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12-31
深晚荐书|“90后”新锐作家周恺首部短篇小说集《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出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时至岁末,各类文学评奖活动纷至沓来。旨在 " 时代、勇气、难度 " 对未来中国青年作家加以期许的第二届 "《钟山》之星 " 文学奖前不久公布,"90 后 " 新锐作家周恺荣获 " 年度青年作家 " 奖。这是他继 2013 年获第五届 " 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 " 后再次以青年作家的身份获得文坛瞩目。近年来,周恺的文学创作不断突破,诚如主办方所言," 在思想性和文学性上都呈现出挑战难度的勇气和力量,敏锐地捕捉和探索了新的文学内容和表达形式。"

紧随而来,周恺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最近也由译林出版社正式推出,收录其创作于 2015 年前后的十篇短篇力作,既是他的处女作结集,也是继现象级长篇小说《苔》之后问世的第二部代表作品。周恺用十个故事写他创作起步时的遭遇,写青年人 " 孤独与自由 " 的困境,写 " 身体的堕落 " 与 " 诗意的纯粹 ",也写更宏大的周遭与历史。他关切的主题足够深邃,远离作家自我的一亩三分地,在同代人中鲜有。

周恺 1990 年出生于四川乐山,自 21 岁开始创作起,逐渐展现出不凡的文学潜力。作家阿乙说,"90 后是令人骄傲的一代,周恺在这一代里出来得晚,但地位非常重要。" 诗人韩东同样给予他高度认可," 我们目睹的是一个大师的青年时代,抑或就是一位年轻的小说大师 "。而对于 "90 后 " 作家的标签,周恺则有清醒的认识,他时常调侃:" 我常怀疑自己不过是一个噱头,30 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有各种体验,不是评论所以为的那么刻板。"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是何平主编的 " 现场文丛 " 中的重要作品,现场文丛瞩目汉语文学未来,遴选 35 岁以下,年轻态、有潜力、审美品质经得起推敲的青年作家,对标八十年代作家社的文学新星丛书和长江文艺社的跨世纪文丛,力求一书一设计。该系列已出版有青年作家、戏剧家陈思安最新小说集《活食》,入围 2020 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和 2020 年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初选名单。2021 年该文丛还将推出青年作家三三和王苏辛的作品。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一部在写作之初不考虑发表的小说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创作背景源于 2014 年初《天南》杂志停刊,周恺 " 索性不再考虑发表的可能,尽自己想写的写 "。" 那一年多的时间,我果然一篇小说都没发表,没作品。" 他白天去电台上班,稿子念得磕磕巴巴,总是被投诉,晚上又在家写着这么一帮无望的人。这段经历在作品里的体现,是一个个 " 零余者 " 与 " 越轨者 " 的形象:推演自己未来的侦探小说家、聚会前夜突然失踪的杂志社主编、在公墓旁搭棚而居的流浪汉、以七个名字经历七段人生的伪装者 ……

这是一部在写作之初不考虑发表的作品,却写给同样身处困境的读者,因为周恺 " 在那种对困境的暧昧的迷恋底下还是藏着对好生活的惦记 "。诚如他所言," 真正的自由必定是对自我的要求,与他者无关。孤独是困境,而自由不是,我们随常陷入自以为是的孤独困境中。"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未曾经历,又身处其中

关于《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作家阎连科认为," 这些短篇小说在尝试逃离主流话语和传统的写作方式,飞越各种固定的沉重边界,飞越各种重复单调的表述方式,去寻求一种快感和释放。" 这不是一本侦探类型的小说,却处处埋下叙事机关:诗句断章、模糊的面容、令人费解的行止、身体的纠缠、时代的阴霾,破碎而难以辨认。" 他的虚构叙事中闪烁着八十年代先锋诗歌遗产的电磁信号,那是诗句断章、模糊的面容、令人费解的行止、身体的纠缠、时代的阴霾,破碎而难以辨认。"《天南》主编欧宁评价说。

这十篇故事里,贯穿着周恺对当代诗歌和诗人的阅读。25 岁时,他爱上了诗歌,写了一系列关于诗人的小说。周恺认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诗歌的思考是宏大的,关乎民族,关乎纯粹,而集体语境的内核亦由口号向诗歌过渡,这样,个体命运同民族命运便经由诗意捆绑到了一起,或者可以这么说,是诗意指引一代人觉醒,也是诗意指引一代人毁灭。

" 他未曾亲历,却把一篇篇故事写得好像身处其中——这正是他作为小说工匠的手艺。" 欧宁如是说。

从《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到《苔》:我并不太愿意风格化

相比于后期《苔》的历史叙事,周恺在《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里做了更为个性化的、探索性的尝试,内容上打通了小说、语言、诗歌、史料。在内容的跨界与形式的融通背后,周恺探寻的是文学的共同性:" 存在于学科中的知识,对创作者而言是有副作用的,它积累了一套阐释世界和观察世界的框架,但如果是一个创作者,框架很容易就变成一条偷懒的捷径,很容易放弃自己的亲身经验,转而用别人规定好的视限去阐释。文学应当更为质朴,某种意义上说,在书写的时刻,李白、杜甫和但丁是同时代的人,我和莎士比亚也是同时代的人。"

评论家金理和吴天舟将其中的一些文章比作书写与阅读的角力、一场对读者的冒犯实验。" 当时我看到这段话还挺受打击的。" 周恺的回应是," 我以为这些小说是好读的,我当时做的事和前人做的事是一样的,选择恰当的手法来表现人物与故事,如果非要说反阅读,那它反的也只是某一类的阅读习惯。"

从 2011 年开始创作,至今已有十年时间。这是周恺的首部短篇小说集,有他最初的人生印迹和文学关切,或许会成为未来创作的母体。周恺说,自己其后的作品也许在描写人和事上千差万别,但它们都在阐释着,虚构的作用何在?" 我会把小说比喻成一片久旱逢甘雨的土地,在雨水降临前,土地上有着千百条裂缝,这是我们的周遭,或者是历史,顺着裂缝渗透下去的雨水即虚构,雨水的作用不单能使土地愈合,还能使它生长出一些新的东西来。"

从《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到《苔》,周恺在尝试不同的写作可能性," 我并不太愿意风格化。" 或许他已经抽身出来,开始琢磨新的小说、新的问题," 我喜欢这个状态,像我儿时崇拜的泥水匠一样,刷完一堵墙,再去刷下一堵。"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

周恺 著

译林出版社 2020 年 12 月

相关标签

90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