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静的 2020 年已经过去。也许 ,2020 年对于消费、旅游、制造业等很多行业是难熬的一年 , 但对某些行业例如医药行业甚至某些细分医疗领域有推动作用。新冠疫情是 2020 年度绕不过去的话题 : 从时间上看 , 新冠疫苗的研发、上市、接种竞赛目前最热 , 疫情推动的我国 " 互联网 + 医疗 " 快速发展也关注度极高。而在 2018 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后 , 最为关注的药品国家集采、医保目录谈判 , 今年不但一个不落 , 还增加了高值耗材集采 , 不但 " 灵魂砍价 " 已成常态 , 覆盖面也更宽广化。
■新快报记者 梁瑜
关键词一 " 疫苗竞赛 "
在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 , 新冠疫苗被视为关键性的制胜 " 武器 "。自疫情开始 , 疫苗研发、上市、接种就一直备受世界瞩目 , 各国也在进行 " 疫苗竞赛 "。终于 , 从 2020 年 8 月开始到 2021 年初 , 俄罗斯、美国、德国、英国、中国疫苗陆续获批上市。
在世界范围内看。2020 年 8 月 11 日 , 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 , 全球首发的新冠疫苗—— " 卫星 -V" ( SputnikV ) 正式注册 , 自此该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注册新冠疫苗的国家。
2020 年 12 月 2 日 , 英国批准使用美国辉瑞和德国 BioNTech 联合研发的新冠疫苗 ;2020 年 12 月 30 日 , 英国又是世界第一个批准牛津大学和阿斯利康公司开发的新冠疫苗的国家。
美国食药监局 ( FDA ) 在 2020 年 12 月 10 日给辉瑞疫苗 " 亮绿灯 ";2020 年 12 月 18 日 ,FDA 又授权莫德纳 ( Moderna ) 新冠疫苗在美国紧急使用。
目前海外已有俄罗斯、英国、美国、土耳其、阿联酋、阿根廷、加拿大、法国、德国、以色列等 40 多个国家开始接种新冠疫苗 , 印度则计划在 2021 年开始接种。
在我国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2020 年 12 月 31 日发布 ,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 , 保护效力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药监局相关标准要求 , 未来将为全民免费提供。而在这之前 , 阿联酋、巴林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技术标准 , 已分别审核批准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病毒疫苗正式注册上市。科技部也透露 , 中国已与 40 多个国家展开了疫苗合作。
●记者点评 :
" 中国力量 " 强大。目前全球共有一百多种新冠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 其中以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疫苗走得最快 , 我国有 5 款疫苗进度领先。中国还宣布将加入世界卫生组织为确保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 , 特别是对贫困国家的公平分配而发起的 COVAX 计划。
对老百姓来说 , 对于新冠疫苗 , 人们最关注的除了什么时候能接种外 , 还有价格和有效性、副作用等。在 2020 年 12 月 31 日我国首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附条件上市后 , 接种已经提上国人日程。据官方消息 , 自 2020 年 12 月 15 日正式启动重点人群接种工作以来 , 目前我国累计接种超 300 万剂次。而且 , 定价 200 元 / 剂的新冠疫苗 , 将为全民免费提供。
从有效性来看 , 美国公布辉瑞和莫德纳两款 mRNA 疫苗有效率都超过 90%, 英国腺病毒载体疫苗阿利斯康疫苗平均有效率为 70.4%, 阿联酋方面公布的中国国药集团新冠疫苗有效率为 86%, 土耳其方面公布的中国科兴疫苗有效率达 91.25%。虽然各国疫苗对外公布的有效率有一定差异 , 但由于各国标准不同 , 疫苗类型也不尽相同 , 不可直接以数字对比。
安全性如何 ? 我国目前接种的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新冠疫苗是灭活疫苗 , 目前的接种结果良好 , 安全性较高。而不久前 , 美国疫苗接连出了一些不良反应事件 , 这让很多西方国家感到不安 , 他们也转而向其他国家包括中国采购疫苗。
在全球各个国家开始积极推行新冠疫苗接种的同时 ,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 继推行防疫健康码之后 , 我们或许将有疫苗接种码 , 甚至会有疫苗通行护照 , 日常出行更有保障 , 跨境出行或再成为可能 ?
