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来自美国东北部的缅因州,学习中文至今已经 10 年。从大二选择中文专业起,他先后去北大交换留学,前往南京读研究生,在上海工作创业,南下深圳重新出发 …… 尽管走过了许多城市,David 的青春记忆始终与中国紧密相连。他说:" 我渴望不断地成长和进步,不喜欢止步不前、等待‘发霉’的感觉。深圳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和挑战,让我能够重新出发,这就是她对我人生现阶段的重要意义。"
▲《探深圳》David 中文海报
在来深圳前,David 已经在上海工作了 5 年,因为热爱美食、精通中文,David 在上海的外籍居民圈里小有名气。业余时间,他喜欢搜寻美食信息,特别是那些不太容易被外国人发现的、地地道道的中国美食,并为外媒线上平台写作美食评论。谈起对美食的热爱,David 说:" 来到中国以后,我开始对食物充满热情。在美国,去餐厅吃饭对学生而言比较奢侈。但是在中国,就算一个普通学生也可以当得起‘吃货’,这真的很酷。"2014 年,David 第一次来深圳出差。" 我记得那时上海天气已经变冷,但深圳还像一个热带天堂。虽然只待了一天,但这座城市却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因为这里到处是绿色,有很多棕榈树,空气也非常干净。" 对深圳美好的初印象为 David 后来决定来深圳定居埋下了伏笔。后来,随着公司被一家香港企业收购,David 决心来深圳常住。" 刚来深圳的时候,我人生地不熟。因为美食很容易把大家聚在一起,所以我就想组织一些面向在深外国人的美食活动。于是,我加入了一个外国人线上小组,并在这个小组下自发成立了‘吃货分组’,我们叫它 Shenzhen Supper Club。" 就这样,David 平均每个月都要组织两三场美食品鉴或者朋友聚会。" 我是个对食物比较‘挑剔’的人,也喜欢和朋友分享对美食的见解。" 谈起美食,David 总是滔滔不绝,并把 " 吃 " 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比如为什么四川人喜欢吃辣,广东人喜欢喝汤,要了解这些必须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气候、农作物、风土人情。我感到这个过程非常有趣。我从不把自己仅仅当一名游客,我希望像本地人一样感受生活。" 他说。David 喜欢变化,充满进取心,这与深圳这座城市的气质不谋而合。" 深圳人口结构很年轻,城市又大又新,而且很漂亮。但我觉得最棒的一点是她还处于建设之中,如果你离开一两年再回来,就会发现她又变了样,生活在这里你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体验清单。" 对 David 而言,深圳的关键词是 " 振奋人心 ",因为每个人都充满活力,想要有所作为。" 有的人想创办公司,有的人想盖新房子,每个人都在为梦想努力奋斗,我喜欢这种氛围。" 他说。
【阅读延伸】 2021 年初,在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指导下,由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携手深圳晚报打造,在喜马拉雅平台推出的深圳市最具 " 国际范儿 " 的双语有声电台——《深声入耳 The Voice of Shenzhen》正式上线。电台下设三个专辑,分别为《听深圳》《探深圳》和《看深圳》,集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传播媒介为一体,发掘我们熟悉家园的别样美好。其中,《探深圳》以音频和视频两种呈现方式,邀请长期在深居住的十名 " 老外 ",讲述他们与鹏城的动人交集,分享他们对这座 " 第二故乡 " 的深情感悟。从即日起,我们将连续推出《探深圳》系列短片,从创客、音乐、绘画、美食、公益、便利生活、户外运动、商业环境等多元角度,展现外籍居民在深圳的精彩探索,呈现国际范的鹏城风貌,敬请关注!
深圳晚报记者 许娇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