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
因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兴,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写在旗帜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兰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引擎,着力推动组织资源、干部资源、人才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聚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冲锋在前,让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旗愈加鲜艳。2020 年,兰州市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决胜全面小康征程中努力交出了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先锋引领:强基固本决胜脱贫攻坚
牛年新春将至,在皋兰县石洞镇的文山村,尽是一片辞旧迎新的喜庆。在村民魏海民家的院子里,堆满了金黄的玉米棒。" 收成可好着呢,把玉米脱粒后卖了,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66 岁的魏海民,默默寻思起了今年的收获。
" 忙活完两亩地的玉米,农闲的时候,我和老伴两个人在村上的专业合作社打零工,每人每天能挣 100 多块,一年下来好几万块哩,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这都是以前做梦都没想到的事。" 说起如今的好日子,魏海民笑逐颜开。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文山村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近年来争取各类资金 1532 万元,实施进村项目 27 个,有效解决了群众行路、饮水、住房等问题。投资 166 万元实施到户产业 104 户,发放扶贫贷款 42 户 210 万元,带动形成了以设施农业、劳务输转为主的产业体系。同时,建成高架大棚 382 座 191 亩、实现年经济效益 305 万元,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1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2 家,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九层基台,起于垒土。兰州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坚持全面规范提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凝聚了强大动力。
开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2018 年以来,兰州市在农村、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和两新组织等 6 个领域部署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认真对照省上提出的 7 方面 42 条标准规范,通过建立体系、有效运行、持续改进、评定考核等举措,形成了前后衔接、持续改进的工作闭环。同时,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围绕健全组织体系,在以建制村为基本单元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在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推广强村带弱村、中心村辐射周边村、村企联建、村社联建等做法,促进区域内不同类型党组织共创共建。
扎实推进 " 四抓两整治 " 措施。在带头人队伍建设方面,注重优化年轻、学历和能力素质结构,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 44.3 岁,较 2019 年下降了 4.4 岁,大专学历以上人数较 2019 年上升了 6.7 个百分点。在阵地建设方面,大力实施农村办公活动场所建设 " 五年计划 ",累计投入资金 5190 万元,高标准新改建村阵地 428 个,全市 715 个村级活动场所面积达到 200 平方米以上,占 98%。在党内政治生活方面,注重运用 " 甘肃党建 " 信息化平台,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和日常督促包抓机制,全市党支部和党员平台登录比例达到了 100%,去年第三季度,全市各基层党组织 " 三会一课 "、主题党日召开率均达到了 100%。
在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方面,按照应纳尽纳、应整尽整的原则,近 3 年倒排确定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 282 个,按照 " 一支部一方案 " 量身定制整顿方案,逐个落实 1 名市县领导联系、1 名乡镇班子成员包抓、1 名第一书记驻村、1 个县级以上机关单位结对的 " 四个一 " 整顿措施,高质量推进整顿转化。在整治涉黑涉恶和信教党员方面,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全覆盖摸底排查,逐一进行教育转化。
全面开展示范县乡创建行动。结合全市农村实际,创新提出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 " 五好 " 创建指标,精细化设置 4 个方面 12 项创建任务,并按照以村评乡、以乡评县的工作思路,以创建先进村党组织为基础,每年创建一批先进 " 村级党组织 "" 示范乡镇(街道)"" 示范县(区)",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提升。
同时,大力开展全市基层党建现场观摩活动,组织区县组织部门、乡村党组织负责人开展跨领域、跨地域的基层党建 " 大比武 "" 大练兵 "" 大检阅 ",推动基层党组织交流工作经验、典型做法,帮助乡镇、农村党组织负责人进一步开拓视野、改进思路、强化举措,持续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力推动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兰州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巡视、考核和督导反馈问题整改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召开会议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梳理集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一体整改,逐项销号。按照 " 一事一策 " 的原则,制定整改方案,紧盯整改目标、细化整改措施,逐项对照排查清零。
精准发力:产业富民决胜脱贫攻坚
一大早,永登县柳树镇教场村村民陈长海就在温室大棚里忙活了起来。在大棚里摘辣椒,然后打包装车,陈长海跑前跑后地忙碌着,作为村里的恒元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员,他负责合作社的草莓和辣椒种植大棚的管理。
" 以前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学,生活困难。现在在合作社干,每年可以多挣一万多元呢,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我家贫困户的帽子也摘掉了。" 提起这几年加入合作社的事,陈长海感慨地说。
原来,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教场村以 " 党建 + 土地流转 " 的形式,成立了永登恒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永登恒元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肉牛养殖、草莓种植等特色富民产业,村里人均年收入达到 1.6 万元。采取 " 投资入股,定额分红 " 的办法,落实分红资金,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切实推动党组织在产业链上 " 建得牢 ",党员在产业链上 " 聚得住 ",群众在产业链上 " 稳致富 "。
