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沙井堡位于明长城内侧,是庄浪卫诸堡之一,它们的形制大同小异。据《庄浪汇纪》载:沙井堡周长 228 丈,城高连女墙共 3 丈 5 尺,底阔 3 丈,收顶 1 丈,可资兵丁巡逻。东西有城楼 2 座、腰楼 2 座。东、西、南三面开城门 5 合,城门 2 扇为 1 合,东西两面各开了两道城门洞,各有 2 合门扇。
这样的形制,加强了防御功能。在城墙转弯处各置角楼 1 座,共 4 座。建敌台 2 座。敌台亦称马面,为城墙向外凸出墙体的部分,便于从三面抛掷擂石、射箭,打击攻城之敌。堡外开城壕 1 道,东西堡门外各建吊桥 1 座,城壕外侧筑拦马墙 1 道。可谓固若金汤,有明凡二百多年,沙井堡未曾沦陷就是明证。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沙井堡各种机构、诸色设施,应有尽有。公署有察院、递运所衙门、防守公署、驿丞公署各 1 处,还有仓 1 处。驿丞公署即沙井驿驿丞办公之所,设驿丞 1 员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不入品,每月俸粮 1 石,下属驿吏 1 名,月支粮才 3 斗。递运所为运递官方物资及军需的机构。
(沙井堡西门)
防守官 1 员,军丁 117 名,其中战兵 52 名,每月每名支食粮 1 石,共 117 石。每年领棉布 468 匹、棉花 175 斤 8 两。还有乡兵 102 名、保甲 2 名。乡兵是由不脱产的堡民组成的武装力量,他们自备弓箭,演习武艺战阵,战时助官军作战,由保甲统管。
官军配有下等马 96 匹。武器有马腿炮 6 位、大神炮 3 位、京降铜炮 5 位。镋扒枪 47 杆、钺斧 11 把、四股叉 3 把、木长枪 30 杆。盔 52 顶、脑包 52 副、甲 52 副、腰刀 80 把、三眼枪 47 杆、弓 41 张(弦箭全)、撒袋 88 副、刀鞘 15 根、快枪 2 杆、涌珠炮 4 位。
万历时,沙井堡内住民 48 户,660 口,加上驻军共有七八百口人。这些戍守官兵及堡民长期笼罩于战争阴影下,日夜处于严防死守的态势下,精神相当紧张,为了慰藉心灵,凝聚人心,堡内建有 4 座祠庙,即玉皇庙、关王庙、文昌庙、二郎庙、马神庙,皆属道教。明代崇尚道教,从皇帝、藩王、官员到百姓对于道教神祗敬礼有加,军营也不例外。世间以天为大,故设玉皇庙,奉祀玉皇大帝。相传他总管三界(上、中、下)和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和饿鬼)的一切祸福。其实乃人间帝王之化身,用以养成忠君思想。关王庙,奉祀关云长,自宋代以来叠加封爵,元代敕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神宗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成为武圣人,被塑造成忠义的化身,用来教化军人忠君爱国。文昌庙,奉祀文昌帝君,掌管人间的功名利禄,是读书人祭拜的神祇。 二郎庙奉祀二郎神,又称灌口二郎,封为清源妙道真君。传说他是与水利、农耕、防止水灾有关的神。由于《封神演义》《西游记》的影响,二郎神被叫作有三只眼的杨戬。马祖庙奉祀水草马明王,他也长有三只眼,传说为天上的天驷星,管控人间骡马牛驴的疾病瘟疫以及繁育。
敬神是一面,重教是另一面,这两面共同构成了沙井堡军民的精神世界。堡里立社学 1 处、设教读 1 名,学生无定数。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学校。明代府州县以及卫所皆立社学,庄浪卫各城堡也不例外,均立社学。沙井堡的社学,选取学行素优的生员 1 名,充当 " 教读 ",亦即教员或塾师,每月给粮 3 斗,教育 15 岁以下儿童。先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再教《四书》,还要教《御制大诰》、明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使蒙童成为读书识礼的人。
沙井堡设乡约 2 名、老人 1 名,管理堡民。乡约是明代乡里小吏,由官府任命,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老人是一种民间调解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依据他在民间生活的经历以及对国家与基层社会关系的理解,并总结了历代的治乱兴衰后创设的一种基层社会管理制度。官府遴选乡村社会德高望重的老人,通过他们的威望以及行政管理能力,处理民间纠纷和轻微刑事案件,引导社会风气,稳定基层社会,以达国家权力的向下延伸。
防守范围
沙井堡的防守范围是以边墙为主屏障,墩台为辅助设施,混为一体,构成边墙防御体系。沙井堡的防线包括边墙一段及若干墩台。边墙东自安宁堡、咸水沟界起,西至苦水堡白土坡界止。边墙利用自然地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多为黄土版筑,也有削山崖所开的壕堑,因此这段边墙 " 山崖壕堑边墙间段不等 ",通长 45 里。边墙共长 1738 丈 2 尺。墙高连女墙 1 丈 9 尺,底阔 1 丈 2 尺,收顶 6 尺。山崖壕堑共长 4414 丈。随边闇门 2 座、隘口 2 处。重墙 1 道,长 634 丈。
