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 三资 " 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的数量日益增加,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大生力军。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职工从祖国四面八方加入特区建设行列,在 " 三资 " 企业里建立了 " 社会主义工人 " 与 " 资本主义老板 " 的奇特关系,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劳资矛盾和劳资纠纷的发生。
在 " 三资 " 企业组建工会,通过工会来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资双方关系,是深圳市总工会当时迫在眉睫的任务。但如何在企业劳资关系特殊的 " 三资 " 企业里开展工会工作?对于当时的深圳乃至全国工会,都是一个全新且艰巨的课题。
深圳市总工会以艰苦卓绝的精神 " 迎难而上 ",从特区的实际出发,于 1982 年 12 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工会——深圳新南新印染厂工会,引起了极大关注。它像一个风向标,为独资厂如何开展工会工作指明了方向,并引领着全市 " 三资 " 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的全面铺开。
" 三顾茅庐 " 迎来建工会契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毗邻深圳的香港,一批商人察觉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商机。1980 年 8 月,由香港罗氏美光集团投资 4000 万港元兴办的工业企业 " 新南新印染厂有限公司 "(现为深圳中冠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注册成立,这是当时深圳第一家由外商独资经营的染布工厂。
注册成立后,新南新印染厂派代表王先生与当时的深圳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洽谈建厂事宜,当时的宝安县总工会也应邀参加了洽谈并提出建厂半年内组建工会的要求,但王先生不置可否。
1980 年 9 月,新南新印染厂在深圳东郊葵涌镇白石岗破土动工。一年后,工厂建成,并开始了紧张的投产前准备工作。眼看着企业投产在即,深圳市总工会再次派人与王先生协调建立工会事宜。这次他不再含糊,直言道:" 我们来深圳是办厂的,不管工会。" 深圳市总工会回应说:" 你在内地建厂,就要依法经营,《工会法》规定,工厂要建立工会。"" 如果有法 , 我们就遵守。" 王先生回答得掷地有声,但对接下来如何建立工会,根本不与工会商谈。
1981 年 12 月,新南新印染厂正式投产,300 余名葵涌本地农民 " 洗脚上田 " 成为了工人。
秉持着 " 哪里有工人,就把工会建在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 " 的工作方针,深圳市总工会再次要求新南新印染厂建立工会。这回,王先生直找到当时的市领导,表明他们不愿建立工会。当时的市领导对他说:" 你不要怕,工会一定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帮手的!" 但王先生仍不愿意松口。
1982 年 6 月,深圳市总工会第三次找到王先生,在工会的耐心劝说下,他终于说出了心里话:" 我最怕工会‘搅搅震’(找麻烦)。" 对此,市总工会领导郑重表态:在企业建立工会,是为了落实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协助企业做好各项工作,促进企业发展。这时,王先生才勉强表态:那就试一试吧!
