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 2021-01-15
【文艺范·聚焦】漫谈庐州地名的文味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奎星楼

○文明路

○庐江县城关小学

承载着老合肥珍贵记忆的 " 文昌宫街 "、承袭庐州千年文脉的 " 文昌路 "、名称源于《易经》的 " 文明路 "、有着 " 和谐 " 故事的 " 文仲村 "、流传着 " 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 " 民谣的文峰塔、生活着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后代的 " 文集 "…… 这些合肥 " 文 " 字地名的背后,展露出的是庐州千百年来深远而又厚重的文脉。在合肥聚力打造 " 五高地一示范 " 的今天,更能为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增添别具一格的 " 文 " 味儿。

文昌宫街

历经沧桑 铭刻珍贵城市记忆

○文昌路

从宿州路到阜阳路的这段淮河路,历史上被称为 " 文昌宫街 "。1938 年合肥沦陷以前,偌大的文昌宫屹立在此,香火缭绕、书声琅琅,那是合肥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位于金斗河边的文昌宫,在历史上经过被毁、复建后,又毁于侵华日军的轰炸。

过去许多地方都有文昌宫,有的叫文昌宫庙,主要供奉的是相传掌管人间禄籍文运的文昌帝君及其化身魁星、瘟祖。文昌帝君在中国具有极大的影响,历朝帝王皆提倡天下学宫者要建 " 文昌宫 "、做 " 文昌会 " 来祭祀文昌。文昌文化以其 " 崇文、重教、明理、修身、助人、行善 " 为主要特点,得到世人广泛认同。有的地方人们还把文昌与孔子并列,比如四川就有 "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 " 之说。

合肥的 " 文昌宫 " 也是当地士绅、文人墨客常去的地方,因为文昌星是掌管着地方文运的,读书人要想金榜题名那绝对要去拜文昌帝君的,那时的学子参加乡试、会试,也都会到文昌宫去拜一拜。

已故民俗专家牛耘曾说,合肥在明朝时就有了文昌宫,后来战火曾将文昌宫烧毁,清末时文昌宫又被修复,但到他记事的时候,文昌宫已经是只剩下一座空壳,里面不见神像、香炉。1905 年,那里被改造成官立合肥城东小学堂。当时,学校校长不叫校长,而叫堂长,首任堂长名叫金巽甫,他接受了许多新思想,办学认真负责,注重人才培养,德高望重,城东小学堂也被誉为 " 乡校楷模 "。后来,为纪念合肥籍的辛亥革命上将范鸿仙,城东小学改名为鸿仙小学。

○文仲村 杨钧 摄

关于文昌宫到底是在今天的江淮大戏院还是老的市政府那里,曾经有过争论。据牛耘先生说,文昌宫就在今天江淮大戏院那个地方。日本鬼子飞机飞临合肥上空之前,鸿仙小学已经停了课,所以,文昌宫被炸的时候,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那一带在抗战胜利以后,一直没有再重新恢复文昌宫,而是成了一个菜市场性质的场所,直到 1954 年,省里决定在那里盖一座安徽标志性徽派文化建筑,即江淮大戏院。

以前庐州城里的商家热衷于成立同乡会馆,就是籍贯一个地方并从事相同买卖的找一个地方,盖上几间房子作为活动场所。其中江西会馆就盖在距离文昌宫西边不远处。清朝时,江西人在合肥主要经营木材和瓷器,据说江西会馆非常气派,前有临街门面一排,后有大殿九间,规模相当宏伟。但因大殿高过了东边的文昌宫,当地的士绅豪吏不答应了,认为欺压了当地文运,纷纷加以指责,要求拆了重建。江西会馆的商人也不是等闲之辈,在慈禧太后寿诞的时候,供奉起 " 老佛爷 " 肖像,并将九间大殿改名为 " 万寿宫 ",这才平息了一场风波。

据牛耘先生说,他在鸿仙小学读书的时候,隔壁就有个小广场,不大但非常热闹,聚集了不少说大鼓、说相声、说评书、玩杂技的艺人,性质就和北京的天桥一样,只是面积要小得多。

