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科技赋能产业为己任,把‘卡脖子’清单作为科研攻关清单,推出更多‘从 0 到 1 ’的原创性成果,在实现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上发挥更大作用 ……"1 月 7 日,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讲话。他的讲话,在江苏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深受鼓舞,要高扬 " 科学家精神 ",勇于突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缪昌文:科学家要有胆量、肚量、雅量和能量
" 娄书记要求科技工作者把‘卡脖子’清单作为科研攻关清单,推出更多‘从 0 到 1 ’的原创性成果。这对我们科技工作者,对科技发展的目标和定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科协副主席缪昌文说。
缪昌文介绍,他带领的团队一直提倡原创性,提倡交叉融合创新,提倡 "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到目前为止,他带领的科学家团队取得了 8 个国家奖项,其中 6 个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个是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同时还取得了 560 多项发明专利。
" 娄书记说,要高扬科学家精神。什么是科学家精神?我认为,科学家要有 4 个‘量’。" 缪昌文说,所谓 4 个 " 量 ",分别是胆量、肚量、雅量和能量。首先,科学家要有做大事的胆量,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要有舍我其谁的霸气,和能团结人的和气。其次,科学家要有容人的肚量。有容人的肚量,科学家就可以把优秀的人才集聚在一起,各学科交叉融合在一起好能量大。再者,科学家要有雅量。科学家要培养与人相处的雅量,因为有了雅量,事情才能越做越大。最后,科学家要有敢做事,做成事的能量。
" 这些对科学家来说非常重要,以前总是注重于论文、注重于评奖,我觉得这不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缪昌文说。
沈洪兵:找差距补短板,为建设健康江苏添力
" 娄书记在报告中讲到科技创新的两个关键词,核心地位和自立自强,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说。
2020 年初新冠疫情蔓延,作为医科大学,南医大立即做出反应:一方面与附属医院联合选派医护人员赶赴武汉,另一方面联合组织科研力量提出相应的策略及措施。为指导公众正确认识和预防新冠病毒,沈洪兵还组织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及相关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130 问》。2020 年寒假期间,在江苏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 + · ZAKER 南京承办的 "15 位名家大师 · 15 天阅读计划 " 线上活动中,他担任领读嘉宾,和江苏 1400 万大中小学学生分享了这本书。
沈洪兵所理解的科技创新,更多的是在传染病疫情防控当中。" 从一年来的工作经验来看,江苏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上。例如救命用的 " 体外人工肺 "ECMO 设备国产化才刚刚开始,还需进一步探索。"
作为医疗行业领域专家和大学校长,沈洪兵认为,科技创新还要注重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建设健康江苏和健康中国,医疗行业人力资源要有保障,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易中懿:" 粮藏于技 ",科学家要聚力种业创新
" 娄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的‘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做’和‘解决种子卡脖子技术’让我印象深刻。"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江苏省科协副主席易中懿说,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粮食安全重点要解决耕地和种子问题,而解决种子问题就要靠创新。
" 江苏是农业大省,是种子的创新大省,同时也是用种大省。" 易中懿介绍,江苏属于过渡性气候,物种资源非常丰富。" 比如我们江苏省农科院有很好的种植资源和创新技术,品种权申请量一直保持全国第一。" 他表示,即使成果斐然,但我国的粮食品种仍存在很多问题。
易中懿认为,首先需要农业科技工作者把种子作为产业去梳理,摸清楚种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要开拓新的科技服务方式,形成农业科技工作者与农户零距离的氛围;再者,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科协群团组织的优势。
" 作为主管部门,江苏省农科院也把种业创新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精准围绕自己的职能定位开展工作。" 易中懿同时建议,组织广大科学家 " 揭榜挂帅 ",通过发扬科学家精神来解决中国的种子创新问题。
柴人杰:聚焦科学前沿,造福中国 3200 万耳聋患者
" 作为一名 80 后青年科技工作者,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盛会。" 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柴人杰说,听了娄书记的讲话 ,他感触特别深。" 尤其是娄书记强调我们要有科学家精神,要有拿得出手的成果。"
柴人杰长期致力于神经元和内耳毛细胞的再生和保护研究。" 早先教科书上写道,内耳中没有干细胞,毛细胞无法再生。但科学家们一步一步地推翻了教科书里面的固有结论,发现了内耳中有干细胞,发现了干细胞可以再生生殖细胞,还发现了可以通过多晶调控干细胞从而更好地再生毛细胞。这些科学发现,使通过毛细胞再生来恢复人类的听觉功能成为可能。" 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柴人杰非常有信心。
中国有 3200 万耳聋患者,但是临床上还没有任何一款耳聋防护和治疗的药物。目前临床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但是这两种治疗方法都是上世纪 80 年代发展出来的,有较大的局限性和缺点,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柴人杰及团队的研究有望实现这一突破,目前团队已取得一系列成果。
"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我要把临床问题作为科研的出发点,通过科学研究解决临床问题。" 柴人杰说,争取在 2021 年将研究成果进行临床实验,在 5-10 年内真正转化为临床、应用于临床,成为耳鼻喉领域内第一款治疗感应性神经耳聋的基因治疗药物,真正造福于全国 3200 万耳聋患者。
冯伟民:科研成果科普化是科技工作者的职责
"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是对外科学普及的专业机构,我们承担着将科学成果不断推向社会的任务。" 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冯伟民介绍,今年元旦起,升级改造后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这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一项重要举措。
除了硬件升级以外,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还创办奇妙夜、达尔文修复化石等各种科普活动。同时博物馆还因地制宜,把南京的地貌当作学习 " 教材 "。每年,冯伟民会定期组织团队到南京郊外进行野外考察。在他看来,南京承接了 6 亿年来完整的地层坡面,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百科全书。
不仅如此,至今冯伟民已在全国各地进行 200 多场科普讲座,同时他还坚持科普创作。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科普作品,是科研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 科学的发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它必须要有一种精神来支撑。" 冯伟民这样理解科学家精神。30 多年前,研究生刚毕业的他参加了青藏高原野外考察。回忆起当时的经历,冯伟民历历在目:" 寒风低温无信号的地方涌现出大量珍贵的化石,只有冒险和担当才能取得新成果。" 他说,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还体现在 " 沉下心来 " 做研究。" 古生物学是坐冷板凳的学科,只有耐力和毅力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夏丽华:为在江苏从事科技工作感到光荣
" 作为全省 700 万科技工作者的代表之一,我能够参加省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深感荣幸、倍加珍惜。代表们认真审议科协工作报告,国绕科技创新、科协事业发展畅所欲言,踊跃建言献策,充分体现了科技工作者们积极良好的精神风貌。" 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夏丽华说。
夏丽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她听了娄书记的讲话,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江苏作为科技大省,经济强省,两院院士数量居全国前列,高校科研院所多,人才济济,加上创新创业政策配套好,服务科技工作者作风扎实,因而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我为能生在江苏,服务江苏,从事科技事业深感光荣。"
作为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夏丽华说,会议结束后,她将向学会领导和同仁们传达会议精神、交流参会心得,鼓干劲壮豪情,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会工作中。在省科协领导下,让测绘新技术、地理信息大数据等科技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胡玉梅 阿里亚 / 文 顾炜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