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12-13
深晚报道|记录“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巨变 《誓挡“黄龙”绿富同兴》作者郑耀德谈作品背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在第四届中国图片大赛颁奖典礼上,作品《誓挡 " 黄龙 " 绿富同兴》脱颖而出,荣获典藏金奖。这组作品由摄影师郑耀德拍摄,反映了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黑泉镇黑泉村群众在西沙窝防风固沙所取得的成果。

▲摄影师郑耀德

张掖市高台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南部边缘,风大沙多,气候干燥,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之一。近年来高台县不断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将西部西沙窝、北部胭脂堡滩、南部许三湾滩三大风沙口确定为全县干旱沙区综合技术造林示范点,每年干群全民铺设沙障、引水灌溉、植树造林。目前,已建成防风固沙林 2500 多亩,设置沙障 3000 多亩。

▲百米高空航拍下的西沙窝防风固沙林带宛如一张巨大的 " 绿网 " 将连绵的 " 沙海 " 罩住。

经过 10 多年的不懈努力,一道道绿色屏障矗立在了村庄和沙漠之间,肆虐的 " 黄龙 " 被如织的绿网牢牢锁住,实现了从 " 沙进人退 " 到 " 绿进沙退 " 的历史巨变,使当地农村群众实现了 " 绿富同兴 "。

作为土生土长的高台县人,郑耀德经历过 " 沙进人退 " 的时代,也目睹过沙尘对当地所造成的影响。小时候,由于家周围包围着大片的沙漠,碰上风大的天气,郑耀德家附近的房屋和农民的农田都被移动的沙丘盖上了厚厚的沙尘。正是如此,当他拿起手中的相机,开始记录社会和生活之时,他将镜头对准了西沙窝。

从 2012 年开始,每年郑耀德都会来回这片沙漠十几次,拍下数百张照片,希望以此记录下在国家和当地群众的努力之下,沙漠变迁和发展的历程。

每年三四月份植树时节,郑耀德都要驱车去三四十公里以外的西沙窝等防风固沙项目点好几趟,用手中的相机记录高台治沙的变化。

2019 年 4 月 21 日下午,天气格外晴朗,郑耀德独自驱车赶到了西沙窝,但刚进沙漠不久,车子就陷入了深深的沙坑里面,无法启动,他只得打电话向朋友求救。由于西沙窝距离县城三四十公里,朋友过来至少得一两个小时,他索性下车背着沉重的摄影包和脚架徒步走进了沙漠中,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在围着沙漠走了两三个小时,拍了好几百张照片后,已临近日落时,他终于找到了心中最佳的拍摄点:祁连雪山清晰可见,沙漠纹理金光四溢,阻沙网格纵横交错,红柳梭梭生机盎然,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尽管已是汗流夹背,双腿发软,但眼前的美景已让他忘记疲惫,一阵 " 狂拍 " 记录下了一幅幅可遇而不可求的美景。

▲祁连山下的西沙窝防风固沙林带。

2020 年 4 月 6 日,正是高台县黑泉镇群众在西沙窝拉阻沙网、压草方格、种植浇灌红柳梭梭的时节,郑耀德和往年一样再次驱车前往,看到远处的沙漠中烈日之下几个扎着红头巾的妇女共同拖着数百米长水管,迈着艰难的步伐正在浇灌草方格间种植的梭梭,他赶紧用无人机高视角拍下了这幅动人的画面。

▲甘肃高台县黑泉镇群众正在沙漠中拖着数百米长的输水管将蓄水池的水引到沙丘中的防沙林带。

后来他从拍摄的数千张照片中选了 8 张不同时期的照片组成了一幅组照,取名《誓挡黄龙 绿富同兴》,投稿到 " 小康中国 · 幸福之路 " 第四届中国图片大赛网站。12 月 6 日,中国图片大赛在深圳揭晓,这组反映高台群众防风固沙的照片斩获了典藏金奖。

" 得知自己作品荣获金奖时,我倍感惊喜和激动,这组照片是我花了好多年功夫,翻越了无数座沙丘,费了许多心血和汗水才拍出来的,获此殊荣,不枉多年的努力,同时也将我们高台人民群众防沙治沙,脱贫攻坚的成果向全国展示。" 郑耀德表示,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摄影师,他会一直关注家乡、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变化,拍出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摄影作品。

深圳晚报记者 唐文隽

相关标签

历史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