后来文昌宫被炸了,那里因为地处闹市,许多买卖人都在那里开起了铺面,小商小贩也簇拥在那里赶热闹。一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江淮大戏院对面还有不少家小吃铺,比较著名的是文昌宫小吃部,里面的烙饼就当街现烤现卖,有肉馅的、豆腐馅、芝麻馅的好多品种,什么时候去都能看见门口排起长长的队伍,这也成为了老合肥难忘而珍贵的城市记忆。

文昌路

重教兴学 承袭庐州千年文脉

合肥老城区有 " 文昌宫街 ",在庐江县庐城镇还有一条 " 文昌路 ",其位于庐城中心区域,原名 " 文昌大街 ",始于清同治年间。

庐江县源于 " 舒县 ",始建于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乃 " 文翁故里 "。文翁,庐江郡舒县(今庐江西南)人。西汉景帝时为蜀郡守,是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创办官学第一人。其为官一生,以倡导文治而政绩卓著。受文翁影响,该县历代重教兴学,自古文风昌盛。南朝 · 宋泰始二年(466 年)九月,庐江郡改属西豫州(治睢阳),今县境改设灊县(治今庐城镇南郊 1 公里)。梁武帝天监年末(519 年),改灊县为庐江县。其县署于 " 唐中宗景龙年间(707 — 710 年)移于今所。"(宋《太平寰宇记》)

是年,相继于北门建文庙,创学宫,设书院。其元、明两朝鼎盛时有毛公书院、崇文书院、潜川书院、崇正书院等八所书院汇聚四乡之俊秀。到了清朝,重教之风尤盛。为供奉 " 文昌 ",康熙、同治年间,先后又在文庙西北建 " 文昌宫 "、" 文昌阁 "、" 文昌先代祠 ",并大兴县学和学堂。仅县城大西门内就有庐江中学堂(即今庐江中学)、广益学堂,还有十余家 " 私塾 " 和 " 经馆 "(即私立学校),呈现出 " 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 的繁荣局面。此间,由文庙向西,其文昌宫、文昌阁、文昌先代祠和学堂、经馆,形成一条 " 文昌 " 大街,成为庐江县文人学子讲学、读书和每年祭祀文宣王(孔子)的集中场所,乃古老的庐江县城人气最旺的繁华之地。

后传说有一风水先生说文庙左侧青龙位太低,不利 " 文昌 "。于是,同治十三年(1874 年),由淮军将领、广西巡抚潘鼎新(庐江县广寒乡人)捐资,将始建于明、毁于清咸丰四年(1854 年)位于文昌宫后的奎星楼重建于文庙左侧环碧园(今庐江公园)畔。该楼高三丈二尺,三层六面,飞檐翘角,铃铎垂悬,筒瓦兽灵。楼的最上层朔有奎星(古天文学二十八宿之一,专主宰文章兴衰的神)点斗神像,一手执珠笔,一手直指脚下,寓意着将每年的 " 状元 " 就圈点在此一方土地上。

据庐江县志记载,自南唐伍乔(今庐江城关马厂人)金陵殿试中进士第一(状元)至晚清,全县共有 44 名进士(武进士 5 名)、198 名举人(武举 65 名),713 名贡生。传留于世的经史子集也多达 138 部。全县文教昌盛,人文学术成就应运而生,科甲起家者承传不绝。在影响中国文坛两百多年的 " 桐城派 " 人物中,就有庐江籍黄金台、刘体信、吴廷香、卢国华、吴保初等十余人之多。其中,曾号称 " 清末四公子 " 之一的吴保初影响最大,被康有为誉之为 " 文学才节显闻于世,乃才士也。" 庐江人骄傲地说此乃县城有文昌大街,赢得 " 文昌星 " 高照之故。此说当属唯心,但庐江人重教兴学之风可见一斑。

逝者如斯夫,千年岁月,弹指一挥间。古 " 文昌大街 " 上的文庙、文昌宫、文昌阁、文昌祠等均已成为历史。今日之新 " 文昌路 " 仍保持东西走向,东起自环碧公园,西至移湖路,全长 2000 余米。沿途有文化大厦、城关小学,庐江县教育局、庐江实验中学等文教单位,是庐城内历史悠久的老地名之一。