市总工会 " 三顾茅庐 ",终于用真诚换来了一个 " 试一试 " 的机会。
▲ 1981 年," 新南新 " 印染厂投产。(何煌友摄。深圳市档案馆提供。)
一蹲 4 个月 成功筹建首家独资企业工会
1982 年 8 月,市总工会派出一位副主席和几名干部,住到工厂旁边的一个招待所里,天天进厂了解企业职工及企业运作情况。摸清情况后,11 月中旬,市总工会正式派出劳保部部长王锦贤等 5 名干部组成工作组进驻企业,与工人吃住在一起。
当时,工作组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部分职工对工会不了解,怕加入工会后会被老板炒鱿鱼;二是工厂老板担心工会把工人组织起来和他们对着干。
工作组一个一个找职工谈心,市领导更亲自下到企业参加工会活动,通过一系列思想工作,终于让职工认识到工会是职工自己的组织。见时机成熟,工作组趁热打铁建立了工会筹备组,并立马干了三件事:
一是在全厂 400 多名工人当中,建立起了一支 50 多人的骨干队伍,为开展工会筹备工作打基础;二是教育引导工人 , 组织工人加入工会,仅一个月就组织了 137 名工人加入了工会;三是扩大工会在港籍员工中的影响。当时港籍员工有近 40 人,车间主任以上管理人员都由港籍员工担任,取得他们的理解,对建立工会以及建立起来之后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经过工作组坚持不懈的努力,1982 年 12 月 17 日,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工会——新南新印染厂工会正式成立,由市总工会劳保部部长兼任第一任主席,并召开了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工会委员会。
但由于当时厂里工人大部分来自农村,思想波动大,市总工会决定派一个专职干部到厂里接任工会主席、开展工会工作。这个人选,就是当时正在湛江农垦南光农场当工会主席的黄运芳。
全心全意为职工说话办事
在独资厂怎样才能搞好工会工作?这是新南新印染厂工会自建立之初就经常考虑的一个问题。
建会初期,由于工会组织尚未健全,工会只是收收工会费,搞搞活动,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导致有些职工对工会在独资厂中的作用和地位存在一些看法,有人认为人事、财务权在资方,工会起不了多大作用,可有可无。针对这些情况,工会认识到,要提高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切实地考虑职工的利益和需要,尽力为职工多办实事。
当时,新南新印染厂的普工每个月工资是 120 元,但通过葵涌劳动管理站招工进厂的工人,每个月都要向葵涌劳动管理站缴纳 40 元劳务介绍费,尽管工人们都觉得这项收费不合理,但势单力薄,让他们难以维护自身权利。
黄运芳了解了这个情况,二话不说,立马以工会的名义到葵涌镇政府商讨这件事情,几轮协商下来,镇政府决定不再收取劳务介绍费。经此一事,工会不仅解决了工人们最牵肠挂肚的收入问题,也一下子奠定了工会在工人心目中的地位。
1983 年,工会还根据工厂的实际情况,连续为职工办了多件好事:一是和资方多次协商谈判,促使资方改善了劳动环境,废除原来的 12 小时工作制,并实行 8 小时工作制。二是开办图书室、筹办业余英语夜校、开展业余文体活动,使职工的生活更加充实愉快。三是建立 " 三访 " 制度,即对工伤重病号及时访,对临时病号随时发现随时访,对困难户主动上门访,还从内地商调医生办起了工厂医疗室,解决了职工看病难问题。四是到深圳市的湖北屠宰场联系供应瘦猪肉,解决工人长期吃肥猪肉的问题。五是办起免费理发服务组,解决了职工理发难问题。六是顶着酷暑实地调研工人在高温下的工作环境,并带头拿出五百七十七元为高温作业的工人购买清凉饮料,在工会影响下,厂方给高温作业工人每人每月五元高温补助费,并耗资 20 多万港元购置了一批降温和通风设备。
工会全心全意为职工做好事,真正提高了工会的威信,那时,连港籍职工都忍不住由衷感叹:" 内地工会真的好!"
