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年后,当粮荒在世界其它地方频繁出现,中国人会再度被唤醒挨饿的记忆吗?
根据中国科学家评估,到 2025 年,中国也可能面临 1.3 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2019 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 6.64 亿吨,进口 1.06 亿吨。
中国粮食缺口在扩大,但粮荒真的会出现吗?
" 粮荒可能出现 " 的判断,出现在联合国对 2021 年的展望里。
出现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 2020》中。
出现在前中联部副部长周力 2020 年年中就中央 " 坚持底线思维 " 所做的解读中,他提出了中国要做好六大准备,其中之一就是 " 要做好全球性粮食危机爆发的准备 "。
出现在 12 月 18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会议用了相当长的篇幅讲 " 保障粮食安全 ",而上一次会议对粮食只字未提。
过去四十年,中国用工业化、城镇化减少了 4 亿农民,到 2020 年终于实现了普遍脱贫,全面小康。但更应该看到的是,过去二十多年," 三农问题 " 都是雷打不动占据每年的中央 1 号文件。由此可知,解决三农问题有多难。
从产量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但同时也是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肉进口国,那么中国究竟还能怎么做才能防患于未然?
人类历史的经验证明,靠人多走不出农业升级的卡夫丁峡谷。
答案是靠科技创新,靠全产业协同。在国家顶层设计中,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是数字农业,关键点在源头的 " 最先一公里 "。
2014 年以来,阿里巴巴在互联网企业中率先进入农业 " 最先一公里 "。最近,30 位农业院士、首席科学家,携手阿里巴巴数字农业团队,决定共同探索农业高科技和数字技术的结合。
农业科学家与阿里巴巴合作的初衷,是研究中国农业 " 卡脖子 " 难题——科技如何真正帮得到农民,如何把好的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产销迅速对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等 13 位科学家首批入驻的 " 农业科学家基地直选 " 频道,在手机淘宝正式上线。
科技加速转化、推广。中国商品猪 80% 以上来自国外引种,这种局面正在中国科学家的技术攻坚下改变。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团队通过阿里 1688 种猪企业店,向广大中小企业和养殖户提供优质种猪。
合作还将更深入,可能性还将更多。
当下,掌握开启未来钥匙的企业们都把目光转向农业,云、AI、5G…… 最潮的技术开始大规模下沉到田间地头,它们有望从根本扭转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三农问题迎来了解决的历史窗口期。
也许有一天," 新农民 " 会成为这个时代最潮、最酷的职业。
弥补中美最大的差距,只能靠它
人多力量大的时代早已过去。尤其是在农业领域。
中国总人口为 14 亿,农民比例为 41%,接近 5 亿人生活在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约 2.5-2.7 亿人,每年生产 6 亿多吨的粮食。
美国的人口为 3.3 亿多,农民却只有大约 300 万,另外还有 200 万为农业生产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口,每年所生产的粮食超 4 亿吨。
美国一个农民可以养活五六十人,效益是中国农民的 90 倍。
工业革命刚开始的时候,美国全国 1 亿人口农民也一度超过 2200 万,靠着不断的科技进步,美国硬是用一百年把农民减少了 85%。
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就其实也堪称巨大,依靠工业化和城镇化,当代中国用差不多 40 年时间,把 9 亿农民减少到如今的 5 亿。然而,这差不多也达到了一个时代的极限。
那么,中国农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来看几个具体的案例。
在中国的蔬菜之乡山东寿光,这里曾是中国温室农业的发祥地,引领了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但伴随着各种成本上涨,传统大棚的利润增长也碰到了天花板,是阿里巴巴的智能大棚打破了旧的天花板。
在摄像头、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智能大棚不但实现了育苗、移栽、培养、采收、包装的全程自动化,生产者几乎不需要在现场,就可以种地。
在产量上,传统大棚的亩产量一般在 3 吨左右,但数字大棚的亩产可以达到 12 吨,部分产品甚至可以达到 20 吨。
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会很快形成大棚蔬菜管理的种植方案,并迅速在相似条件下实现复制推广应用。
田地、农民的概念正在被彻底颠覆。
传统农业的种田能手,在人工智能的席卷下,正不断让出一个又一个的优势领域,草莓、西瓜、苹果 ……
这样的场景发生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而最后的结果也大差不差。
至于中国人最看重的粮食,全世界第一个超万亩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就在东北的北大荒。
从水田筑埂、搅浆、插秧、旱直播、飞防、秋翻地、旋地以及旱田灭茬、翻、耙、起垄、播种、喷药等等全部种植流程,全都使用无人机械完成,由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实时监控,下达指令执行。
数字技术给中国三农问题开启了一个新窗口期,中国在农业生产效率上第一次有望追上美国等农业强国。
如果这些试验和技术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普及起来,这将极大提升中国粮食安全的阈值,中国也将补上现代化进程中最后一块短板。
中国农业的麻烦:系统性升级
各类实验展示了一个智慧农业的时代正在扑面而来。
过去,种地是习惯和义务,主要靠天气和人的经验,往后,人工智能利用物联网获取数据,水源、土壤、养分、病虫害等各种数据匹配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中国农业的未来美得难以想象,比如目前仅阿里巴巴就在全国部署落地 1000 个数字农业基地。
然而,这并不能立刻扭转农业及农民长期留下的位于社会底层的刻板印象。
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是:80 后不想种地,90 后不懂种地,00 后不问种地 ……