关键词二 互联网 + 医疗
2020 年 ,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 , 互联网诊疗需求井喷 , 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 " 云看病 "。2 月 , 国家卫健委先后发布 3 份涉及互联网医疗的文件 , 提出充分发挥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优势 , 鼓励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及药品配送服务 , 增加新冠肺炎在线预检服务等。
除了能网上看病、续方 , 有的地方还能进行医保报销结算。2020 年 3 月、7 月及 12 月 , 国家有关部门再次发文 , 主要内容围绕 " 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 + ’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药品零售企业通过网络销售处方药的具体监管细则等。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 , 截至 2020 年 10 月底 , 中国已经有 900 家互联网医院 , 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的地级市 2.4 万余家医疗机构 ,5500 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以提供线上服务。
同时 , 多家优质 " 互联网 +" 企业获大额融资。据 IT 桔子统计 ,2020 年 1 月 -11 月 , 互联网医疗行业一级市场投资主要集中于医疗信息化行业 , 其次是寻医诊疗、健康保健、医疗综合服务、医药电商。卫宁科技、叮当快药、思路迪诊断、京东健康等都赢得了不少资本的青睐 , 位居细分行业融资金额的前列。
●记者点评 :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也加速了医疗生态的重构 , 互联网的非接触优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减少接触、减轻线下门诊机构压力等原因 , 促成了 " 互联网 + 医疗 " 在疫情期间的爆发式增长。
" 互联网 + 医疗 " 的繁荣 , 颇有点意料之外 , 反被疫情促成。在各地取消普通门诊 , 将更大精力投入新冠救治和防控时 , 更多医生借助信息技术优势 , 以各种形式在网上开辟 " 第二战场 ", 一方面支援了湖北抗疫主战场 , 另一方面也突破了医疗服务供给瓶颈。
行内相关人士表示 , 本已冷却两年余的互联网医疗赛道 , 因为 2020 年的新冠疫情 , 却由冷却到沸腾。疫情驱使人们对网上预约就诊、网络问诊、慢性病网上续方等由被动接受到成为习惯。疫情让互联网医疗获客问题得到解决 , 更为重要的是 , 开通医保支付这个以前觉得最难的一步 , 也实现了。
因为政策扶持和利好 , 资本投入 " 互联网 +" 企业成热点不难理解 , 但这场 " 烧钱 " 大战最终谁能跑出 ? 有业内人士表示 , 互联网医疗企业要实现盈利 , 提供与医院业务重合的医疗服务绝不是最优选择。一些走得快的企业开始减少医院业务比重而走健康管理路线 , 围猎家庭健康管理或是不错的想法。
关键词三 高值耗材集采
2020 年的国家级集采层面 , 最受关注的是第三批药品的国家集采和高值耗材集采。其中 , 国家高值耗材集采是首次 , 可说是 2020 年国家集采行动中影响力最大的事件。
2020 年 11 月 5 日 , 我国首次开展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市场开标 , 此次采购的对象是心脏冠脉支架。经过集采 , 国产、进口支架共 10 种产品中选 , 均价从 1.3 万元左右下降到 700 元左右 , 降幅超过 90%, 预计节约医保基金 109 亿元。
公布中选结果后 , 各地药监、卫健、医保部门开展落地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 , 对所有中选企业开展了全项目监督检查、签订采购协议、按中选价挂网销售和出台医保支付政策 , 确保降价后的冠脉支架能让患者用得上、可报销。
●记者点评 :
药品国家集采的经验已证明 , 集中采购是降低包括高值耗材、药品价格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 最终惠及患者。
据统计 , 我国每年约有 100 万冠心病患者植入心脏支架 , 患者能用上中选的心脏支架 , 将大大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在中标价格正式公布之前 , 市场已经有一定的降价预期 , 但最终中标价的降价幅度之大 , 还是令不少人咋舌。
" 以量换价 " 的背后 , 企业利润能否有所保障 , 产品质量有否保障 ? 公布中选结果后 , 各地各部门开展落地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能够将这些疑虑降到最低。而业内人士用 " 大浪淘沙、倒逼创新 " 八个字形容国家集采对企业带来的效应。
无论如何 , 药品和高值耗材的国家集采步调和趋势将成为日后常态。2020 年 11 月 , 随着医保局发布相关通知 , 地方政府已陆续将第二批高值耗材集采提上日程。
关键词四 医保目录谈判
2020 年 12 月 29 日上午 , 国家医保局、人社部公布《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 ( 2020 年 ) 》, 将于 2021 年 3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目录内药品总数 2800 种 , 其中西药部分 1264 种 , 中成药部分 1315 种 , 协议期内谈判药品 221 种。另外 , 还有基金可以支付的中药饮片 892 种。2020 年的医保目录谈判涉及 162 种药品 , 谈成 119 种 , 其中包括 96 个独家药品 , 谈判成功率 73.46%, 谈成药品平均降价 50.64%。
●记者点评 :
2020 年底 , 医药领域最热事件要数新版国家医保目录谈判。此次谈判药品数量最多 , 惠及治疗领域最广 , 共涉及 31 个临床组别 , 占所有临床组别的 86%。谈判结果公布前最受医药行业关注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 PD-1 单抗领域 ,3 个国产 PD-1 药品均入选 , 加上 2019 年已入国家医保目录的信达的 PD-1, 目前国内上市的 4 个国产 PD-1 药品均入选国家医保目录 , 涉及的癌种包括霍奇金淋巴瘤、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尿路上皮癌、黑色素瘤 , 对患者来说真是最实在的好消息。
对国家医保局来说 , 药械降价是主旋律 , 可及性是首要目标。自 2019 年的国家医保谈判出现 " 灵魂砍价 "、药品大幅降价后 , 打破了常规的 " 新药谈判降价幅度较为缓和 " 的刻板印象 , 也为行业带来新的游戏规格 ,2020 年的谈判可说是风格的延续。可以预见 , 日后必然是谈判常态化、准入快速化、覆盖宽广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