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12-29
深晚报道|七大精彩展览和“听见深博”等你来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闪亮重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2 月 29 日,位于同心路的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老馆)装修后闪亮重启,同时,该馆推出七个精彩大展作为见面礼奉献给广大观众。开馆当日,改革开放博物馆联盟成立系列活动在古代艺术馆举办。深圳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安徽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大连博物馆等来自 30 个省市自治区的 46 家文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改革开放博物馆联盟。

作为特区建立之初设立的八大文化设施之一,古代艺术馆在上世纪 80 年代被誉为国内最现代化的博物馆,并被评为 " 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 "。随着深圳市文体设施规划建设的加快推进,市委、市政府提出积极推进原有文化设施的更新,更好地保护历史遗存、留存城市记忆、满足市民文化需求。5 年多的升级改造工程令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完善公共空间的设计,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体现出 " 以人为本 " 的服务精神理念。改造后的古代艺术馆突出园林式 " 古韵 ",延续了原有的建筑形式与风格,朴素典雅、庄重大气。展楼内部以中央大厅为中心,螺旋式分布了 4 层 13 个展厅。设有 3 部观光电梯,观众可乘电梯到达顶楼,沿回廊盘旋而下参观。馆内设立母婴室、公共储物柜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不同群体的参观需求。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致力于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艺术文物。本次开馆大展重点展出 " 问陶之旅——深圳博物馆陶瓷展 "" 吉金春秋——深圳博物馆铜器展 "" 艺为心声——深圳博物馆书画展 " 三大馆藏文物展览。展览遴选建馆以来最精彩的古代文物收藏,共计 670 余件(组),首次系统全面展示了馆藏古代陶瓷、青铜与书画的各类重要收藏,其中不乏诸多一、二级文物展品,且近半数文物为首次展出。

" 问陶之旅——深圳博物馆陶瓷展 " 展出馆藏历代陶瓷精品 300 件(组)。其时代涵盖从新石器到明清的各个时期,堪称一部微缩的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史。" 吉金春秋——深圳博物馆铜器展 " 呈现深圳博物馆历年保藏积累的精华铜器 303 件(组),按时代及用途分别陈列,主要包括礼乐器、兵器、铜镜、货币、造像、仿古铜器等。" 艺为心声——深圳博物馆书画展 " 遴选馆藏书画 70 件(组),其作者涵盖了从明中后期至近代时期书画艺坛名家,时代跨越五百余年。

除馆藏文物大展外,古代艺术馆还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国内知名大馆合作,推出 " 丹青华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廷绘画展 "" 桃花依旧——唐代诗人墓志拓本展 "" 残石——曹操墓‘七女复仇’影像与‘子游碑’书法展 "" 不朽不灭:中国文物中的儒释道 " 等多个古代文物专题陈列。书画展中有国宝级的《乾隆南巡图卷》等珍品亮相。

据介绍,古代艺术馆维修改造工程于 2020 年 10 月竣工,该馆占地面积约 3.8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 1.97 万平方米,其中改造建筑面积 1.65 万平方米,新建及扩建建筑面积 3281 平方米。

改造后的古代艺术馆展陈环境与形式焕然一新,尤为注重展览形式设计和环境营造,在空间设计上,力求营造传统氛围与艺术美感。展柜采用先进的低反射玻璃,展厅灯光采用国际一流的设备,集安全、美观、耐用于一体。展厅运用文物的组合摆放、历史场景还原、多媒体展示、灯光氛围布置等多种展陈手段,给观众带来丰富和新颖的观展体验。

重启后的古代艺术博物馆还开发出多项信息化服务功能,增强展览互动性。除智能导览、语音导览、互动数字展厅等丰富的现场导览外。展厅增设了多媒体互动及展示系统,提供可触摸互动的拓展资料,以及馆藏藏品浏览系统,以多种现代高科技手段呈现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增强观众的探索欲与参与感,开启高品质、沉浸式的轻松文化之旅。

配合古代艺术博物馆开馆," 听见 · 深博 " 频道将在国内最大在线移动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同步上线,设立三大专辑:听见深博、深博上新和专题策划。" 听见深博 " 介绍常设展览及其相关内容;" 深博上新 " 更新引进展览的预告、介绍和专家导赏内容;" 专题策划 " 不定期推出特定主题的系列节目。上线首期推出古代艺术馆开馆专题,以专家访谈等形式,带领听众深入了解重要馆藏和最新展览。深圳博物馆将通过这一全新的传播渠道,打造灵活多样的移动 " 有声博物馆 ",让更多公众 " 听见 " 精品展览、特色活动、优质教育资源和文博优秀成果,也 " 听见 " 丰富多彩的深博故事。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摄影 陈玉

相关标签

博物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