文明路

名出《易经》 源于一条历史古河

在庐江县庐城镇中心,还有一条贯穿南北的繁华大道——文明路。" 文明 " 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 "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 · 乾 · 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 " 野蛮 " 一词相对立。庐城 " 文明路 " 乃源于庐城历史上的 " 文明河 ",文化底蕴深厚。

" 文明河 ",庐城历史上的一条古河。清光绪《庐江县志》(卷之二 · 山川)载:" 文明河,旧志作新河,在治东半里。杨吴(吴王杨行密)时凿。旁引作枋河水,西流入东水关,绕学宫出南水关,会绣溪注于湖。后内河填塞,水不入城。形家谓宜整旧坝障水,通濠復循故道,庶学基、县基俱利云。按,文明河水源发于冶父山东诸岭及塔山,昔人于捧檄桥上水泛处作坝,截诸水西流。系由奎璧方进,环绕学宫如带而出南水关。兵燹后,修补城垣,塞南水关开西水关,导水由李家塘出坤申汇城外绣溪之水,绕西湾归县河,经掷杯桥带水帘洞下升仙桥,汇八字口。水势曲折入甲,会坤归巽。从此县基、学基较前尤利。"

清康熙《庐江县志》(卷之三 · 山川)载:" 新河,治东半里。杨吴时凿。旁引作枋水,西流入东水关,绕学宫出南水关,会绣溪水而注之湖。后万历年间,改风水,又塞。公议宜修旧坝,障水通濠,复循故道。内河乱后填塞,宜浚出南关,庶水绕青龙,学基、县址俱利,俟后举行。"

从两部县志所载而得知:光绪县志所指 " 旧志作新河。"" 旧志 ",即为康熙县志。查阅康熙县志,只有 " 新河 ",没有 " 文明河 "。因而可断定,改 " 新河 " 为 " 文明河 ",应在清康熙年后、光绪年之前的咸丰、同治年间。

然 " 文明 " 二字何意?应该说这与当今的 " 文明 " 一词无涉。

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 · 乾卦》,曰:"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 · 干 · 文言》)。见龙在田:天象术语。中国古时天象家为了便于观测,将主要星座分为二十八宿,其中又以七个一组分为四象,分别称为青龙 ( 东)、白虎(西)、玄武(北)、朱雀(南)。青龙七星又称为龙星,每年春季,龙星从田间地平线升起,此称为 " 见龙在田 "。

" 见龙在田 " 实为《乾》卦的九二爻辞 , 意即龙星经过一年的回天运行 , 位于龙角的角宿又于黄昏之后重新从东方的地平线升起。这个天象 , 古人便名云 " 见龙在田 ",民俗则谓之曰 " 龙抬头 "。古人最注重乾、坤、震、巽四个方位。其坤方:孕育万物之地,生育之所。巽方:是生火的地方,也是神鬼聚集之处,还是二龙一凤之所,巽方是思维最活跃的地方。

隋唐时期的经学家孔颖达(574 — 648 年 ) 对此句话的解释是:" 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并在注疏《尚书》时,将 " 文明 " 解释为:" 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其主要的用意,是在讲人类改造大自然的成就和功绩,可以使人类驱除愚昧,走向光明。

是年,将 " 新河 " 改道,环绕学宫," 庶水绕青龙 "," 会坤归巽。从此县基、学基较前尤利。" 也就是说,改造 " 新河 ",是 " 改造大自然 " 的德政工程,对当时的县衙和学宫都有利,故改 " 新河 " 名 " 文明河 "。

昔日之文明河,出冶父山经城东捧檄桥,绕学宫,再绕西湾归县河,可谓川流庐城东西,古老的庐城乃 " 半城山水半城居 "。清末民初著名诗人、邑人陈诗作 " 潜川竹枝词 "《文明河》:文明河畔柳青青,东往西来此惯经。伫立夕阳将下候,爱吟风约一池萍。其诗情画意,风光无限,美不胜收。

