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12-10
深晚快评|让宜居宜业宜游光明在一湾碧水中流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为此,一直以来,光明区治水人倾力以赴、背水一战。基于他们的努力,光明区广大居民对这句话的内涵有着更深的理解和体悟。

华灯初上,在光明区东周文化公园,人们愉悦地跳舞、嬉戏、散步 ……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儿是灌木丛生的山头和腥臭粘稠的河道。2017 年,光明区拉开 " 山水大文章 " 攻坚战,而光明区建筑工务署作为 " 山水大文章 " 的主力军,牵头组织茅洲河一级支流木墩河启动河道综合整治,为提升城市品质奋力 " 开山 ",为东周文化公园的落成奠定生态基础。

而这,只是光明区治水征程中的一幕精彩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上,深刻总结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取得的宝贵经验,其中一条即 " 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光明区始终坚持蓝绿本底,突出山水优势,让 " 生态绿 " 和 " 科学蓝 " 交相辉映,互为支撑,共同构成光明的两大基本底色。

坦率地说,治水并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奋力一搏不达目标誓不收兵的 " 狠劲 ",久久为功攻坚克难的 " 韧劲 ",真抓实干不枝不蔓的 " 实劲 " 以及改革创新善于突破的 " 巧劲 "。在治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光明区治水队伍坚持改革创新探索,以硬干部、硬作风、硬举措,完成好硬任务,形成了 " 不为自己找退路、只为治水找出路 " 的治水精神。

这样的精神,在光明工务人身上得到了集中而鲜明的彰显。2017 年,光明区建筑工务署肩负起全区 32 项重大水务工程承建职责,涵盖河道综合整治、排水管网构建、生态湿地打造、沿岸景观提升、河道生态补水、底泥处理厂建设等多个领域。在鹅颈水湿地建设过程中,区建筑工务署融入多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 " 光明样板 " 正在加速形成。

铭记治水初心,以惠民生、顺民意为导向,奋力打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让人才在光明住有宜居,让高新产业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推动光明科学城长远发展。正是许许多多以光明工务人为代表的光明治水人的探索、付出和奉献,才有一种美叫 " 光明绿 "" 光明蓝 "。

对于光明区来说,治水不仅事关民生福祉,还是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光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支撑。从地处边陲的国营农场成长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最年轻的行政区,光明区与特区共奋斗、同成长,今天更是站在大发展的 " 聚光灯 " 下,肩负起建设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重大使命。世界一流的科学城,应当有一流的生态环境与公共空间。换言之,湖光山色、天蓝水碧是光明科学城鲜明的底色。因此,光明区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同步规划、统筹布局。

随之而来的," 生态兴则文明兴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这些理念在光明区得到深入贯彻和创造性实践,其背后的价值意蕴,深入渗透这座城区的每一寸土地,成为推动光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说到底,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光明区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生态样板城区的根本逻辑和价值依归。

一群人的绿色坚守,一座城的幸福底色。" 出门见景、推窗见绿、仰头见蓝 ",让城区 " 生态绿 " 与 " 科学蓝 " 交相辉映,所构成的便是对光明生活的美好表达。

(温琼)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