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会
学生都会在课余时间用手机玩游戏、聊天
而互联网里隐藏着不少诈骗陷阱
一不小心便会上当
案情简介
2020 年寒假的一天晚上,14 岁的初中生小丽在舅舅家上网时,发现 QQ 空间有一条充游戏点券的消息,称可以 "2 元代充 XX 游戏 8888 点券 "。小丽闲暇时也玩网游,玩的正是这款游戏,看到这条消息很是心动—— 8888 点券,官网上充值可要好几百呢!于是,小丽立即添加了对方 QQ 号,发了 2 元的 QQ 红包给对方,但对方并没有接收:" 小姑娘,你是不是还没满 18 周岁?未成年人需要父母或者家人的微信进行辅助验证才能代充哦!"
小丽并未怀疑,借来了舅妈的手机,根据对方的提示进行操作,用微信扫了对方发来的二维码,随即又收到一张截图,提示 " 需要验证支付密码,否则微信会被冻结 "。小丽一下慌了神,随即就把舅妈微信的支付密码告诉了对方。没过多久,对方又给小丽发来消息:" 你微信里的 5000 块钱被冻结了,我再给你发一张退款码,你输入密码之后显示支付成功就说明解冻了,等一下钱会原路退回。" 就这样,小丽按照对方的指示一步步操作,一共转出去 4000 多元。
小丽的舅妈王女士拿回手机后,发现手机的短信里有银行的扣款提示,便问小丽是怎么回事,小丽还不在意," 没事,钱马上会退回来的。" 王女士心里疑惑,和小丽一起等了一会儿,但是不见钱退回来。小丽这才觉得不对劲,再次登录 QQ 试图联系对方,但是已经被对方删除了 QQ 好友。王女士马上意识到外甥女被骗了,立刻带她去报了警。不久后,公安机关在外省抓到了实施诈骗的余某。
余某交代,自己在 QQ 空间发布了代充游戏点券的信息,见有人主动联系自己要买点券,且 QQ 资料显示对方还是未成年人,觉得比较好骗,便一步步引诱对方按照自己的指令操作,以对方未成年,需要父母登录微信辅助验证为由,让她用大人的手机扫描了自己发送的二维码,并要到了支付密码,自己偷偷用 iPad 登录了对方的微信。但由于 IP 地址错误,登陆后余某无法直接通过微信进行转账。心有不甘的余某就想到继续骗小丽直接转账,所以就有了之后的 " 账号被冻结,需要输入退款码 " 等一系列说辞,并成功骗得 4000 余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
被告人余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通过电信网络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依法判处拘役四个月,缓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千元。
法官后语:
在课余时间,不少学生会上网聊天,打游戏,而一些不法分子," 瞄准 " 了学生缺乏社会阅历、防范意识较低的特点,利用买卖游戏币、游戏装备、游戏账号等理由实施诈骗。本案中,余某正是以 " 未成年人不能直接进行电子支付、需家人代为验证 " 为由,一步步诱导小丽向其支付钱款,最终诈骗得手。
法官提醒广大家长:
一方面,平时要多陪伴孩子,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减少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并要提高孩子的网络防骗意识,教育孩子不要盲目扫描二维码和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
另一方面,要做好自身手机支付的安全措施,设置相对安全性更高的支付密码,不要轻易告知孩子手机支付密码、银行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避免孩子不小心落入骗子的圈套。
供稿单位:惠山法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