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杨 彦 吴 冰 李 刚 姜晓丹 2021-01-08 00:00
游客在广东汕头侨批文物馆参观。 人民日报记者 杨 彦摄
汕头侨批文物馆展示的 " 陈莲音 " 侨批。人民日报报记者 杨 彦摄
位于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沟村的福成批局旧址。 人民日报记者 杨 彦摄
引子
" 人在银二 "。
" ‘人在’,报的是平安;‘银二’,告知的是所寄回的钱款金额。" 广东省汕头市侨批文物馆馆长林庆熙说,这便是一封惜墨如金的 " 侨批 "。
林庆熙介绍,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盛行于 19 世纪中叶至上世纪 70 年代。2013 年 6 月,由广东、福建两省联合申报的 " 侨批档案 ",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世界记忆名录 "。
2020 年 10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考察调研时参观了侨批文物馆,听取侨批历史和潮汕华侨文化介绍。总书记强调," 侨批 " 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 " 侨批 " 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不久前,记者走进著名侨乡汕头,倾听一封封 " 侨批 " 背后的感人故事,追寻深深的家国记忆。
" 一个‘难’字,写尽侨胞出洋谋生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但他们时刻不忘赡养家人的义务 "
侨批的批封,与今天的普通信封大小相似,居中是一红色长条。红条上用毛笔写着收信人姓名,右侧是收信人地址,左下是寄信人地址、姓名,左上则注明了汇款的币种和数额。
林庆熙说,近代旅居海外的潮汕、闽南等地侨胞,把寄回家乡的书信和钱款,逐步演化成 " 银信合封 " 的特殊载体。" 潮汕方言将这种‘银信合封’称为‘侨批’或‘番批’。"
在侨批文物馆展厅,有几件展品令人印象深刻——
一张信笺上,右侧一个大大的 " 难 " 字占了纸面的 2/3,左侧附诗一首:" 迢递客乡去路遥,断肠暮暮复朝朝。风光梓里成虚梦,惆怅何时始得消。"
" 一个‘难’字,写尽侨胞出洋谋生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但他们时刻不忘赡养家人的义务。" 林庆熙说。
指着一封署名 " 陈莲音 " 的批信,林庆熙说:" 这是一封少见的女性‘番客’寄给母亲的信。信中说,她‘在街边卖霜尚无从维持生活’,但听闻母亲受伤,‘故而节省日常用费’给母亲寄钱。这份孝心令人感动。"
" 有侨才有批。" 在侨批文物馆里,陈列着一艘 " 红头船 " 示意模型。林庆熙说,自清朝开放海禁至 1860 年汕头开埠前,潮汕地区许多百姓或因生活所迫,或为躲避战乱,皆由汕头樟林古港乘坐红头船,冒险前往东南亚等地谋生。
在汕头澄海区东里镇一条不起眼的河道里,记者见到一艘红头船:长 25 米,宽 9 米,高 7 米,三桅,木船。最显眼的莫过于船头的大块红色。" 红头船就是因船头漆成朱红色而得名。这艘船是按照 1971 年在樟林古港河床南畔洲村出土的红头船残骸 1 ∶ 0.6 比例建造的。" 东里镇文化站站长吴庆连介绍说。
" 汕头开埠后,红头船逐渐被更先进的蒸汽轮船所代替,使得出洋更为便捷。" 林庆熙说。
离侨批文物馆仅百米,就是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记者在这里看到一组数据:据《汕头海关志》统计,自 1864 年至 1911 年,潮汕地区约有 294 万人背井离乡、远涉重洋。
" 一溪目汁(眼泪)一船人,一条浴巾去过番(出洋)。" 林庆熙引用一首经典的潮汕歌谣说,历经艰辛到达异国他乡的老一辈海外侨胞,牢记 " 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 " 的临别叮咛,修铁路、种胡椒," 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活都愿意干 ",在顽强打拼、稍有余钱后,便开始给家中父母妻儿寄信寄钱。
