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一下脸,业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名下房产就被过户给他人或被用于抵押贷款,业主们的损失少则数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
广西南宁:十几名业主刷脸卖房被骗超千万元
今年以来,广西南宁一些业主委托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工作人员卖房时,疑似遭遇了诈骗,据不完全统计,受害人有数十人之多。
今年 9 月份,广西南宁市民黎先生想出售一套商品房,9 月 27 日,他来到南宁市建新路四街一家房产中介店,通过一位叫韦远鹏的置业顾问,签署了一份《房地产买卖代办合约》,约定以 150 万元的价格销售房屋。在收取了 3 万元的定金后,9 月 28 日,置业顾问韦远鹏以房屋查档为由,要求黎先生和他见面,用手机给黎先生进行刷脸。
比黎先生卖房更早的还有南宁市好几位市民,他们同样是通过置业顾问韦远鹏卖房,同样是在签订《房地产买卖代办合约》,交付定金以后进行刷脸查档。但是大家都没有等到房款,却等来了一个炸了锅的消息。
售房者 黎先生:10 月 15 日,我看到新闻报道那个姓韦的骗了很多人,通过人脸识别把很多人的房产转给买家。
售房者 陆先生:我们没有收到钱,这房子为什么能过户?我们就赶紧去派出所去报案,10 月 18 日我们接到了大沙田派出所一位民警的电话,说这个叫韦远鹏的中介已经被抓了。
售房者们说,仅仅被韦远鹏一个人骗的受害者已经超过 10 人,受骗总额超 1000 万元。这些售房者都是在和韦远鹏完成刷脸认证后,房子当天就被过户出去,而且立刻被买家抵押给第三方。记者调查发现,韦远鹏都是使用 " 邕 e 登 "App 进行不动产转移登记的。
" 邕 e 登 "App 是南宁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于 2018 年推出的线上业务办理平台,办的就是深化服务,让市民少跑腿。目前 96% 的不动产登记业务都实现了线上办理。
广西南宁:仿冒业主签名 不法中介瞒天过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动产转移登记线上办理,需要买卖双方完成材料填写、核验房产、核验税务信息、认证、交登记费等一系列严格的步骤。最关键的是需要双方进行信息确认、签名操作、人脸信息采集。不法中介为何能够瞒天过海、完成过户?这起事件中暴露的安全隐患,该如何防范呢?
今年 9 月底,南宁市民黄先生也遭遇了韦远鹏的套路,当时韦远鹏还没有被警方控制,至于为什么不经过卖家同意就刷脸过户,而且售房者也收不到房款的问题,韦远鹏当时是这么回复黄先生的。
售房者:问你个问题,上次刷脸是查档吗?
韦远鹏:查档、网签一起。
售房者:网签是什么?韦远鹏:网签就是确认买卖交易,确认有资格交易过户。
售房者:你原来不是说查档吗,那你为什么要搞过户?韦远鹏:因为买家的贷款可能贷不了那么多,我们要做抵押贷给他。
房子过户后,黄先生向买房的买家确认,得知他已经将房款全额交给了韦远鹏。
售房者:那办抵押的钱呢,谁拿了?韦远鹏拿了?
购房者:不是他是谁?我房款全部给完了。
和黄先生一样,多个售房者表示,他们只刷了脸以及在纸质的《房地产买卖代办合约》上签过字,房子就被轻易过户了。
售房者 陆先生:我们后来去房产交易中心打印成交的电子合同,合同上面有我妈的签字,但我妈当时确认了她没有签过任何字。
售房者覃女士:知道被骗的当天后,我就拿我爸的 " 邕 e 登 " 进去查询,发现授权办理申请刷脸认证的申请人是韦远鹏,仿冒我爸爸的名字签的。
从今年 6 月到 10 月,韦远鹏用同样的手法过户了十几名业主的房产。目前警方已对韦远鹏事件进行立案调查,这些售房者被过户的房屋已经被冻结交易。记者了解到,通过 " 邕 e 登 "App 进行刷脸认证,不仅可以查询名下房产,还可以办理房产过户。若业主对操作流程不熟,房产中介则有机会通过便捷的人脸识别验证程序进行不规范的操作。
为防范此类事件发生,南宁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也表示,将于近期对网络平台进行优化,设置刷脸文字提醒、增加验证码确认等。
广西南宁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主任 胡志海:在原来刷脸界面里面,没办法在它界面上告诉大家现在在办什么。跟公安部门还有支付宝做了技术对接,在界面下方增加了信息提示栏,能明确地告知刷脸当事人,在刷脸的时候办理了什么业务。
从刷脸支付到刷脸取钱,从刷脸安检登机再到刷脸认证办事 …... 刷脸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少人感叹刷脸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有人担心,这背后的安全隐患究竟有多大?
