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4 日,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五桥)正式开通,勾起了许多老南京人的过江记忆。随着一座座跨江通道的建成,南京已从 " 秦淮河时代 " 迈入 " 大江时代 "。
看到五桥开通新闻后,南京市民王兴卫(化名)非常兴奋,他知道自己离搬进江心洲新房的日子又近了一步。
王兴卫是江北居民,在江南主城区软件大道上班,现在和父母挤住同一套小房子,对搬进新房有迫切的需求。
作为连接江北新区与江南主城的一座免费过江通道,五桥大大方便了两岸市民。看到新桥在江面铺开,也打捞起了许多老南京人沉睡已久的过江记忆。
01 " 老长龙 "" 中山 8 号 "," 秦淮河时代 " 的过江记忆
南京长江五桥通车,让老南京人江大炜(化名)感慨万千," 我小时候过江可没这么方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京城市还是倚重秦淮河发展,往返南京城和长江北岸的江浦仅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乘坐每天只有两三个固定时段的 " 老长龙 ",另一条是搭乘往返于中山码头与浦口码头的渡江轮渡 " 宁浦线 "。
▲ 12 月 24 日下午,已经通车的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 施向辉 / 图
" ‘老长龙’说的是以前那种加长的圆头公交车,中间还有一截大通道,拐个弯车就成了‘ L ’型。" 出生于 1981 年的江大炜对于儿时的过江公交印象很深刻。为了去江浦看望在毛纺厂工作的家人,只要有空,父母就会带着他搭乘 " 盐浦线 " 或 " 盐十线 ",从大桥南路上车,在南京长江大桥晃悠半个小时,抵达泰山新村。
" 那个时候班次很少,还经常不准点,所以‘老长龙’上经常是挤得脚离了地,对于四五岁的我来说,就是头顶上都是人。" 江大炜告诉长江策(ID:changjiangce)。
对于家住浦口公园附近的老江浦人来说,轮渡才是过江的首选方式。中山 8 号、中山 15 号、中山 16 号,成为许多江浦人的共同记忆,是他们过江求学、上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南京中山码头,老南京人过江记忆承载地 视觉中国 / 图
" 其实渡轮很方便,省时,到现在票价还是刷卡一块、散客两块,也实惠。" 高丽说,她家住在江浦,以前每天要赶往市区上学,从下关码头下船后,34 路公交直达市区。
南京的过江渡轮分为两层,下层挤满了上班族的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偶尔还会夹杂着货运电动小三轮的身影。二楼则设有座椅,乘客们或看风景,或聊天,全程七八分钟的航程。
高中三年,高丽几乎没有因为搭乘轮渡而迟到,但一到冬天江上下雾,轮渡停驶,她就不能来上课了。
02 久久期盼的南京长江五桥
进入新世纪后,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老南京人的过江方式更加多元,大桥、隧道、轮渡,都能满足过江人的需求。
但随着南京城快速扩张,人口也不断积聚。对于目前常住人口 850 万人、实有人口 1031 万人的南京来说,长江五桥的通车,将极大缓解这座千万人口城市的过江压力。
▲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 中交二航局 / 图
张克梅是南京江浦人,女儿在鸡鸣寺附近工作,每天高峰期走应天大街长江隧道上下班,为了不迟到,必须提前 2 小时出门,下班到家经常是晚上 10 点之后。
" 五桥终于通车了,以后女儿上下班单程估计能节省四五十分钟。" 张克梅说。
新的大桥也会为无数江北家庭上学、求医带来便利。
秦圣芝一家刚入住江浦街道的西水湾小区,大女儿今年下半年升初中,准备在河西择校," 以后早晚送孩子上学,要是应天大街长江隧道堵,还有五桥这个新选择,带孩子到河西儿童医院看病也更方便。"
长江五桥不仅方便长江两岸居民,更方便了江心洲居民。
56 岁的艾学芳在江心洲生活了 34 年,房子拆迁后,2019 年底,全家住进了岛上新居——和顺苑,五桥就在小区的旁边。艾学芳说,过去出岛只能靠轮渡,这些年,江心洲打造生态科技岛,环境大变样了,夹江大桥、应天大街长江隧道建成,还有地铁 10 号线,交通出行越来越方便。
03 南京从 " 秦淮河时代 " 迈入 " 大江时代 "
