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知美学堂 " 第三季第四讲《不散的筵席——〈韩熙载夜宴图〉与宋代风尚》在深圳图书馆开讲,讲座由著名设计师、文化学者、" 知美学堂 " 总策划人韩湛宁先生主持。在第四讲中,张朋川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为在场听众细致讲解了关于我国古代人物画的名作《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细节及背景故事,生动展示了这幅古画中的鸿篇杰作。
▲张朋川教授
▲ " 知美学堂 " 总策划人韩湛宁先生主持
张朋川教授长期从事美术考古工作和中国艺术史研究。主持过秦安大地湾等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主持和参加了嘉峪关、酒泉等地魏晋壁画墓和甘肃古代岩画的考古工作,其经手的多项美术考古成果填补了中国美术史一些环节的空白。张朋川教授曾在去年登上《国家宝藏》节目,与演员吴磊一起成为了彩陶瓶的守护者,通过荧幕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考古精神。从绘画到考古,从考古到美术史论,从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到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众多领域的碰撞,让张朋川教授成为国内知名的 " 跨界 " 学者。
本期讲座的 " 主角 "《韩熙载夜宴图》为北京故宫版本,长卷纵 28.7 厘米、横 335.5 厘米,描绘了南唐大臣韩熙载与宾客夜宴的情景,人物生动惟妙惟肖,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名作。相传《韩熙载夜宴图》为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张朋川先生通过对《韩熙载夜宴图》的图像研究,对该图的绘画风格、室内陈设、家具、器皿、服饰、图案纹样进行分析,认为《韩熙载夜宴图》反映了宋代多方面的时代风尚,是南宋时期的作品。 据张朋川先生介绍,《韩熙载夜宴图》全卷分为五段,每一段画家采用一扇屏风作为画面空间建构、营造美感的主要手段。
▲第一段《听乐》
第一段《听乐》中设有坐床和卧床,桌子左前侧和右侧的宾客坐在高足的靠背椅上。以主人和贵宾的坐床为主,以高足桌椅为依托的宾客座位为辅,以桌为单元的盛菜、馔、酒、茶的成套器皿,组成了室内宴享陈列。室内陈设处于发展第三阶段,即高坐具垂足而坐、以桌椅为中心。
▲第二段《观舞》
第二段的内容为观舞,其中画中妇女服饰值得深入研究,舞伎在腰以革带系着兜肚,这是宋金一般妇女在活动量较大时的一种服装样式。左边的伎女,身材修长,身穿束腰开衩长衫,衫内为白色衣裙,裙下露出鞋尖弯翘的红色小鞋。妇女裹小脚的风气始于北宋中期,到南宋逐渐流行。
▲第三段《休息》
第三段内容为《休息》,坐床围屏中画着折枝花。张朋川指出,唐代是花鸟画开始兴起和不断完善的时代,唐代花鸟画的兴起与屏风画的流行有很大关系,作为室内陈设的屏风画是当时的主要画种,折叠式的六扇屏尤为流行。北宋花鸟画中,折枝花逐渐增多,在北宋晚期花鸟画多取近景,或取树干的一部分,或折枝花的一枝。花鸟画发展到南宋,花鸟画的构图样式由对称式样变为偏向一边或一角的式样。因此他判断,《韩熙载夜宴图》中两幅花卉图的样式不会早于北宋晚期。
▲第四段《清吹》
《韩熙载夜宴图》的第四段为《清吹》,中部为五个乐伎在演奏,右部绘韩熙载盘腿坐在禅椅上。张朋川提醒听众留意左部画着山水画的大立屏," 五代和北宋是中国山水画定型的时期,山水画多为全景式。到了南宋时期,‘一角’‘半边’式的山水画成为主要的格式,《韩熙载夜宴图》的屏面和扇面上,共有 9 幅山水画,都是采用‘一角’‘半边’式的构图,呈现着南宋山水画的面貌。" 他说。
▲第五段《送别》
第五段为《送别》,张朋川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这段画中部画的韩熙载侧立的肖像。他认为,《韩熙载夜宴图》画中男性服饰要早于五代晚期,而女性服饰不会早于北宋,不可能是摹本,而是南宋画家以不同粉本重构的作品。画中的男性上层人士的形象是以传移《琉璃堂人物图》《文苑图》的粉本而绘成的作品。女性的形象和服饰,与南宋初期的《女孝经图》中妇女图像相似。因此可以认为故宫本《韩熙载夜宴图》是组合不同粉本构成新稿的,成画时间约在南宋早、中期。
张朋川先生表示《韩熙载夜宴图》代表了宋代工笔重彩人物画达到的高度艺术水平,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一座里程碑。他希望未来通过对中国古画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向世界传达中国之美。
深圳晚报记者 贾茹 通讯员 瘦竹 摄影 黄伟钊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