" 纵是万种风情,抵不过岁月的变迁。" 时越百年,随着庐城现代化建设,城区外延,历史上的 " 文明河 " 改道直下县河。原穿行城内的圹段基本填塞,部分圹段已经成了被封闭的下水道。

" 文明河 " 已成历史,替而代之的是一条现代化的 " 文明路 "。

○文明河环庐城而过

文明路,位处庐城中心区域,呈南北走向。20 世纪 80 年代末,庐城大建设,城区新规划,改善城南大街狭窄拥挤的落后状况,于南门大桥上游(500 米处)重建一座新南门桥(后更名为 " 文明路桥 "),拓宽路面直通小北门,另辟一条城区商业街,名 " 文明路 "。时 " 文明路 " 南起自新南门桥,北止于庐江第二中学。进入 21 世纪,庐城再度改造扩建,文明路南北延伸,南起自与泥河路交汇处,北止于北外环路,全长约 4000 米,为庐城商贸业最集中、最繁华的商业大街之一。

○江淮大戏院

" 文明河 " 不再," 文明 " 作为地名," 文明路 " 被赋予时代新概念,地名文化永存。

文仲村

古老村落 讲述 " 和为贵 " 之传奇

巢湖半岛,西黄山脚下,为张姓聚集之地,这里村落分布。有一地规整有型,形似鹏鸟举翅。村中古井石台,老宅巷道,无不陈述着曾经的历史。走进巢湖市黄麓镇,有座村落叫文仲。

文仲村为座老村,村中道路房屋多保持旧样。随着农村环境改善,如今乡村都配备了环卫设施。从黄麓镇到西黄山主干道,多年行道绿树已然成林。县道串联起众乡村,让村落成为公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随着巢湖半岛上公路网密集和升级,黄麓通往西黄山有了新的等级公路,逐渐冷落了原先老县道。

文仲村,原名张文仲。地理上文仲村附近分布着靠山张、油坊张、张家洼等,显示着西黄山下张氏人脉密集程度。

毗邻不远的洪家疃也是张氏族人聚集之地。作为大姓旺族,张姓在巢湖北岸分布较广。文仲村里,姓氏上有张、赵两大姓氏,互为和睦。张文仲村名去 " 张 " 字,有着缘由。过去乡村重大节日里有相互玩龙灯讨彩头习俗。这年,张氏试龙灯时,赵氏对横幅上写有 " 张文仲龙灯会 " 不乐意,认为有个张字就成为张氏家族龙灯会。张氏斟酌后,为了相互和谐,去掉 " 张 " 字。自此,张文仲村也改成文仲村。

门口塘在文仲村一角,从村落外形似鹏鸟振翅,也看出早期张氏置村理念。巷陌贯通,南北走向都径直通往水塘。虽然村道后期改建,但依然留有传统深巷遗痕。这些排列开的深巷,有着巢湖北岸的九龙攒珠布局,显示着北岸古村的特征。一座老屋,融合了江淮与徽州建筑风格。一汪古井离塘不远,为村中饮水之地。古井栏上道道绳痕,是古村历史积淀与表现。

安居乐业,幸福家园,致富路上,让一座古老乡村正发生着变化。随着巢湖半岛建设,文仲村周围道路与基础设施正发生大的改变。尤其是西黄山和洪家疃相隐寺一带,有着人文、休旅、观光、教育等相关产业发展,必将牵动起包括文仲所在一地板块的振兴。

文峰塔

重点文物

立于姥山主峰之巅

○文峰塔位于姥山岛之巅

位于巢湖中庙姥山岛主峰之上的文峰塔,亦称姥山塔,又名望儿塔,高约 51 米,为八角七层阁楼式砖石古塔。其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 年),古时流传 " 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 " 的民谣,庐州知府严尔圭为印证民谣多出人才,开始修建文峰塔,希望 " 地脉兴 " 而 " 人文焕 "。清光绪四年 ( 1878 年 ) ,洋务大臣李鸿章续建完工。塔身是条石垒而成,7 层 8 角,共 135 级,51 米;塔内砖雕佛像 802 尊,有李鸿章、刘铭传等所题石匾 25 幅;7 级古塔凌虚,万波环迎,气势恢宏;登塔凭窗远眺,但见水天一色,惊涛拥雪,远山岚影飘渺,鸥鹜帆樯齐飞,令人逸兴遄飞,心旷神怡。

