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笋岗小学的课堂上,坐在最后一排的小睿正在专心听讲,他的目光紧紧追随着老师,并不时举手回答问题。如果没有学校老师介绍,旁人很难看出,小睿曾是一名重度自闭症患儿。
一年级刚入学时,小睿是一个令老师们 " 头疼 " 的孩子,他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不得不全程陪读。如今,五年级的小睿渐渐掌握了与人交流的方法,能够自己买菜、上下学,还在班里交到了不少朋友。
小睿的母亲宋女士表示," 融合教育计划 " 为孩子成长打造了一个包容、积极的学校氛围,也为孩子未来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创建 " 一生一案 " 个性化教育方式
每逢课间,笋岗小学的资源教室都热闹非凡,短短的十分钟,是学校心理老师为特殊儿童进行 " 一对一 " 辅导或开展融合小组活动的时间,辅导的内容包含了交友、学习、纪律等主题。据了解,学校为登记在册的 51 位特殊学生制定了针对性训练课程,具体课程安排会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时调整。
据笋岗小学德育处主任曾如红介绍,笋岗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城中村学校,64.5% 的学生来自流动人口家庭。" 不少孩子到学龄后才被父母从老家接来。" 曾如红认为," 家庭教育缺位和环境变化等因素,造成学校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较多,因此校方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5 年,在罗湖区教育局推动下,笋岗小学成为罗湖区首批 " 融合教育计划 " 试点学校之一,开始探索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模式。" 从 2015 年开始,学校先后与深圳市仁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罗湖区慢性病防治院、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和香港阳光心理咨询中心等单位合作,把专业人士请进校园,系统化地指导融合教育。" 曾如红说。
在专家建议下,笋岗小学施行 " 一生一案 " 机制,每位学生入学后将建立单独的心理健康管理档案,每学年进行定期测评,监测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对于测评筛查出需要进行个别辅导的对象,首先由班主任对有轻微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谈话疏导或同伴互助心理辅导,再进一步由驻校心理医生针对不同情况、程度、需求的学生开展专项心理辅导或治疗。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组,并编写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手册》,先后申请多个省、区级科研课题,形成专业论文、优秀案例、教学手册等特殊教育成果。经过 5 年积累,笋岗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先后获评 " 深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 和 "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
融合教育:遵循 " 有教无类 "
提起学校里的特殊学生,曾如红如数家珍,"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孩子虽然存在一定缺陷,但他可能在其他方面有过人的天赋。" 在曾如红的记忆里,小睿十分擅长机械记忆,深圳的地铁站他能一个不落地背下来," 平时家人要出门,小睿会主动查好交通路线,叮嘱父母该坐哪趟车,在哪里换乘。"
与小睿同班,患有多动症的小嘉也给曾如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嘉以前喜欢用打人、咬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少老师都被他咬过手。" 为此,曾如红十分关注小嘉的状态,也会在和他谈心时将自己的早餐分给他,并鼓励他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在一次七巧板比赛获奖后,曾如红欣喜地发现,小嘉有了明显的转变,逐渐变得温和礼貌。
曾如红认为,融合教育遵循了 " 有教无类 " 的古训,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校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种包容的教育理念也通过日常教学传给了笋岗小学的每一位学生。
从 2005 年开始,每年 4 月份都是笋岗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月,在这个时间,学校会开展主题班会、亲子活动、学生团辅、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2019 年 4 月 2 日 " 世界自闭症关注日 ",笋岗小学全体师生系上了代表关爱自闭症的蓝丝带。通过定期开展全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笋岗小学也帮助普通学生理解并接纳特殊学生。
教育部门多管齐下
罗湖区特殊教育教研员、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陈丽斌告诉记者,为切实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入学权益,罗湖区教育局成立了特殊教育领导小组和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配备专职教研员,将特殊教育纳入区域教育整体规划,完善残疾儿童入学评估机制,探索多种方式为为学龄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安置,初步建立了 " 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 " 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据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区目前共有适龄残疾儿童数 418 人,均已完成教育安置。除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和送教上门的儿童外,选择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有 151 人,为各受教育形式中占比最大。
在此基础上,罗湖区教育局制定了融合教育提升计划,着力进一步扩大融合教育范围。
近年来,区教育局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成立专项经费用以推动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共出资建成 12 间资源教室,并计划于 2021 年加建 7 间。同时,随班就读残疾儿童人均经费按普通生的 10 倍下拨(小学 52000 元 / 人,初中 68000 元 / 人),近四年来,特殊教育经费累计支出达 3000 余万元。
2017 年,罗湖区教育局还通过与仁和、仁爱和守望家庭等公益性社会机构合作,探索特殊学生随班就读教育模式更加切实可行的落地方式。陈丽斌认为," 在特殊教育方面,民间机构确实比教育部门要走得更早、做得更专业,他们的丰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确立了由教育部门牵头优化、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推动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发展的工作思路。"
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罗湖区初步建立了特殊儿童信息管理体系(IEP),并在笋岗小学等多家试点学校实现线上运行,为融合教育智能化、专业化带来全新的课程管理及教学体验。" 这样一来,普通学校就能全面、科学地管理特殊儿童基础信息,教育部门也能根据系统提供的最新数据整合教育资源,并组织线上经验交流等。" 陈丽斌表示,未来罗湖区教育局拟将 IEP 系统推广至全区更多中小学,推动融合教育的全面开展。
" 种子 " 教师积蓄融合力量
陈丽斌坦言,专业教师资源不足是目前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遇到的最大问题。" 普通公立学校的教师,大多没有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背景,但在融合教育中,教师要同时面对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教学工作的复杂程度剧增,不少一线教师将会出现应对乏力等情况。" 陈丽斌说。
也有不少学校选择从专业机构引进教师,或自行招聘心理教师,但受限于编制等问题,力量始终较为薄弱。陈丽斌认为,要想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各中小学都需要培养出自己的教师队伍。
自 2017 年起,罗湖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开展了融合教育 " 种子 " 教师培训计划。教研团队深入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教师系列培训,宣传讲解融合教育概念,影响和鼓励更多普通教师加入,并通过工作经验分享会及专家培训讲座等形式,总结实际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对困难问题进行专业指导。
如今,融合教育 " 种子 " 教师的培训课程已经从无人问津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积极参与其中。目前,罗湖区共有 " 种子 " 教师 100 余人,她们正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进一步推进融合教育发挥着积极作用。
深圳晚报见习记者 潘潇雨 实习生 翁安琪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