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1 月 9 日," 知美学堂 " 第三季第七讲《满壁丹青——敦煌壁画的制作之美》在深圳图书馆 5 楼报告厅举行,由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艺术与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王玉冬先生主讲。王玉冬先生从 200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 · 帕慕克的小说《纯真博物馆》讲起,讲述了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 我们欣赏人类遗产(包括敦煌壁画)的时候,其实是在亡灵对话,前人创作的艺术作品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这样,我们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可以说:‘让人人都知道,我曾拥有一个非常幸福的人生’。"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艺术与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王玉冬做客 " 知美学堂 "。黄伟钊 摄
当晚的讲座由著名设计师、文化学者、" 知美学堂 " 总策划人韩湛宁主持,受到现场观众和 B 站直播网友的热烈欢迎,在线用户最高峰时达 1.5 万人。
▲著名设计师、文化学者韩湛宁主持了讲座。黄伟钊 摄
据王玉冬介绍,敦煌壁画主要经历了早期风格、西魏风格、北周风格、唐代风格、宋代风格等几个阶段。
▲敦煌莫高窟
早期风格指的是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这些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都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风格。
▲莫高窟 254 窟(北魏)
西魏风格吸收了传统形式,并把更多的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画创造中。这个时期的壁画为白粉铺底,以遒劲潇洒的线描和明快的赋色进行绘制。整体上,传统画风在敦煌佛教艺术中已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周风格通常是大型本生及佛法故事连环画,皆以白壁为底,用流畅的线描勾勒,造型简赅生动,色彩清淡雅丽,虽有的肌肤略作立体晕染,尚存西域绘画遗风,但整体而言,从形象到艺术风格已是汉族传统绘画面貌了。
▲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
唐代风格的题材非常丰富,大致可归纳为:净土变相,经变故事画,佛、菩萨等像,供养人。净土变相的构图利用建筑物的透视造成空间深广的印象,复杂丰富的画面仍非常紧凑完整,是绘画艺术发展中的重要突破,一直被后世所摹仿、复制并长期流传。经变故事画内容丰富而多变,场面和情节被处理得真实有趣。绘画和雕刻中的佛、菩萨等像在唐代的佛教美术中是的重要创造,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及表情比前代更加多样化了,出现了多种坐、立、行走、飞翔中的生动姿态,特别是唐代菩萨的形象为古代美术中理想与现实成功结合的重要范例。唐代供养人壁画精心描绘了上层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莫高窟 148 窟(中唐)
由于历史的原因,敦煌艺术在宋代由最后的高潮走向衰落,但密画和中原新画风的壁画仍保存至今。
讲座中,王玉冬以潘絜兹 1954 年创作的一幅纸本工笔重彩画《石窟艺术的创造者》讲述了石窟壁画创作者辛勤作画的情景。以莫高窟 296 窟(北周)、254 窟(北魏)、175 窟(北凉)、263 窟、268 窟(北凉)、285 窟(西魏)、296 窟(北周)、217 窟(盛唐)45 窟(盛唐)、148 窟(中唐)、榆林窟 25 窟(中唐)、莫高窟 196 窟、196 窟(晚唐)、9 窟(晚唐)等为例,讲述了敦煌壁画的演进过程。
▲深圳图书馆 5 楼报告厅座无虚席 黄伟钊 摄
古代画家们在非常艰难的环境下创作了敦煌壁画,根据发掘材料推断,莫高窟北区未经装饰的洞窟除了用于僧人修行、埋葬僧人之外,很有可能是历代工匠居住的地方。工匠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创作,无法远观创作效果,单凭具有灵魂的手就创作出了不朽的画作。
敦煌壁画的蓝色和绿色令人印象深刻,即使把过去一千年里的颜色和色调关系上的失真加以考虑,今天依然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创作壁画要经历线稿、掏填、染色等复杂的过程,复杂和艰难程度即使在今天也难以想象。而敦煌壁画一开始就不同程度地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形成自成体系的中国式佛教艺术。
最值得称道的是,敦煌壁画在继承和发扬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来艺术时兼容并蓄,在染色阶段就采用了从印度传过来的 " 凸凹法 "。古代画家们为后人留下了具有宏伟气魄的敦煌遗产,今人也可以从中窥见他们精严的创作态度。
深圳晚报记者 贾茹 通讯员 痩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