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打开卫星地图,定位 " 北纬 26.13°、东经 117.36°",跃入眼帘的是满眼的绿色。无山不绿、无林不翠,超过 78% 的森林覆盖率,赋予了它 " 中国绿都 " 的美誉。
这里是三明,一个神奇的绿色宝库。广袤的森林、苍翠的群山,是三明浑然天成的画卷;宜人的水景、清澈的水质,是三明生态发展的福祉。
23 年来,无数变和不变都在这里上演:不变的是绿水青山的底色,是敢闯敢试的创新基因,变的是日益富裕的百姓生活,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
△景区供图
初心不改,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 如果当时把山卖了,我们就是千古罪人。" 在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一抬眼就能看到连片的巍峨青山。天气好的时候,连片的青山就倒映在和村子之间的金溪河,好似仙境。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每次望见这片青山,都要感叹一番。
△常口村对面蜿蜒流淌的金溪、连绵起伏的青山
△如今的常口村干净整洁,出门就是花园
时间回到 20 年前。那时,常口是个 " 三无村 ":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一幢新房子,没有一盏会亮的路灯。村财政年收入仅 3 万多元,有些人家甚至穷得揭不开锅。
当时,乡镇木材加工企业兴起,不少企业找到常口村,出价 20 万要买他们村对面的那片林子。" 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大的诱惑,当时大家好几次开会研究,这个山要不要卖。"
大部分村民认为不能卖。" 山上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天然林,崖壁石头特别多,如果当时 20 万卖了,到今天,千万倍的 20 万也不一定能种上去。" 张林顺说,到现在回忆起来,他和村民们才真切体会到 "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 的含义。
1997 年 4 月 11 日上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常口村调研。和乡亲们站在村口,望着眼前的山水,他殷殷叮嘱:"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
如何让子孙后代真正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今日的常口村便是答案。
干净整洁好似花园的人居环境,村子里有游泳池、篮球场,周边引进生态漂流、康养度假酒店,打造了小学生户外研学教育基地,村民还在家门口开起擂茶馆 …… "20 多年来,我们始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常口守住了生态,也切实将生态红利装到了老百姓的口袋里。" 张林顺说,2019 年常口村村民人均收入超过 2 万元,村财政收入达 122 万元,分别是 1997 年的 10 倍与 40 倍。
△常口邱姐擂茶馆
脱贫增收,山水画里的民生福祉
三明的绿水青山中,藏着人民生活的福祉,常口村仅仅是三明众多山村蝶变的一个缩影。
" 以前这里是山沟沟,进来一趟山路十八弯,外边的人都不愿来。自打政府严打违规捕猎、打造生态观鸟产业后,这里人气越来越旺!" 明溪县夏坊乡中溪村观鸟合作社理事长谢芳林是一名鸟导,每天观鸟预约电话都接个不停。
明溪县是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之一,每年春秋两季,迁徙的候鸟都会这里停歇越冬,大量的鸟友也会赶来。" 观鸟爱好者一般都需要当地向导,上山观鸟雇人背设备,在山里住客栈、吃农家饭,临走时再带些土特产。" 谢芳林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观鸟慢慢成为产业,村民家的笋干、土鸡等,都成了搭上生态牌的 " 香饽饽 "。
△ 白鹇
△ 黑鵯
飞鸟归山林,青山变金山。2019 年,明溪县接待国内外 " 鸟友 "3 万余人次,生态观鸟收益达 9000 多万元。
当一声声鸟鸣让山沟沟里的村民尝到了生态保护的甜头 , 一片片茶叶也成了促进脱贫致富的 " 金叶 "。
在 " 中国高山茶之乡 " 大田,大仙峰 · 茶美人景区是当地依托生态茶园打造的茶旅融合项目。每天,景区讲解员章宝华都要接待几十名游客,从早忙到晚。
章宝华原本是大田县屏山乡许坑村村民,对于这片茶园和这里出产的品质绝佳的美人茶,她再熟悉不过。
" 你们猜猜,除了这高山云雾的环境,还有什么秘诀?" 讲解中,章宝华随手摘下一片茶叶,指着叶字边缘说:" 这是小绿叶蝉亲吻叮咬过的地方,叮咬后水解酶的作用和茶树本身的自愈功能,能增加茶叶的芬芳物质,让茶的果香蜜味更浓。" 而小绿叶蝉对生长环境又格外挑剔,只有茶园做到不施农药、化肥等,才能留住这种小精灵。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田美人茶是小绿叶蝉与大田人共同打造的完美作品。