防 线
关堡间距 5 里、10 里,便于呼应。墩台建于长城城墙上,有实心、空心两类,迤东自沙井堡至兰州界止,10 里有墩台 3 座即俞家桥路墩,离沙井堡 3 里,至王帽湾边墩 3 里,至界牌边墩 4 里。自沙井堡至白土坡苦水堡界止,35 里有墩台 9 座。
沿边路墩台有 9 座即马站暗门墩,至旧站路墩 4 里、至刘家沟墩 4 里、至条子沟墩 4 里、至黄羊头墩 5 里、至新添铺墩 3 里、至道回沟墩 5 里、至花石头路墩 3 里、至大山墩 3 里。
(沙井堡戏楼)
沙井堡以西有杏花馆 1 所,系沙井堡、苦水堡共同修理。还有关王庙 1 座,这就是老照片上建在山顶的庙,是沙井堡辖区内的标志性建筑物,常出现在清代记民国的行记之中。关王庙包括山顶的庙宇,山麓的附属建筑,其中设塘 1 所," 塘 " 就是紧急军事报告,有沙井堡塘马 6 匹,供兵丁传递塘报。另有大山墩,至苦水补界 3 里。
边墙外有山墩 6 座,均与边路墩相对,即架梁嘴山墩、望烟山墩、高卜顶墩、庙儿岔墩、新添山墩、野猪沟山墩。
以上每个墩台有守护军士 2 名,枪炮 2 件,并配有号旗、灯笼、梆铃。军士发现七八十至一百敌骑犯边,白天扯起号旗 1 面,放警炮 1 发,煨烟 1 把,击梆 1 通;夜间扯灯笼 1 盏,举火 1 把,击梆 1 通。如果二三百至上千敌骑犯边,警炮、煨烟等要增加一倍。警报沿墩相传,使防兵警备迎敌。
另外沙井堡还管辖迤北境外山后守哨塘 2 处:白土崖,离沙井堡 30 里,至狼沟口 10 里。狼沟口是通往内蒙河套平原和银川平原等处的要害之处。从狼沟口北至至红水堡、三眼井堡约 300 多里,到至松山 300 里以上。设塘军 2 名,枪炮各 2 件。
迤东自沙井堡至兰州界止 10 里有墩台 3 座:俞家桥路墩(离堡三里,至王帽湾边墩三里)王帽湾边墩(至界牌边墩四里)、界牌边墩。
迤西自堡至白土坡苦水界止三十五里墩座。
柴家台在沙井堡西南 20 里内,为兰州卫西置堡寨,居民地土山场,万历时因鞑靼犯边,交由沙井堡管辖。
给 养
支撑沙井堡运转的经济基础是屯田与盐引。沙井堡有屯科旱地 4023 亩 5 分,岁入粮 40 石 2 斗 3 升 5 合,还有秸秆,作为马、骡、牛、驴的饲草。另有新垦胡得山等地 125 亩,岁入粮 1 石 2 斗 5 升及秸秆草。马粮,即精饲料,岁入屯科旱地粮 2 石 1 升 1 合 7 勺 5 抄,垦地粮 6 升 2 合 5 勺。还有公私田共 700 亩,其中公田 70 亩,私田 630 亩。私田,由军民自种自收,永不起科,也就是永远计亩征收钱粮。军队屯田所产粮食,能够自给一部分,所缺部分还要靠盐引补充。
沙井堡存积淮浙盐共 3000 引,其中淮盐 1360 引,浙盐 1640 引。盐引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盐商合法贩盐,就必须先向官府购得盐引。明代,由于边关缺粮,盐商需要送运粮食到边关,再从各个封疆大吏手中盐引。按明代的 " 纲盐制 ",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 10 个纲,每纲盐引为 20 万引,每引折盐 300 斤,或银 6 钱 4 厘,另税银 3 两,公使 ( 运输 ) 银 3 两。淮盐因淮河横贯江苏盐场而得名,浙盐因浙江盐场分布在东海之滨而得名。
沙井堡有仓 1 处、草场 1 处,用以囤积粮草。
除军屯外,尚有民屯,沙井堡屯民在团庄境外东山私筑耕牧地,有叶家地、巨家井、李家沟、对亭沟,以上离沙井堡俱 20 里。秦望川(即秦王川)、烟洞沟、庄子沟,以上离沙井堡俱 30 里。小涝池、俞家湾、狼沟,以上离沙井堡俱 40 里。小高山,离沙井堡 50 里。
水源与桥梁
沙井堡水源主要靠黄河供给,远离黄河的防地,开掘 3 座涝池,收集地表径流及积雪,以供人畜饮用。这 3 座涝池为官涝池、高山涝池、茅儿茨湾涝池。
沙井堡有几处山场,用以放牧牛羊,无水源,人畜饮用亦凭借涝池,它们是:放车沟坪,离沙井堡 70 里,系兰州地方,在水铺河(即今水阜河),饮马往回,约有 50 多里;高山 1 处,离沙井堡 80 里;窝驼儿沟,离沙井堡 90 里。
沙井堡一带有南北走向的多条洪沟,盛夏发洪水时注入黄河。为便于军队运行起见,在沙井堡东 1 里洪沟上建李家桥、俞家桥在堡东 3 里洪沟上建。
驿 递
沙井堡内设驿站,管理人员有驿丞一员,每月俸粮一石(支军饷),折俸二石,折银一钱五厘(支商税),食誊纸红银一两六钱(支站价)。驿所吏二名,月粮三斗(支军饷)。
驿站的夫役称铺夫,新添铺夫 3 名,每年工食银共 9 两,由成县均徭派支。所谓 " 均徭 ",是明代徭役之一。因按户等人丁编排,均输徭役,故称 " 均徭 "。河西站道铺夫 2 名,每年工食银共 6 两,由两当县均徭派役。店子铺夫 4 名,店子即今十里店,每年工食银共 12 两,由西河县(即今西和县)均徭派支。鏊子铺夫 4 名,鏊子即鏊子川,即今孔家崖一带,每年工食银共 12 两,由西河县均徭派支。
邓 明 文 / 图
责任编辑丨李雪岚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