浙江杭州:
进小区要 " 刷脸 " 方便同时有担忧
在杭州御道家园小区,小区大门和单元楼门口都装上了人脸识别设备,只要是录入信息的居民,刷脸就可进入。
浙江杭州御道家园小区居民 章宝兴:以前要刷门禁卡,忘记带了就不能开,现在就比较方便。
也有居民对人脸识别采集信息表达了担忧。
浙江杭州御道家园小区居民 沈华:我们刷脸,所有的信息,包括住在哪一幢、我们家有多少人,都在物业备案过,我怕出现信息泄露。
不仅回家要刷脸,有的地方上厕所也要刷脸。一间位于广东东莞公厕内安装了一种 " 人脸识别供纸机 ",虽然能够避免浪费。但是人脸识别的方式却引起了一些市民的担忧。
广东东莞市民 陈先生:我一进来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厕所要装个人脸识别呢?
人脸识别的 " 高科技 " 在校园里的应用也很普遍。中山大学 2 年前就启用了人脸识别门禁,必须是校内人员才能登记人脸信息," 刷脸 " 入校,而校外人员则要另外办手续。
一些能识别人脸的摄像头也步入许多学校的课堂,学生逃课、打瞌睡、走神都逃不过人脸识别的 " 眼睛 ",在教室里使用人脸识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隐私?
人脸识别技术到底有没有被滥用?近日,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机构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使用过人脸识别,具体用途当中 " 刷脸支付 " 最为普及;不过有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还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已经因为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财产损失。
北京市居民:如果是密码,我可以改,如果是人脸识别,人脸是不可以变的,所以感觉不太安全,不太靠谱。
划出 " 刷脸 " 边界 各地立法在行动
一方面人脸识别在维护公共安全、提高社会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另一方面技术的滥用也让许多人产生个人信息安全、财产安全的忧虑。技术本无善恶,用法却有好坏,人脸识别使用的边界到底在哪呢?
近期,多地出台政策,为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个人信息采集划出边界。
12 月 1 日,天津市表决通过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将于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根据条例,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针对越来越多的小区使用人脸识别门禁,10 月提请二审的《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明确 " 物业服务人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 "。如果通过,将成为国内首部对小区人脸识别作出规范的正式立法。
在国家层面,近日,国家网信办出台细则并征求社会意见,对 38 类常见 App 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进行了规定。必要个人信息,就是说缺乏该信息,App 就无法提供服务,其中均没有包括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信息的相关内容。像网络直播、短视频、新闻资讯、运动健身、浏览器、电子图书、拍摄美化等 12 类 App,无须个人信息就能使用。
即将于明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在 " 人格权编 " 中提出,处理人脸在内的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人脸信息采集在遵循 " 最少够用 " 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征求被采集人意见。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中还明确提出,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志。
有律师提出,要尊重权利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由权利人来决定是否要让渡这个个人隐私。一些为了履行法律职责或公共利益必须收集的,是例外,但这些例外的情况,也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法律依据。
尊重知情权也是许多 " 被刷脸 " 的普通人的心声。有居民表示,让居民有知情权,首先是要做到通知,说明这里有人脸采集系统。
人脸识别技术普遍应用的当下,专家表示,织密信息保护网,除了立法部门的积极推动,个人方面当前也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时刻关注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
来源 : 央视财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