12 月 24 日,当五桥上迎来第一波车流时,对六朝古都南京来说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 12 月 24 日,第一波车流驶过江心洲长江大桥 顾炜 / 摄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夏胜国曾向长江策(ID:changjiangce)介绍,从整个南京路网结构来看,长江五桥是南京 " 井字三环、轴线放射 " 快速路网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成通车后,让南京快速路网体系更加完善:
五桥与上坝夹江大桥、江北大道、八卦洲长江大桥以及绕城公路组成 " 南京绕城公路环线 " 实现闭合,市民只要进入城市快速路,绕城公路环最远的两头 1 小时内就可抵达。
在南京过去上千年发展过程中,南京城百姓最早栖息地是在秦淮河两岸,如此也造就了南京城市发展格局一直都是依河而建,秦淮河也被称为南京人的 " 母亲河 "。
但随着城市发展,南京城早已跨越秦淮河,将眼光看向了长江北岸。一座座跨江通道的建成后,南京已从 " 秦淮河时代 " 迈入 " 大江时代 "。
" 长江五桥的修成,会使得南京更好地接收跨江发展带来的红利。"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士刘玮辰所在团队长期研究过江通道问题,他对长江策(ID:changjiangce)表示:
南岸是主城发展重点的河西南部地区,北岸是浦口中心城,过去两地间的跨江交流需绕行大胜关大桥或应天大街隧道,一方面造成应天大街隧道长期拥堵,另一方面大胜关大桥 " 既当爹、又当妈 ",中长距离跨江公路运输与城市通勤交通混杂,通勤客车穿插于大量货车间,不合理也不安全。
" 五桥通车后会极大改变这一状况,弥补大胜关大桥与应天大街隧道间主城范围内近 10 千米岸线上的跨江空白,不但南北岸间交通可达性提高,跨江交通服务供给的质量也会得到明显改善。" 刘玮辰说。
▲ 12 月 24 日,市民江心洲长江大桥上拍照留念 顾炜 / 摄
无疑,长江五桥就像一条直连心脏的大动脉,江南河西优质的金融、人才和科研资源可直通浦口三大园区,加速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产业集聚。
04 专家建议:未来要继续加快南京过江通道建设
近年来,江北新区快速发展,随着一系列高端产业布局和强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国家级江北新区获批五年间,涌入了 80 万 " 新江北人 "。南京城的跨江出行量持续上涨,跨江交通需求越来越大。
▲ 12 月 24 日下午,南京交警在指挥车流进入江心洲长江大桥 施向辉 / 图
" 从‘拥江发展’到现在的‘跨江融合’,跨江融合一直是南京,也是江苏发展的不变主题之一。" 刘玮辰指出,像长江五桥这类过江通道能够有效降低两岸间的要素交流成本,是实现两岸协同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 协同 " 与 " 共进 " 也是各级各类规划中对江苏、对长三角 " 高质量 " 发展的重要原则。
长江策(ID:changjiangce)梳理发现,根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市域范围内共规划 25 处 28 条过江通道,其中 15 条道路过江通道、4 条铁路过江通道、9 条城市轨道过江通道。
对于未来跨江通道建设,最优先的就是要考虑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刘玮辰建议,应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并做到多种运输方式的合并过江。
面对南京长江两岸产业与人才的持续聚集,夏胜国指出,大运量的轨道交通是解决过江难的关键,未来应该加快建设过江轨道交通,进一步推动 4 号线、13 号线、14 号线、17 号线、18 号线等过江轨道线路的研究,这样才能跟上南京市民的过江需求。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涛表示,在加快南京两岸过江通道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开展更深入的规划研究工作。首先要转变城市发展的模式,城市各个地区的功能规划要相对平衡,配套齐全,减少市民的异地出行,实现本地化的就业与消费。其次,还要大力依靠公共交通来解决跨江交通出行,要加快过江地铁通道的建设。
对于轨道交通,杨涛强调,当前江北最需要的是 4 号线和 11 号线,如果 11 号线通车,在江北与 4 号线、3 号线衔接,3 号线压力就会小很多,建议 13 号线列进 " 十四五 " 规划之中。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侯天卉 周明 李娜 熊平平
图 | 现代快报记者 顾炜 施向辉
来源:长江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