侨批文物馆首任馆长王炜中认为,侨批除了赡养眷属、交流亲情,也在报效乡梓等方面作出了历史贡献。" 据《潮州志》记载,近代潮人仰赖批款为生者,几占全人口十之四五。" 王炜中说," 侨批里蕴含着赤诚的中国心。"
" 诚信贯穿于侨批业运营的各主要环节,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道德链’ "
" 伯一息尚存,家批决无中断之理耳。" 一位名叫沈树然的华侨后代,撰文回忆自己的伯父:他父亲英年早逝,伯父恪守诺言,坚持每月给他们一家寄批,几十年从未间断。
" 作为寄批者的海外侨胞,恪尽赡养眷属的义务,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作为送批者的侨批局,视诚信为立业之本,千方百计地确保侨批安全快捷、如期如数送达侨眷手中;作为收批者的侨胞眷属,对侨胞在批信中交办的事项,如分给亲友们的批款、物品,都按侨胞吩咐的‘分配方案’执行。" 王炜中说," 诚信贯穿于侨批业运营的各主要环节,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道德链’。"
侨批文物馆里,展示了一枚特殊的回批。
" 回批,就是收批人收到侨批后,通过原渠道给寄批人的回信,以示自己收到侨批。" 林庆熙说,这枚回批由周恩来、叶剑英、潘汉年、廖承志联名写就。" 抗日战争期间,潮籍旅泰青年侨领苏君谦等 3 人捐资 200 元国币,支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周恩来等同志回批,对他们的爱国热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殊堪钦敬’。"
" 这笔捐款是通过‘口批’的方式送达的,也就是由寄批人口头说定,将款交由递送侨批的批局,批局直接面授最信任的批脚(送批人),凭代号和密码到银庄取款后,再由人转交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武汉办事处。" 林庆熙说," 这是侨批文化中笃诚守信的生动反映。"
82 岁的汕头大学科研处退休职工曾益奋,是汕头振盛兴批局创办人曾仰梅之子。" 振盛兴批局从 1899 年创办到 1979 年归入中国银行,历时 80 年而不倒,其秘诀就在于重信守诺。" 曾益奋说,有的侨胞因一时经济紧张,按时给家人寄批有困难,就会来批局 " 赊批 ",由批局先行垫款,等收到家人回批后,再来批局还钱," 大家都讲诚信,也都相互信任。"
" 抗战期间,‘东兴汇路’的开辟,也是侨批业者恪守诚信的生动注脚。" 王炜中介绍,抗战期间,因日军封锁,原有递送侨批的汇路中断,逾百万依靠侨批生活的妇孺陷入困境。有鉴于此,潮汕的侨批业者冒着生命危险开辟出新的侨批秘密通道,即 " 东兴汇路 "。" 这条汇路由越南芒街过境到广西东兴,再辗转数千里到达广东揭阳,最后发至潮汕各地。路途艰险,一趟往往要两三个月才能走完。" 王炜中说,2012 年 10 月,他参与了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 " 东兴汇路 " 田野调查," 这次追寻,也是一次心灵洗礼,我们都为‘东兴汇路’开拓者的精神深深感动。"
王炜中说,替侨眷代书回批的写批者也同样讲诚信。" 有位叫洪铭通的写批人,代写回批 60 余年,一直坚持‘四不写’——收到的批款数字含混不清者不写,夸大儿孙不肖以求侨胞多寄批款者不写,装穷叫苦、有辱国格者不写,挑拨离间、伤天害理者不写。"
" 整理、拆阅侨批时深受感动,就像身边围坐着一圈侨胞,向我讲述他们创业谋生的艰难、对妻儿老小的牵挂和对邻里乡亲的感念 "
张美生端来一盆清水,将揉成一团、残破不堪的一个侨批批封仔细展开,放入水中浸泡,不时用一把小而薄的骨刀在粘贴处小心试探。
泡了好一会儿,粘贴处仍不能分离。张美生随即用刀在水中将批封从侧边裁开,然后用手捞出,平整地放在一张报纸上,用骨刀将细处弄服帖,再在上面放一张报纸和一块石板,人站上去使着暗劲踩一踩。这时,拿出最下面的报纸一看,覆盖其上的批封已很平展。
在等待批封自然晾干的时间里,张美生去找了几张与批封年代相近的空白纸张。等到批封干得差不多了,他坐下来,开始修复:先将空白纸张铺在玻璃板上,均匀地抹上一层糨糊,再用镊子把批封夹起,小心地贴于纸上,细处用薄片刀压平。最后,用湿润的毛巾将多余的糨糊吸掉,等到完全干好,再将多余的空白纸张裁掉,把批封复原。
" 最怕的就是从水里捞不上来,直接烂水里了。" 张美生说。
" 这种情况遇到过吗?"