○文天祥后人定居肥东

○文集文氏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文峰塔意义重大,存在多方面的价值。历史价值方面,塔内保留李鸿章、李瀚章、李鹤章及首任台湾巡抚、" 铭字营 " 刘铭传," 盛字营 " 周盛波," 树字营 " 张树声," 庆字营 " 吴长庆等二十余通淮军将领题刻,一塔之内,移步看遍,如同重温半部晚清史。

艺术方面,吴毓芬《姥山歌》佳句隽词,把塔影湖光融为一体,堪称绝妙;淮军将领的各通碑刻,字体或雄浑典雅,或楷书雄秀,雄劲苍润,或饱满流畅,将人生情怀都浓缩于湖山高塔之上。

科学价值方面,文峰塔选址姥山岛之巅,与中庙寺互为 " 借景 " 并构成 " 形、势 " 关联,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二者作为风水建筑布局极为自然协调;塔的设计营造水平在省内也是首屈一指。

2019 年,姥山塔(文峰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文集历史悠久 村民为文天祥后代

肥东县包公镇有个文集社区,经常开车走高速的人也都知道有个文集服务区。这里住着不少文姓村民。提起文姓,大家自然会想到历史上的名人——文天祥。不错,这些文姓族人正是文天祥的后代。

肥东文集,姓文的村民自然不少。说到这里文姓的始祖,那不得不提到文天祥。据记载,崇道公乃文天祥公之第六代孙,系江西吉安富田村迁肥文氏之始祖。崇道公系元 ( 后 ) 至元元年 ( 公元 1335 年 ) 七月初一日生,明建文四年 ( 公元 1402 年 ) 二月初八日卒,享年六十七岁。公配龚氏、继配黄氏、又配方氏,再配张氏。予四 : 长子德盛,次子德成,三子德勇、四子德懋。元末天下大乱,公因时变,为避乱,崇道公与弟崇明公自江西吉安富田村离故土,过鄱阳,越长江,入皖境,不畏崎岖,不避寒暑,至庐阳东北小岘山,此山东有龙山。见此处山水秀丽,民风淳朴,乡风敦睦,乃吉壤也,公心旷神怡,不复他往,购下龙山,并选一穴 ( 始祖墓地 ) 于斯。遂卜居附近风水宝地——现南文村。崇道公与弟崇明公还开创文家集,即今文集,至今已有六百四十余年历史。

据当地文姓村民介绍,文集文氏有 1000 多户,分布在省内外各地,如南京、滁州、含山、全椒等地。" 目前我们这里文姓的村民没有以前多了,大概还有四五百人。"

说到文姓的祖先,族人们均表示出自周文王。春秋时,文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山东、湖北一带,战国时,文姓已经搬迁到江淮地区。两汉时,文姓西进四川、北上山西、南下跨过长江。唐朝时文姓已经出现在两广地区,尤盛在江西和安徽。其后,文姓在各地都有了分支。

宋朝时,文姓大约有 18 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 0.23%,为宋朝第七十九位姓氏。文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约占全国文姓总人口的 30%。文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四川、江西,这三省文姓大约占全国文姓总人口的 7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广西。宋、元、明时期,文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形成了北部晋豫冀、南部江西两块文姓聚集地。

据族人透露,如今全国文姓约 200 万人,主要集中于湖南、广西、四川、广东四省区,占据文姓总人口的一半多,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重庆、海南。湖南为当代文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粤、川鄂两块文姓聚集区。

提到文姓,人们自然会想起文天祥,也会想起另一个姓氏 " 闻 "。那么文姓和闻姓有没有关系呢?民间流传了一种说法:" 文 "、" 闻 " 二姓本是同宗,经过文天祥时期,一部分后人为了避乱,就改 " 文 " 姓为 " 闻 " 姓。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秦鸣

通讯员 汪德生 杨钧 (除署名图片外,其余均为资料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