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12-17
深晚荐书|梳理从古希腊至欧洲17世纪末“古今之争”《欧洲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出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古今之争(也有其他称谓)一直可上溯至古希腊时期,它自一开始就是文学史和文学审美反思的对象。

西方思想史上的古今之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是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欧洲知识人之间的论争,后者是随着走出中世纪之后新知识的兴起,直抵当下的一场恒久冲突。无论从狭义、广义来看,这场冲突必然涉及对政制、学问、灵魂高低的讨论。与充满硝烟的有形战争一样,在古今之争这场无形的精神和灵魂冲突中,无人可以幸免。

《欧洲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简论 " 古今之争 "》是德国学者勒策思考欧洲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的承续问题的力作,依时间线索,梳理了从古希腊至欧洲 17 世纪末(甚至延续至今)的 " 古今之争 "。这里刊发译者温玉伟先生的译后记。

译 后 记

西方古今之争的研究文献如今可谓汗牛充栋(本书附录所列仅九牛一毛)。不过,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是否随着文献的增多而有长进,则是另外一回事。究其根本,古今之争可以被视为这样一场争论:以文艺学为爆发点,背后是围绕着古今哲学和政治优劣、人性灵魂高低的论争(刘小枫,《古典学与古今之争》)。故而,将启蒙时期启蒙哲人与教士之间的争端说成是 " 一场争夺人类灵魂的永恒冲突 " 也不为过(贝克尔,《18 世纪哲学家的天城》),因为,它可以被看作是对古今之争的推进和深化。不过,按照西方学界对古今之争历史的划分,似乎古今之争在 18 世纪初便结束了——本书作者的看法与主流看法一脉相承。这种狭义上的古今之争显然与这场冲突的 " 永恒性 " 矛盾。

这本简论古今之争的小册子出自文艺学专家勒策教授之手。熟悉古今之争主题的读者应该不难想见,作者囿于学科之见,只看到古今之争是一场文学论争,而未能看到古今之争背后 " 根本上是现代哲学或科学与古代哲学或科学之间的一场争论 "(施特劳斯,《我们时代的危机》)。当然,这不只是本书作者一人的不足,自古今之争的研究以来,西方主流的看法大体如此。

" 对译文的选择也是对学术眼光的检验 "。无论就眼界和深度而言,该选题本不足称道。译文完全是由于译者出于对此问题的兴趣,一时冲动信手译出。如果说有所得的话,那就是:在后续其他的关键文献阅读中,译者除了对古今之争这一近代史标志性事件有了粗浅认识,还体会到,突破学科壁垒虽然艰难,但是必要,否则,所谓的学术传承,除了延续固见,对真知的增长毫无助益,这与学术的初衷相悖。这部习译就算是对自己的警戒罢!

幸赖刘小枫老师和沪上资深出版人倪为国老师二位先生长久以来奖掖后学,欣然接受译稿,使译者的劳作有机会与读者见面。再次感谢二位先生在学术上海纳百川的胸襟。

最后,特别感谢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对译者长达四年的资助,使译者能够接触到丰富的西学文献,在悠游中根据自己的喜好从容研究、翻译,并有机会进一步辨识西学的底色。

《欧洲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简论 " 古今之争 "》

[ 德 ] 勒策著

温玉伟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10 月

相关标签

文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