" 遇到过,现在的经验都是经过很多次失败才积累下来的。"
56 岁的张美生头衔不少:汕头侨批研究会副会长、侨批文物馆顾问、广东省档案馆民间档案征集鉴定专家等。他已出版《潮汕侨批赏析》《潮汕侨批书法荟萃》《侨批档案图鉴》等著作。
张美生爱好集币,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常去乡下收集纸币,在此过程中,接触了很多 " 落乡人 "(专门下乡收购旧书杂货的人)。从落乡人那里的各种废旧书杂中,张美生发现大量侨批并开始收购。
" 那些没整理过的侨批,很多又脏又乱,有的还被老鼠咬了、被虫蛀了。家里人不理解,说这是人家要扔掉、烧掉的东西,你却天天往家里搬!" 张美生说。
" 那时也不太懂侨批,只是一些侨批上贴的邮票吸引了我。" 张美生说," 后来在整理、拆阅侨批时深受感动,就像身边围坐着一圈侨胞,向我讲述他们创业谋生的艰难、对妻儿老小的牵挂和对邻里乡亲的感念。"
欲罢不能的张美生,侨批越收越多,收藏的侨批一度多达 6 万余封。
" 如果没有一批民间收藏者、华侨家庭助力党委、政府打捞和保护,就很难有侨批的今天。" 林庆熙感叹道。
" 侨批是维系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关系的经济和精神的纽带,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 "
在侨批文物馆,紧挨着 " 红头船 " 的一块巨幅展板上,记录着国学大师饶宗颐对潮汕侨批的评价:" 来自民间的侨批记载翔实,内容丰富,从中可以了解到祖国与侨胞居住国的国情、侨胞故乡的乡情、侨胞家庭的家情和侨胞与他们眷属的亲情,是研究社会史、金融史、邮政史以至海外移民史、海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的宝贵历史资料,与典籍文献相互印证,补充典籍文献记载之不足,可谓是继徽州契约文书之后在历史文化上的又一重大发现。"
" 侨批是维系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关系的经济和精神的纽带,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 林庆熙说,但遗憾的是,很长一段时间侨批的价值尚未得到挖掘,处于尘封状态。
79 岁的王炜中,退休前先后在新华社广东分社、福建分社工作。他说:" 广东、福建都是侨乡,但我也是退休之后、2003 年参与筹建侨批文物馆时,才第一次知道侨批。"
王炜中介绍,侨批文物馆隶属于汕头市民间学术团体——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00 年 11 月,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潮学讲座上,饶宗颐先生提出 " 从经济史来看 " 侨批与徽州的契约价值相等。
" 饶老的这番论述,让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茅塞顿开,决定把研究侨批摆在工作的重中之重。" 王炜中说,随后,研究中心在汕头市委和市政府支持下,一方面加强对侨批文献的征集整理,一方面创办《侨批文化》半年刊,并于 2004 年 4 月成立国内首家侨批文物馆,加强对侨批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2010 年 2 月," 侨批档案 " 入选 "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012 年 5 月入选 " 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2013 年 6 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世界记忆名录 "。随着知名度提升,侨批的 " 身价 " 水涨船高。" 虽说后来一‘批’难求,但仍有不少无偿捐赠者。" 张美生说。
2017 年,原汕头市卫生监督所干部谢龙波陪同已是耄耋之年的父亲谢昭璧,把家中珍藏多年的 368 封侨批一次性无偿捐给了侨批文物馆。" 父亲平常住在农村祖宅,但只要接他来市区住,他必定会到侨批文物馆来。节假日,我和家里人也常来看看。" 谢龙波说,侨批文物馆已成为全家人割舍不下的地方," 因为这里流淌着我们的家族记忆。"
汕头市蓝天救援中心常务队长林向华,2019 年捐了 140 多封侨批给侨批文物馆。"2015 年前后曾有人上门收购,一封出价 135 元。我说这是我的家史,给多少钱都不卖。" 林向华说起捐赠的缘起:一次,他向自己的一位老师提起这事,老师说 " 侨批放在家里只是一封家书,是家史;但捐出去的话,就是潮汕的历史,也是对侨批更好的保护 "。
" 侨批文物馆现有馆藏侨批 115050 件,其中原件 37199 件,其余为电子文献。加上与侨批档案有关的华侨护照、汇款单据等其他实物,共有馆藏 12 万件。" 林庆熙介绍说,馆藏侨批中,最早的写于 1881 年,晚至上世纪 90 年代。" 侨批文物馆的大部分藏品由华侨家庭捐资购买或捐赠,他们对侨批文物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 侨批虽已成为历史,侨批文化却历久弥新 "
