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9 日,深圳博物馆 " 听见 • 深博 " 频道在国内最大在线移动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上线。频道设立三大专辑:听见深博、深博上新和专题策划。" 听见深博 " 介绍常设展览及其相关内容;" 深博上新 " 更新引进展览的预告、介绍和专家导赏内容;" 专题策划 " 不定期推出特定主题的系列节目,上线首期推出古代艺术馆开馆专题,以专家访谈等形式,带领听众深入了解重要馆藏和最新展览。深圳博物馆将通过这一全新的传播渠道,打造灵活多样的移动 " 有声博物馆 ",让更多公众 " 听见 " 精品展览、特色活动、优质教育资源和文博优秀成果," 听见 " 深博的故事。深圳晚报记者就此专访了深圳博物馆副馆长杜鹃。
深圳晚报:跨年之际,深圳博物馆喜事连连,老馆新颜重启再出发,同时喜马拉雅 " 听见 • 深博 " 正式上线。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时机上线?这两桩喜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杜鹃:老馆重启是深博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喜事,同时带来了很多新内容和新面貌。将深圳博物馆老馆重启与 " 听见 • 深博 " 上线放在一起,我们希望能够给市民观众传递一个信息:老记忆老文物中有新观念新思维。
▲升级后焕然一新的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
深博老馆是一个在深圳经济特区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文化设施,1984 年作为深圳市八大文化设施之一动工建设,1988 年建成开馆。展楼内部以大堂为中心,螺旋式分布 32 个展厅,并安装观光电梯、中央空调、安防消防系统等先进设备设施,在当时被誉为国内最现代化的博物馆。 老馆承载了这个城市和深圳博物馆重要的文化记忆,是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场馆,也是国内外观众了解、认识深圳的重要窗口。2005 年被评为 " 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 "。2015 年起老馆闭馆进行维修改造升级,目前整个馆内的展陈硬件设施与空间全面提升,展陈环境与形式焕然一新。作为开馆见面礼,我们策划了六大精彩大展以飨观众。
▲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
喜马拉雅平台是当前中国最领先的音频分享平台,手机用户超过 6 亿,还有超过 5000 万的海外用户。因为音频的伴随性、多场景共存等特性,这个平台能够很好地满足新时代下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聚合点,在新的时代特点和受众特点下,打造互联网传播新阵地是必然趋势。深博和喜马拉雅平台强强联合,用接地气、有温度的话语体系来传播文博知识。这是深博利用互联网 + 连接受众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圳博物馆在探索新型融合型传播之路上的标志性一步。
▲大咖嘉宾祝贺 " 听见 · 深博 " 上线
深圳晚报:2020 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深圳博物馆伴随着深圳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40 年来成绩卓著。深圳博物馆有哪些重要的建设成果可以与读者分享?
杜鹃:30 多年间,深圳博物馆不仅记录和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参与和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繁荣,成为深圳社会文化发展强有力的 " 助推器 "。深圳博物馆现有历史民俗馆、古代艺术馆、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4 处馆址,拥有文物藏品 4 万多件,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为一体的大型总分馆制博物馆。
▲深圳博物馆副馆长杜鹃
自成立以来,深圳博物馆至今已接待国内外观众 2000 多万人次,目前年观众量 300 多万人次,位居国内博物馆前列。收藏各类文物藏品 4 万余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 5400 多件套。每年深博举办教育活动 100 多场次,深受公众欢迎。专业的讲解员队伍和志愿者团队建设屡获好评,为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被授予 " 全国文明单位 ""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 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 广东省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 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等荣誉称号数十项。
深圳晚报:将喜马拉雅这样一个新兴传播平台作为深博重要的传播工具之一,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这个平台将会在深博的整体传播中扮演什么角色 ? 未来希望打造成什么样的范式?
杜鹃:博物馆是履行公共文化服务和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重要文化机构,目前正是一个知识与信息爆炸的裂变时代,博物馆有责任打造新时期以互联网 + 为核心的传播矩阵,引入社会力量一起打造全景式、大纵深、立体式、系列化的传播场景,充分运用直播平台、音频视频平台、H5 传播平台等新媒体传播手段,以扩大传播辐射度。
打造 " 听见 • 深博 " 有声博物馆是深博新兴传播方式探索中的大胆尝试,将极大助力深圳博物馆分享文物知识、历史故事、传播文化。我们设计了 " 深博上新 "、" 策展人音频导赏 "、" 专家锦囊 "、" 深博圆桌派 "、" 这个展品我来讲 " 等有趣又接地气的栏目。深博将通过这些形式打造 " 声 " 入人心的文化内容产品,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通过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真正实现 " 线上线下 " 的结合,给受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为之一振的最佳效果,增强大众直接走进实体博物馆的迫切愿望。
▲观众参观深圳博物馆展览
深圳晚报:深圳博物馆的展览质量一向很高,近年来深博越来越以受众为本,采用了很多新兴传播方式,比如公共教育多样化,官网和公众号传播 " 新 " 表达,趣味性和服务性大大增强。这些尝试有哪些必要性?希望能达到什么样的效应?
杜鹃: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品位也不断提高," 文博热 " 在近年逐渐升温。为使博物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空间,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文博机构有责任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增强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与公众的连接可以有许多新方法、新形式、新场景。博物馆创新思路与手段,可以让文博内容更好地连接、融入大众生活,为人们带来精彩、多样的文化体验。近年深博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手段,推出大量活泼有趣的传播作品,增加了与公众的互动 , 提高了自身影响力,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公众的身份也从 " 参观者 " 变为 " 参与者 "。深博希望以 " 展览 + 教育 + 新媒体 " 的方式真正让文物 " 活 " 起来,会说话,让观众把 " 博物馆 " 带回家。
▲ 深圳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
深圳晚报: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深圳博物馆一直在履行先行先试的责任担当,下一步深圳博物馆还将迎来一个大的发展时期,在探索新型融合型传播之路中,深博还有哪些重要的规划和目标?
杜鹃:深圳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边陲农业县到现代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腾飞,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30 多年来,深圳博物馆与特区一起成长,由一个无钱、无人、无场所的 " 三无 " 博物馆,逐步一跃发展成为具有四家分馆、特色鲜明的大型综合性国家一级博物馆,这里面正是敢于先行先试的创新思维在起主导作用。
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努力建设 " 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推出了 " 新十大文化设施 " 规划,深圳将高标准建设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海洋博物馆、国深博物馆四座博物馆,未来深圳博物馆将成为有多处馆址,集民俗、自然、古代艺术、当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体,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超大型博物馆。
▲喜马拉雅 " 听见 · 深圳 " 频道
今后,深圳博物馆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今后,深博还将更加健全完善的融媒体创意生态体系,通过直播、视频、音频、设计、插画、H5、海报、线下活动、公教活动等方式不断开拓融合传播的疆域,让深博不仅是一个展览平台,更成为一个文博创意平台,让观众更方便地了解展品、文物背后的故事,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摄影 陈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