事实上,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是系统性的,不只是生产效率低、务农收入低的问题。不能只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揭示了中国农业和农村面临的两个严峻的结构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2019 年中国农村适龄人口数量为 3.13 亿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比重为 56.8%,这一比例远低于城镇 79.5% 的水平。
第二个问题是:老龄化对农村的威胁远远超过城镇,农村常住人口中,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 18%,也远高于全国平均 12.6% 的水平。
这意味着中国农业的技术升级已经刻不容缓。
还要注意到,中国农业生产条件复杂,智慧农业还无法覆盖所有的农业生产场景。
由于先天条件,中国传统农业仍以家庭为主要经营单位,人均耕地面积小,许多地方地形复杂,仍有大量农业生产活动主要依靠人力、畜力等等。数字化农业虽然很美,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农民来说,显得过于超前。
如何让农民立刻尝到种地的甜头,在各种成本快速上升、农业生产效益下降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毕竟,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也开始超越中国了。
类似组织 30 位农业专家探索未来农业这样的行动,并不是简单地传授技术,教农民如何种地,也不只是要帮助农民精准规划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长效率,而是要解决技术关、市场关、效益关等诸多环节,找到最适合的新模式、新机制。
比如比起现在期望种田不下田时代的来临,如何让农业高新技术和新品种新产品直达消费者,如何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一直是中国农业没能完全解决的 " 最头痛 " 的问题。
比如,中国粮食安全最大的问题还有 " 浪费 "。来自农业科学家的说法:中国以全世界 20% 的人口,生产了 50% 的农产品,1/3 吃掉,1/3 扔掉,1/3 烂掉。
不只是浪费,还让农民白白受累。
对于消费者来说," 好的农产品是种出来的 ",这句话很对,但并不完整。问题出在 " 最先一公里 "。
农产品保鲜最重要的环节,是在采后一段时间。有这样两组数据:
在中国,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物流损耗率达到 25-30%,而发达国家基本控制在 5% 以下;
美国农产品采后尽快处理的预冷率达到 60%-80%,中国目前只有 5%。
很多互联网企业雄心勃勃进村,但止步于农产品电商,做不了真正的 " 数字农业 "。究其原因,卖农货不难,从销售端往前推到流通、种植,然后就使不上力了——没有基础设施啊。
很多地方没有冷链物流,蔬果烂在路上也就不稀奇了。
数字农业,不是简单的农货上网,而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先扎扎实实补短板。2020 年,中央财政拿出 50 亿,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在 " 最先一公里 ",有的企业跑在前头,是因为选择了最重的模式——自己 " 修路 "。2020 年,阿里巴巴建成全国 5 个大型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产地仓),一年可将 100 万吨生鲜农产品直供全国餐桌。仅产地仓里的分选线,每一条就要上千万元起步。
从 " 加工 " 的字眼可见,产地仓不只是仓库。农产品入仓,至少要做这几件事:品控、保鲜、清洗、分级、包装、配送。
在这个过程中,初级土特农产品转化为标准化且高附加值的商品。例如,在阿里昆明仓,通过数字化智能分选,沃柑、冰糖橙等 18 种云南特色农产品有了分级标准,仅百香果就分了 8 个等级。
商品化之后,千家万户的小农,跟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才能真正对接起来。
显然,中国农业升级必须分两步走,放眼未来与抓住当下,两手都得硬。这才是农业科学家和真正心系家国天下企业的使命所在。
当农民也可以是一件很时髦的工作
时间的窗口已经开启。
引进无人化技术、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智慧决策等新型手段,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是破解中国农业未来 " 谁来种地 "、" 怎么种好地 " 两大难题的重要途径。
用数字化打通 " 研 - 产 - 供 - 销 - 服 " 全链路,则好比是未来农业的基础设施,是必须预先解决的事情。
比如,中国目前的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 30-40%,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科学家把自己的经验注入人工智能,或者亲自指导,当然会提升科技转化率,但依然没能解决科学家研制的品种好、技术好,农民种得也好,如何把这样的产品卖出好价钱的问题。
阿里刚推出的 " 农业科学家基地直选 " 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张勇曾说过," 最终就是让善于做市场的人做市场,善于做种植的做种植,善于搞运输的做运输,善于做网红的做网红、搞直播。只有完成这样的大分工、大协作,才能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各展所长,走向市场。"
2019 年,阿里巴巴还成立大农业办公室,围绕农业的全链条聚合集团 20 多个业务,从技术、金融、物流、销售等全方位完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
除了 1000 个数字农业基地从源头组织 " 数字化生产 ",阿里同步启动了 700 多个菜鸟县域物流共配中心、5 大产地仓等构成 " 数字化流通 " 网络;淘宝天猫领衔 " 数字化销售 " 矩阵,来构建未来农业的数字化矩阵。
科技企业对中国农业的提升是全方位的。这也许是当代中国农业发生的最影响深远的一件事。
作为中国第一大农产品上行平台,2019 年,阿里平台农产品成交额达到 2000 亿元,最近三年总成交额超过 5400 亿元。2020 年天猫双 11,阿里平台累计助销 1406 个县域的 41 万款农产品,成交额达 120 亿元。
到 2020 年,中国已有 5425 个淘宝村、1756 个淘宝镇,活跃网店 296 万个,带动 828 万个就业机会。淘宝村年交易额首次突破 1 万亿元," 百亿淘宝村 " 首次出现。
这 828 万农民其实早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进行农业生产,在网络上以主播的方式推销本地产品,汇集订单进行筛选、打包,同时也进入了初级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范畴。
" 新农人 "、" 新农商 " 的名字或许才更符合他们身份。
农民这个职业不一定要从操纵无人机械、使用 AI 时才能变酷,现在就可以。
当代中国农民大约是 1 个人养活中国 5-6 个人,假设这个数字能翻一倍,中国的农业将会是多么强大,这样的中国又是多么的强大?
希望,中国的科学家和企业可以很快让 " 三农 " 不再成为问题,让它可以堂皇地淡出中央的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