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刚毅家庭:
一代名伶留住深圳文化根脉
57 年艺术人生,两度摘 " 梅 "(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塑造了徐澄、贾宝玉、魏莲生、驼哥等一系列经典人物形象,粤剧名伶冯刚毅以其百变多姿的艺术形象,经历岁月淘洗依然长立于艺术之林。
赵青 摄
" 只要能在粤剧团学习就够了 "
冯刚毅刚进粤剧团时,因为又瘦又小,被大家称作 " 阿细 "。最初憧憬唱武生,高高大大很威猛,却因先天体型瘦小不适合,只好唱小生,没想到这一唱就唱出了名堂。
冯刚毅 1947 年出生于广州,但成长于中山黄埔镇。因为姐姐是文工团花旦演员,经常去看戏的他也因此爱上唱戏。16 岁那年,博罗县粤剧团到中山黄埔镇演出,刚好缺人,就把冯刚毅招进了团。不久后,剧团被合并,听闻部分人员要被辞掉,恰好宝安县粤剧团来选人,虽然彼时的宝安县是边防地带,相比珠三角内陆地带算比较贫穷,但冯刚毅不在意,觉得只要能在粤剧团学习就够了。
1970 年,宝安县粤剧团解散,大部分演员被分配到砖厂、酒厂等企业。冯刚毅则幸运地被调到宝安县宣传队。当时全国涌起表演现代戏的热潮,冯刚毅被安排排演现代京剧《沙家浜》。京剧不同于粤剧,调子非常高,正是那段起早摸黑练嗓子的经历,让冯刚毅掌握了日后令其扬名的独特发声技巧。
赴港演出轰动香江
1975 年底,宝安县重组粤剧团,冯刚毅回归。1979 年,撤县改市,宝安县粤剧团改为深圳市粤剧团。1980 年,港深两地开始了频繁的演出交流,几位香港记者在深圳戏院观看了冯刚毅主演的《鸳鸯泪洒莫愁湖》后拍案叫绝:" 简直就是何非凡再世!" 何非凡是蜚声港澳的粤剧文武生,半个世纪前出演《情僧偷到潇湘馆》而名声大震。1982 年,深圳市粤剧团带着原作者陈冠卿为冯刚毅量身打造的新版《情僧偷到潇湘馆》赴港演出,轰动香江。香港粤剧界纷纷称冯刚毅是 " 凡腔 " 的后继者。
之后,冯刚毅不仅通过音像制品努力揣摩 " 凡腔 " 的真味,还博采众长,日夜苦练,最终锤炼出极具个人特色阴柔阳刚兼擅的唱腔。
改革开放之初,当时深圳市粤剧团演出不断,多次赴中国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美国等地演出,冯刚毅也逐渐蜚声海内外,成为一代名伶。
开创 " 两个第一 "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流行歌曲、时装表演等潮流文化的传入以及外来文化的挑战,传统粤剧大受冲击。当时从深圳市政府到剧团,上下形成了共识,要发扬粤剧,只有革新。在此思路下,深圳市粤剧团创作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现代戏,《风雪夜归人》《情系中英街》《牌坊村新传》《窗外有片红树林》等,使深圳粤剧的知名度再次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凭借《风雪夜归人》中魏莲生一角,冯刚毅在粤剧界首摘中国戏剧梅花奖。
在粤剧界,冯刚毅开创了 " 两个第一 ":1989 年凭《风雪夜归人》获得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粤剧界摘 " 梅 " 第一人;2002 年又凭《驼哥的旗》" 梅开二度 ",再获梅花奖。
回归演绎现代粤剧
1991 年,粤剧发展进入低潮,感受到创作瓶颈的冯刚毅向剧团申请进修被拒,加之正值 " 下海 " 大潮,他决定改行去开的士。尽管收入不错,但干了一年零八个月二十八天后,觉得自己还是放不下唱戏,冯刚毅又回到了粤剧团。正是这次回归,大家后来才有机会看到著名编剧刘云程为他量身打造的现代粤剧《驼哥的旗》。
和过去风流倜傥的英俊公子形象不同,驼哥需要扮丑,需要演员更接地气更灵活地去塑造角色,其中的分寸感,冯刚毅拿捏得很准,最终该剧包揽当届中国戏剧节所有奖项,成为冯刚毅亦庄亦谐实力证明的重要代表作。
退而不休回团做艺术顾问
参演电视剧收获粉丝无数
2007 年,冯刚毅从深圳市粤剧团退休,但他退而不休。一方面开始考虑怎样把粤剧传承下去,为此,主动请缨回粤剧团做艺术顾问,帮助年轻演员讲戏、排戏。此外,开始参与南方卫视热播剧《七十二家房客》的拍摄,这部长寿剧从 2008 年开拍,已经长达数千集。冯刚毅在里面扮演为人迂腐、固执,常常闹出许多笑话,但却有良心有医德、乐于助人的 " 金医生 "。如果说老一辈的观众因粤剧爱上冯刚毅,那么年轻一辈的观众则更多因为 " 金医生 " 成为其粉丝。
在冯刚毅看来,参演电视剧也是他艺术生涯的延续,无论是舞台还是荧屏,都能给观众带来欢乐。
携手走过 40 载风雨人生路
与妻子在宣传队相识相知
上世纪 70 年代,冯刚毅在宝安县宣传队与担任演员的妻子相识相知,最终走到一起。婚后,冯刚毅醉心戏曲钻研,经常出门巡演一走就是半年,妻子一边上班一边抚养一双儿女、照顾老人,无怨无悔扛起整个家。如今,携手走过 40 载风雨人生路,老俩口依然相敬如宾。女儿和儿子分别从英国、新西兰留学归来。
作为一位老戏骨,冯刚毅见证了粤剧半个多世纪的变化,而他最辉煌的几十年,是在深圳市粤剧团度过的。他常说,没有深圳的培养和支持,就没有他现在的成就,感恩深圳,滋养了他的艺术人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