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历新年前夕,北京大学教授李零以 " 送鼠迎牛 " 为题在三联做了一场直播讲座,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聊了聊十二生肖的来历、生肖动物的种种秘辛。他在去年出版了新作《十二生肖中国年》,这次讲座涉及新书的一部分内容。十二生肖虽然人人都知道,但其中所蕴含的古人的信息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古代动物的专家袁靖研究员也参与了讨论,他带来一些近年考古发掘的照片,这两位学者从动物与人共同生存的历史来谈生肖,不但说到一些考古前沿的冷知识,也加深了人们对农历年的认识。
十二生肖:天上的大钟
十二生肖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其实正是难点所在,恐怕不易考证清楚。" 生肖 " 一词出现的比较晚,大概从宋代以后才流行起来,但十二生肖的系统在近年出土的战国简、秦简中都曾涉及,李零认为,十二生肖可以追到战国晚期。这与中国的天干、地支,特别是十二地支有重要的关系。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再分为十二个月;一天四分为朝、昼、昏、夕,再分为十二时辰。与此相关的还有一年的二十四节气,现在的一天二十四小时,这些 4 的倍数属于几何划分,与计时有关。天干、地支相配,有六十甲子表,就是六十进制,也是如此。
钟表的表盘上有十二个刻度,中国的十二生肖就像悬在天空中的大钟,十二年一个轮回。李约瑟认为,钟表是中国人的发明。从战国、秦汉时就有时令书和日书,时令书讲四时十二月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日书讲每一天的宜忌。古人认为,人活一辈子,什么都跟出生有关,十二生肖也是用来推算人的命运。这与当今社会对出生星座的重视比较相似。
家养动物,主要讲讲牛
十二生肖,家畜占一半。牛、马、羊、鸡、狗、猪都是人所养。牛、马是大牲口,人类从史前社会迈入文明社会,牛、马起了很大作用,牛对农业,马对畜牧业,贡献尤其大。
牛的身材高大,埋头吃草,从不主动攻击其他动物,但牛遇到强敌,凛然不可侵犯,有时又很凶猛,谁见了都怵。中国本土的牛分黄牛、水牛、牦牛、瘤牛。欧亚大陆两端都有牛,也都有猪。欧洲人爱吃牛,喜欢吃猪肉的国家有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但总体而言,猪肉比不了牛肉。中国正好相反。牛在欧洲主要是作肉牛、奶牛,而不是耕牛。这是以畜牧业为背景。欧洲畜牧业的背景更深。中国不同,自古重农,牛是用来耕地和拉车,主要是役畜。中国历代都禁止私自宰杀耕牛。耕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据睡虎地秦简《厩苑律》,秦代对牛马非常重视。当时,大牲口多为公产,即官方所有,牛马要定期考核,死了要及时上报,肉、筋、角要交公。别说随便杀牛,就是瘦了、病了、死了都有人管。
季羡林回忆他母亲,小时候的山东,牛只有老得不行才能杀了吃,这样的牛肉,只有用尿液煮才嚼得动。但就是这样的牛肉,他妈都舍不得吃,全都留给孩子吃。季羡林说,他妈一辈子都没吃过肉(《永久的悔》)。20 世纪 50 年代的中国,杀耕牛仍然不允许。牛是用来耕地、拉车,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牛,也指二十八宿的牛宿,牛郎星就在牛宿。北方七宿曰斗、牛、女、虚、危、室、壁,这七宿配冬天,多与居家过日子有关。人们在过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庚子年之后,希望到明年能够气冲斗牛。
十二生肖是中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动物很多,为什么单挑这十二种作为生肖?这应该与早期的历法、历书有关。古人离不开历书,民间候气知时,主要靠观察动植物的变化,即所谓物候,如草木陨落、飞鸟迁徙。十二生肖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关系更大,这些动物分为三类:瑞兽、家畜和野生动物。龙是瑞兽,属于想象中的动物,动物学家说,龙的原型是鳄鱼。马、牛、羊、鸡、犬、豕是家畜,跟人关系最密切,全部入选。猫虽跟人住一块,但生肖中没有猫。蛇、鼠、虎、兔、猴是野生动物,最常见也最普通。十二生肖以兽为主,没有鱼。
十二生肖起源于汉地,据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教授考证,生肖的传播范围很广,不仅见于印度、楼兰、舒勒、于阗、龟兹、焉耆、粟特等西域古国,也见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朝鲜、日本,以及突厥、回鹘、蒙古、藏、彝等族。有意思的是,印度佛经把老虎换成了狮子。十二生肖是中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现象,也见于北亚、东北亚、南亚、东南亚,甚至西传中亚和伊朗。正像狮子从伊朗东传,石狮子和舞狮在中国落地生根,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十二生肖中国年》
李零 著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2020 年 12 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