高品质的高山美人茶,为当地带来了源源不断客流。当地通过茶旅结合打造景区的同时,还创新精准扶贫方式。茶园内有一座当地特色的古堡客栈,是景区与屏山乡内洋村 13 户贫困户共同出资打造的,贫困户用每户 5 万元的扶贫资金入股,客栈建成后每年每户可增收 6000 元,让这些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致富脱贫。
敢闯敢试,大山里的绿色革命
" 现在正是挖冬笋的季节,挖完冬笋后,再给毛竹林施肥 ……" 初冬时节,毛竹林依然青翠挺拔,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洪田镇湍石村村民吴汝声手握山锄,熟练地刨土、挖笋。林改后,靠着家里 100 多亩的毛竹林,吴汝声买了车、盖了房,日子越过越红火,爱美的妻子每天化个妆,晚上开车约同村小姐妹去跳舞。这是三明市一户普通竹农家的日常,也是林改后既要 " 绿 " 又要 " 富 " 的典型画面。
△ 吴汝声
22 年前,被誉为 " 中国林改小岗村 " 的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掀起了一场 " 均山、均利、均权 " 的集体林权改革,实现了 " 林业兴生态美 "" 不砍树也致富 "。
" 今晚不讨论出个名堂,谁也别回家!" 这是洪田村老支书邓文山在 1998 年 9 月 28 日晚上召开的村两委会上撂下的一句话,到底村集体的林子怎么办,要不要分山到户,在这之前他们已经讨论了两天两夜。最终,超过 80% 的村民赞成分,洪田村冒着风险完成了 " 分山到户 " 的壮举。
△ 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
在没有现成政策法规、没有红头文件的情况下,洪田村悄悄启动了林改。到 1998 年 11 月,全村率先完成了商品用材林 " 分山到户 ",同时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也落实到户。" 乱砍乱伐全部控制住了,农民砍后再种,育林护林积极性更好了。" 邓文山说,洪田林改五年后,分到村民们手里的首批杉木成材,砍伐后村民人均拿到 3 到 5 万,家家盖了新房。
从洪田村开始的林改,很快上升到更高层面。2003 年,福建省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明在全省率先完成明晰产权、发放林权证的主体改革任务。党的十八大以后,三明市继续深化林改,率先建立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机制,探索形成 " 四共一体 " 等 6 种规模经营新型模式,同时推出林权 " 按揭贷 "" 福林贷 "" 支贷宝 "" 益林贷 " 等林业金融产品,推出 " 林票 " 制改革,形成了森林保护系统化、林权流转规范化、林地经营规模化、林业资源资本化的集成化林改格局,最终这里被确立为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林改经验在全国推广。
△ 洪田村的别墅
生态文明建设的 " 三明样本 "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的馈赠,敢拼敢闯的三明人用如椽巨笔,数十年来如一日 " 画好山水画 "。今天的三明," 林深水美人长寿 " 是最靓丽的名片,全市森林覆盖率 78.73%,森林蓄积量 1.82 亿立方米,负氧离子含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3.4 倍,空气、水、土壤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全市人均预期寿命 79.82 岁,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
2020 年 11 月 6 日, " 中国‘绿都’评价研究成果 " 首次发布,三明以综合评价第一名的成绩荣获中国 " 绿都 " 的殊荣。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组织专家课题组提供的评估结果显示:三明市森林资源资产价值为 2823.16 亿元,三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每年为社会提供服务价值为 2642.31 亿元。
生态变业态、资源变资产、土货变名货 …… 生态效益正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林深水美的三明,打通了一条 " 绿水青山 " 与 " 金山银山 " 的通道,解开了中国绿都的生态密码。20 多年来,三明市续做实做足 " 绿色三明 " 文章,打响 " 中国绿都 · 最氧三明 " 品牌,生态文明建设的 " 三明样本 " 正在逐步成型。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张瑜 徐红艳 / 文 赵杰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