▲原深圳中冠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事务部主任、工会主席潘伟朝。(张焱焱 摄)
" 斗争 " 不是办法 双赢才是出路
工会赢得了职工们的信任,但职工和厂方的矛盾、厂方对工会的疑虑依旧重重。
工会建立初期,厂方高层人员并未全心全意支持工会开展活动,而是冷眼旁观。但新南新印染厂工会丝毫不计较,反而主动与厂方协调各项工作,竭尽所能为企业生产排忧解难。
" 国家吸引外商来投资,外商是要挣钱的,‘斗争’不是办法,双赢才是出路。" 黄运芳一上任,就明确了这个理念。
1983 年年初到年中,由于工厂主要水源——葵涌河水位下降,加上工厂每天用水量达 4000 多吨,影响了葵涌电站的发电,电站致函工厂,要求工厂减少用水,否则就拆掉工厂的水泵房。眼看用水矛盾影响生产 , 厂方着急万分但又无计可施。工会知道后,主动与厂方高管一起到电站协调,向电站解释工厂依法注册,生产用水又是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应予保护。电站的同志见是工会的同志来沟通,又讲得有理,就与厂方高管一起研究了错峰用水的方案。
一场纠纷就在工会的介入下避免了,而且还保证了工厂用水,厂方一再表示感谢,承诺以后一定大力支持工会工作。
在团结资方人员的同时,工会积极解决职工与厂方的矛盾,以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
过去,工人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被厂方随意解雇,那时只要厂方有领导不满意,任何一个工人都可能被 " 炒鱿鱼 ",工人对此也大为不满,产生了极强的对立情绪。
工会成立后,多次与厂方交涉,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共同确认开除工人的条件:1、窃取工厂物资;2、打群架;3、扰乱社会治安;4、搞不正当男女关系;5、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并明确,如工人确实违反上述条件中任何一条,厂方有权予以开除,但事先须征得工会的同意。
在《劳动法》尚未出台的当时,这一协议的签订,实属不易,大大减少了因 " 开除 " 问题而产生的劳资冲突,同时,职工的流失率也下降了,劳资关系有了较大的改进。
成为 " 三资 " 企业建立工会的典型
此外,工会积极开展提高职工素质教育,策划 " 两教育一培训 "。
两教育是抓主人翁意识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
当时,有一些工人认为工厂是资本家的,对厂里的公物随意损坏,让厂方头痛不已。工会对此进行积极引导,宣传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让工人认识爱国与爱厂敬业的关系,认识在外商投资企业工作也是为国家创造财富,工人们明白此理后,随意损害公物的现象没有了,自觉干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工会协助厂方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教育工人遵章守纪,做到 " 五不一服从 ",即不迟到早退、不旷工、不擅离岗位、不在上班时睡觉、不出责任事故,服从管理。
厂方行政管理人员看到工人的变化,叹服不已:" 有了工会,工人做事主动了,负责了!"
在提高工人工作意识的同时,工会大力抓好文化技术培训,提升工人技能水平,提高工厂产品竞争力,为工厂谋取更多的效益。在工会的努力下,工人在生产中的技术差错减少到最低限度,产品合格率更是提高到 98.7%,这是当时许多工厂都达不到的水平。
从一开始建会的艰难重重,到建会后一步一个脚印,新南新印染厂工会始终坚持以生产为中心,以维护工人和资方的合法利益为重点,创造真正的 " 工人之家 "、" 职工之友 "。
新南新印染厂工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全国独树一帜,成为了 " 三资 " 企业建立工会的典型。1985 年 1 月,全国总工会在深圳召开首次全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工会工作座谈会,新南新印染厂工会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陈秉权在会上赞扬道:" 新南新印染厂的工会工作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建议进一步总结推广 "。
1985 年 9 月,在深圳市委市政府港澳员工 " 国庆中秋 " 座谈会上,新南新印染厂的厂长受邀发言,他感慨道:" 我真的没想到内地工会为促进企业发展做了那么多那么好的工作,工厂能有今天,工会功不可没。"
之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下,全市 " 三资 " 企业工会工作顺利铺开,并由此开创了我国外资企业工会工作新局面。
【亲历者说】
我是 1995 年正式担任厂里的工会主席,从 1982 年的一名普通工人逐渐成长为工会主席,我既是工会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
没成立工会之前,我们大都是 " 洗脚上田 " 的农民,学历不高,对人生的发展更是没有方向,有了工会以后,我们有了学习技能、提升学历的机会。以我自己为例,1990 年,我通过工会继续深造,三年的学习之后,我获得了真材实料的大专文凭,这是过去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诸如此类的事情,不一而足。
从衣食住行到学乐康安,不管是为职工办好事、谋利益,还是为工厂做工作,促发展,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工会的身影。
尽管到我担任工会主席时,经过前十几年多位前辈的探索,工厂工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组织模式,但我在任时,始终心怀感恩,坚持工会方针,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将工会精神传递下去。
——原深圳中冠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事务部主任、工会主席潘伟朝
深圳晚报记者 周婉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