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刘敏 记者 梅书华)12 月 23 日,国新办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报告显示,我国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而肥胖问题的不断凸显,也增加了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 …… 针对肥胖人群,专家表示,学会健康饮食的方法,也可以 " 边吃边瘦 "。
我国超一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据悉,2015-2019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开展了新一轮的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覆盖全国 31 个省(区、市)近 6 亿人口,现场调查人数超过 60 万,形成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
报告表明,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我国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 34.3% 和 16.4%。已经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其中,6-17 岁、6 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 19% 和 10.4%。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症发病率与 2015 年相比有所上升。
肥胖增加多种慢性病发病风险
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2019 年,虽然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与 2015 年的 18.5% 相比下降了 2 个百分点,但是随着健康服务水平的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慢性病患者生存期也不断延长。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
根据江苏省卫健委发布的《2019 年江苏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 年,江苏居民前十位的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前十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 95.47%,其中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死亡总数的 85.3%。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也是老百姓俗称的慢性病,慢性病是死亡主要原因。吃高油、高盐、高热量的食物,运动量少,吸烟等,都是导致慢性病的重要因素。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徐海娥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肥胖增加了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 肥胖引起的慢性病有很多,除了常见的三高,还有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肿瘤。" 徐海娥介绍,肥胖会导致血糖、血脂、血压升高,很容易引发三高疾病,肥胖人群的血脂长期处于较高的状态,更容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另外,肥胖也会给许多治疗带来困难,比较患有糖尿病的肥胖患者的血糖相比于普通患者,会更难控制。
肥胖不是小事,一些肿瘤也和它相关,比如乳腺癌,因为肥胖容易导致激素分泌紊乱。还有肠癌、胃癌,因为肥胖患者的饮食结构大多有问题,日积月累容易伤害胃肠道。
专家教你 " 边吃边瘦 " 减肥法
肥胖与慢性病息息相关,许多人立志减肥,却始终管不住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金晖表示,减肥并不是完全不吃,吃对了也能瘦。
如何才能 " 边吃边瘦 " 呢?金晖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了三种饮食减肥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八分饱,适合绝大部分减肥者,但是体重减轻较慢,减肥者一定要自律。八分饱也就是吃得少,成年男性一般控制在 1300 千卡 / 天,成年女性控制在 1100 千卡 / 天,最低不低于 1000 千卡 / 天。
第二种方法是高蛋白饮食,适合减肥意愿较强,如备孕、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运动员、运动受限的减肥者、严重肥胖者等。不适合心肺肝肾功能不好、血糖血压控制不平稳的人群。这个方法是采用适当降低总能量摄入,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的饮食方式,提高蛋白供能比,每日蛋白质绝对数量不超过减肥前,这样就不会额外增加肝肾负担。为了控制能量摄入,可以使用蛋白粉替代早餐和午后加餐。中晚餐由减肥者按处方要求选择食物种类和数量,1-3 个月为一个疗程,体重下降以后,以八分饱的方法维持。
第三种方法是轻断食,比较适合处于减肥平台期,希望加快减重速度者减肥成功后的维持,但不适合糖尿病以及低血糖者、体力劳动者。轻断食分两种模式,一是间歇性断食 5:2 模式,1 周内 5 天正常进食,其他非连续的 2 天则摄取平常的 1/4 能量(女性约 500 千卡 / 天,男性约 600 千卡 / 天)。采用以水煮青菜、蔬菜沙拉等低卡的饮食为主。二是过午不食模式,每天保持一定时间(大于 12 小时)不进食。下午 3 点以前把晚饭吃完,之后到第二天早餐前不再进食。
专家提醒,医学营养减重的饮食干预方法很多,不同人群、不同超重肥胖状态、不同时期以及不同诉求应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应该在营养师指导下科学、规范、合理评估及坚持随访观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