下午 3 点,刚坐下歇息没一会儿,听到门外的停车声和说话声,杨冬梅赶紧放下手中的水杯,戴上口罩,整理衣衫,眼含笑意地向门口迎去。又一个参观团队到了。
" 这是今天的第二十一个预约参观团队,后面还有三四批。" 在侨批文物馆当讲解员两年多了,杨冬梅说,近几个月来,到馆参观的人数激增,每天工作都很忙碌。
" 从去年 10 月中旬到 12 月中旬,两个月里我们接待参观者 2.5 万多人次,比以前一年的接待量还要多。" 林庆熙介绍。
" 太值得一看了。" 汕头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教师马笑在汕头工作 11 年了,第一次来侨批文物馆参观后由衷赞叹。
" 侨批虽已成为历史,侨批文化却历久弥新。" 王炜中说,侨批文化的内容丰富,在研究上要进一步往深处着力,推动其与新时代精神相融相通,不断创新发展;同时应加强传播,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加以传承、弘扬。
在侨批文物馆一层展厅,一台挂在墙上的多媒体播放器正循环播放着纪录片《海那边——潮汕侨批》。" 这部纪录片是由汕头市政府、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制作的。2018 年 10 月 15 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后来多次重播,在潮籍华侨华人中反响热烈,也为传播侨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庆熙说。
2020 年 12 月 5 日," 广东省征信文化教育基地 " 揭牌仪式在侨批文物馆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省内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这个教育基地,经常性开展形式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宣传活动,助力 " 信用中国 " 建设。
在此之前,侨批文物馆的墙上,已经挂有 " 汕头市征信文化教育基地 "" 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汕头市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校侨批馆教学实践基地 " 等牌子。
" 我们曾经多次组织师生来这里参观学习,还把林馆长请到学校讲课,介绍侨批的历史文化。" 原汕头市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现任汕头技师学院公共课程教学部负责人陈启琛说,侨批文化中包含着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精神,这对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提升职业素养,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
"2019 年我们开展‘侨批文化进校园’活动,给全市 40 所中小学校赠送了展板和书籍。" 林庆熙说。
从侨批文物馆往西南方向 1.2 公里,是西堤公园所在地。这个公园还有一个名字——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在公园侨批景观中,有以地图形式展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开埠区街道和侨批局名字的 " 地图广场 ",有反映老一辈侨胞海外生活和侨批文化的艺术景墙,还有半环形的 " 记忆之流 " ——平静清澈的流水之下,贴着再现各种侨批图案的瓷砖 ……
" 自 2016 年 10 月公园开放以来,已有超过 450 万人次来过这里。" 站在一栋按骑楼建筑风格建设、起名 " 馥园 " 的楼前,西堤公园管理所负责人陈宁邑介绍说,这儿将来拟规划为侨批纪念地展览馆。
2020 年 12 月 17 日,由汕头市话剧团演出的大型话剧《风雨侨批》在暨南大学上演。这部话剧 2019 年在泰国演出时,在当地华侨华人中引起热烈反响。在剧中扮演角色的青年演员卢泽萍说,话剧排演前,所有演职员都去了侨批文物馆、西堤公园等地参观,以加深对角色的理解。" 我作为剧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对留在家乡的妻子等待侨批的那种心情感受深切。" 她说," 侨批对她们而言,不光是钱,更是丈夫的平安,是一种生活下去的信念和希望。"
《风雨侨批》编剧、导演赵曙光说:" 我们把这段历史记忆重现,是为了不被忘却。"
版式设计:汪哲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