教场村发生的可喜变化,正是兰州市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输血与造血一起抓,脱贫与发展共谋划。兰州市坚持把发展富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积极推行 " 党支部 +" 模式,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基本报酬,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全市村干部、组干部年平均报酬分别达到 3.4 万元、0.92 万元,较 2016 年分别增长 1.8 万元、0.44 万元。指导各区县建立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制度,为 878 名正常离任村干部每月发放离任补助,有力解决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深化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 " 三链 " 建设,鼓励村干部和党员领办创办、带头入股,近年来,组建成立龙头企业 185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4656 家,其中 256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共建立合作社 1515 家,实现专业合作社全覆盖,有力推动了农村相关产业发展。
积极探索推行以党建为引领,以财政资金为杠杆,以增资配股为抓手,撬动农户闲散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的 " 三变 " 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收、农户分红收益的成效初步显现,参与 " 三变 " 改革的村 552 个,参与农户达到 6.7 万户,发放入股分红 4185 万元,夯实了农户脱贫基础。
着力构建 " 党建 + 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能人+贫困户 + 商业保险 " 的产业发展新机制,组建蔬菜、肉羊、中药材、马铃薯、百合、肉牛等 6 大产业联合体,通过入股分红、劳动务工、代种代养、订单收购、土地流转等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脱贫。
壮大集体经济,按照 " 扶持薄弱村、发展中等村、壮大富裕村 " 的原则,加大市、区(县)扶持力度,市级财政投入资金 1.28 亿元,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 " 空壳村 ",2019 年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扶持资金 2150 万元,2020 争取中央和省级扶持资金 1900 万元,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同时,市县组织部门盯紧乡镇党委主体责任、着力激发村 " 两委 " 内生动力,重点抓好经营主体、入股经营分红协议签订等重点环节,有力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 593 名村党组织书记、班子成员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全市 256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 2 万元以上,其中,集体经济收入 5 万元以上的村达到 432 个,为决胜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凝心聚力:尽锐出战决胜脱贫攻坚
冬日的下午,在榆中县小康营乡浪街村青砖铺就的古朴小吃街上,屋檐高挑的仿古建筑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小吃店铺栉比相邻,成群结队的游客摩肩接踵。
眼前这样热闹的场景,让人很难想象,仅仅在三、四年前,浪街村还是榆中县有名的落后村,家家户户两三亩地,种出的土豆个头小卖不出去,散养的土鸡也没有好销路。生活没奔头,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家里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
" 现在我们浪街村,已经成了脱贫致富的模范村,来这里旅游、参观产业扶贫的外地人络绎不绝。" 说起浪街村这几年的变化,村民王明远一脸自豪。
近年来,浪街村党支部坚持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采取 " 党建 + 公司 " 的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榆中浪街乡村旅游有限公司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家村集体企业,依托 " 三变 " 改革、乡村旅游,动员村民以资金、土地、劳务等要素入股,着力培育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生态养殖 " 三大支柱产业 ",为全村提供 150 余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累计增收 150 余万元,真正实现了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将党员聚在产业链、让农民富在产业链。
纲举才能目张,好的顶层设计是完成任务的前提和保证。兰州市制定《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兰州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工作责任清单》,明确工作措施、责任单位和时限要求,建立长效机制、制定考核办法、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任务落地见效。
同时,市委组织部强化督查指导,制定完善基层党建问责追责等办法,通过约谈提醒、暗访督促等方式,推动主体责任不断向基层延伸。开展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暗访,先后组建暗访组 12 个,暗访抽查 15 次,发现并反馈各类问题 365 条,提醒约谈相关责任人 146 名,扎实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细。
攻克贫困堡垒,就要派最能打仗的人去。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兰州市坚持尽锐出战,切实建强脱贫攻坚的骨干队伍,牢固树立干部到扶贫一线去、选人从基层一线来的导向,推动干部人才资源下沉。
持续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去年从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共 38 人。启动实施年轻干部 " 五个一百 " 培养提升计划,选派 86 名市直机关、国有企业的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担任党政正(副)职,不断提升乡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选拔 30 名长期在乡镇一线锤炼磨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市直机关担任中层正职、副职,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持续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坚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 一肩挑 ",全市有 619 个村实现了 " 一肩挑 ",比例达到 84.8%。大力选聘行政村专职化村党组织书记,先后从在乡村服务的 " 三支一扶 "" 进村进社 "" 西部计划志愿者 "" 大学生村官 " 等项目人员中,招聘了 194 名熟悉农村工作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担任专职村党组织书记,切实优化了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结构。
持续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兰州市村级干部后备队伍管理制度》,指导各区县更新完善了 1459 名村党组织书记、5348 名村干部的后备干部库,清理剔除不符合资格条件的后备人员 1663 人,调整充实 1959 人。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计划,采取以会代训、专题辅导、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对村 " 两委 " 成员进行全方位培训,切实提升素质能力。
推动各方面人才向农村集聚。严格落实 " 四个不摘 " 要求,对不符合选派条件、因健康原因、家庭困难不适宜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的 323 名驻村帮扶干部进行调整撤换。每年从科技、农业部门中选派 20 名左右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才,选派 100 名科技特派员到贫困村开展 " 零距离 " 技术服务,有效增强了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颜 晨
编辑丨包学枫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