙,人烟稀少只见归雁入胡天。
汉武帝以最高礼仪送公主远嫁。当时跟随细君下嫁的有数百人,其中有能工巧匠、乐队、卫士、裁缝、侍从等,中原的文化及先进的技术也随之带进西北大草原。
细君公主所嫁的乌孙王昆莫年老,又语言不通。到西域后,她写下《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一滴思乡泪,还未曾落下,就被风沙吹干。五年之后,刘细君香消玉殒。
她埋葬的地方,北扼夏特河,南依汗腾格里峰。
听说每年开春风吹过河谷的声音,有如黄鹄啼血的悲鸣。
(二)
刘细君的 " 继任者 " 也是一位来自江苏的公主——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生在徐州。
她先是嫁给乌孙王军须靡,而后改嫁翁归靡。夫妻二人非常恩爱,共育有三男两女。他们日后都成为了西域各国国王或王室成员,使得汉朝与西域各国结成了稳固的联盟。
在解忧公主的促成下,乌汉联盟也愈发牢固,公元前 72 年,汉宣帝发兵十五万,分五路合击匈奴。
匈奴溃不成军、逐渐西迁,汉廷公元前 60 年于此建立了 " 西域都护府 ",丝绸之路也因此而日渐兴旺起来。
《三骏图》
然而,不幸还是降临在解忧公主的头上,翁归靡去世,解忧公主第三次嫁人,丈夫名叫泥靡。
泥靡性格暴虐,人称 " 狂王 ",不得民心。解忧公主忍无可忍,曾举剑刺杀。
不久后,乌孙国爆发内乱,汉廷派大军进行镇压,为了避免生灵涂炭,解忧公主的侍女冯嫽临危受命,进行商谈。
谈判的结果是,汉王朝不用一兵一卒,便平息了这场危机。
汉宣帝像
公元前 52 年,解忧公主请求汉宣帝,希望回到故乡汉朝安度晚年,这个时候,解忧公主七十岁。
这时,人们才从这个纵横捭阖一生的老太太脸上,读懂她此生夙愿。
如今建在新疆伊犁的 " 汉家公主纪念馆 ",是丝绸之路上一张闪亮的历史文化名片,也是新疆、江苏两地友好交往的象征。
(三)
转眼又是几百年,汉家公主的旧迹很快被抹去,这个时代是盛唐。
自贞观年间设立西州都护府始,至开元年间,唐朝实现了对西域的稳定控制。
只是,安史之乱爆发后,西北精兵尽数东归平乱,只留下三万孤军。
说他们是 " 孤军 " 并非没有道理,由于河西走廊被切断,唐朝中央无法派出援兵,更无法提供粮饷。
驻守的安西军,甚至连唐朝改元都不知道。在吐鲁番出土的文物中,还有 " 广德四年 " 字样,而真实的广德只有两年。
西风残照,音尘皆绝,唐军将士一步不退,他们之所在,就是大唐。
出土文物落款为大历十六年,然而当年的居民并不知道,大历只有十四年
公元 768 年,安西军小队突破重围到达长安,所有人都以为西域早已丢失,他们却告之,安西将士依旧在苦苦坚守,为国尽忠!
又过了十三年,安西军使者借道回纥,长途跋涉再次来到长安,震惊不已的唐德宗,口述一道封赏:所有官兵将帅,升官进爵!
泪也流了,官也封了,然后呢?然后没了。
经过了安史之乱,此时的大唐尚能自保,已然没有能力重返西域。
可安西军仍带着希望,浴血奋战。
公元 790 年,安西北庭都护府遭攻袭,大都护李元忠竭力死战,没于阵中,七千唐军全部战死。
约公元 808 年,安西四镇还剩最后一处根据地,龟兹。城外,是满天黄沙,和望不到尽头的胡骑。
此时,距安史之乱已过去 53 年,最后一任大都护是郭子仪的侄子郭昕。从前威震西域的安西铁军不再,而今只剩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
万里一孤城,皆是白发兵。
《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截图
再后来,这座城市也从地图上彻底消失了。
只有一段很有名的对话,还在今天的网络上盛传:
" 头儿,你说长安远,还是太阳远?"
" 废话,当然太阳远。只听过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过有人从太阳来。"
" 那为什么,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四)
时光流转千年,伊犁河的风依旧没有停过。
左宗棠到了西北,他的任务,是来此收复失地。
他并非没想过此行凶险,但他犹记得 37 岁那年,他与林则徐的一段对话。
彼时,林则徐路过长沙,左宗棠慕名拜访,二人泛舟湘江之上,进行了一番长谈。
那是左宗棠人生中最失意的一段日子,诀别仕途,隐居山野,自称 " 湘上农人 "。
林则徐虎门销烟那一年,左宗棠才十几岁,正是爱做梦的年纪。
当他亲眼见到儿时的英雄时,心中积压了十几年的一腔豪情,在一瞬间爆发了。
林则徐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心中也生出一种别样的情感,他拿出自己在新疆期间整理的资料、地图。
自己一直在担忧的塞防问题,也许遇到了可以托付的人。
" 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而西定新疆则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
心愿已了,不久之后,林则徐与世长辞。而左宗棠的试炼,才刚刚开始。
林则徐像
从 37 岁到 70 岁,左宗棠用了 33 年的时间,终于兑现了当年与林则徐的诺言。
当他抬着棺材,杀气腾腾踏上征途。一时间,天山南北,同仇敌忾,数万铁骑卷起漫天烟尘。沙俄侵略者无不惊慌。
传说,在收复新疆之后,左宗棠手握林则徐送给他的新疆地图,向东南方向遥望,老泪纵横。
清人杨昌浚写过一句诗,今人读来,依然提气: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五)
1949 年 9 月,全国解放的隆隆炮声里,人人都在期待即将诞生的新中国。
正在甘肃、青海一带转战的 359 旅,受命直指祁连山下。
这是一支无往不胜的队伍,他们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又从南泥湾里走出来。现在,他们要进驻西北边疆,和黄沙、暴雪、狂风为伴。
纪录片《天山忠魂》截图
最难的时候,盐水煮小麦,就是他们的全部口粮。
进口粮食,价格高昂,从东部运输,运费更贵。359 旅的士兵们说: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
于是,他们开始了在荒漠里开垦。没地方住,就在地上挖坑砌石,上面搭上芦苇,做成一个地窝子。
吃东西没有碗,就冲一冲铁锹拿去用,没筷子就掰两根芦苇,吃完了饭," 筷子 " 一扔,马上干活。
三个月后,他们就吃上了蔬菜,半年就吃到了瓜,秋收之后,粮食都够大家吃上半年。
水怎么办?他们决定从天山上引水。筑渠需要的石头约 7000 立方米,100 辆车差不多要运 1 个月。
可哪来的 100 辆车?采石者爬到山上,将石头一锤一锤地敲下来。因为舍不得弄破衣服,他们光膀子、垫羊皮,一块块背回来。
1952 年 8 月 1 日,32 公里长的红星一渠开闸放水,当天山之水顺渠而下时,整座城市都沸腾了。
雪水彻骨冰凉,众人却纷纷扑入水中,互相抱着在水里打滚,那一刻,笑得像个孩子。
今天,依然有 58 个边防团场分散在 2000 多公里的边境沿线,50 多万人在这里,守卫着边境安宁。
再忆起 2000 年前丝绸之路上第一个远嫁西域的公主
古往今来,这里不知发生了多少故事
中国人通过丝绸之路博望世界
曾以为亘古不变的戈壁而今长出了绿洲
"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
这首诗是古诗,也不完全是古诗啊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王子扬 王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