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1-28
刻在葫芦上的艺术人生——追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 一个人来到人世间,并不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他一落地就承载着老一辈的希望。风雪夜的降世也许注定了我雪的性格,它飘然而来,悄然而去,自己一切都没有了,却留下一片湿润的土地,孕育种子的发芽。" 阮文辉曾写下这样一句话。

他这样写着,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

阮文辉,亚太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任甘肃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美学研究会理事,兰州民间工艺美术协会会长等职。他一生致力于艺术专业研究,在书法、绘画以及雕、刻、烙、塑、漆艺、石艺、陶艺等方面成绩卓著,其代表作《飞天 120 身》、《唐诗宋词配画》、《桃源行》等刻葫芦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除此之外,他的作品在加拿大、新加坡、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也广受欢迎并被收藏。

2021 年 1 月 24 日 20 点 30 分,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因病医治无效在兰州辞世,享年 87 岁。

1934 年,阮文辉出生在河北省丰润县宋家营镇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阮光宇是一位书画家和民间工艺美术家,母亲郑桂芳也能书善画并有刺绣剪纸等技艺。他自幼随父母学习,四岁开始学习中国画,六岁开始学习书法,九岁习古文诗词,十岁开始学习雕刻、治印、泥塑、微雕葫芦等技艺,同时又自学素描、水彩、油画、漫画等,十四岁便开始独立创作。

幼年的阮文辉浸润在家族式的艺术氛围中,因而他早期的学习创作都纯粹而简单。直到抗日战争愈演愈烈,阮文辉和他的家人在河北的日子已经难以为继,于是他和父母一路向西搬迁到兰州。生活安定下来以后,阮文辉整日除了学校的课程之外就是不断的练习书法,和绘画。西北粗犷的景象和独特的风土人情给年少的他带来了颇多冲击和感触,他的艺术风格也由此增添了大气洒脱的韵味。打小积累的艺术素养和波折的成长经历为他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诸多种类的艺术创作中,阮文辉的雕刻技艺是最为炉火纯青的。对他来说,篆刻、根雕、石刻、紫砂雕刻、鸵鸟蛋雕刻、葫芦雕刻无所不能。特别是在葫芦雕刻上,阮文辉对兰州雕刻葫芦的发展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

说到兰州雕刻葫芦,就不得不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当时有个穷秀才李文斋,以刻葫芦为生。他的雕刻作品,形神兼备、潇洒自如,被誉为全国工艺品中的 " 绝技 ",驰名中外。到上世纪 40 年代,兰州刻葫芦的质量进一步提高,阮文辉的父亲阮文宇被刻葫芦吸引,开始研究并传承刻葫芦的技艺。因为有书画方面的基础,因而他的刻葫芦,题材广泛,刻功精细,技法也日臻完美。及至 50 年代,兰州刻葫芦空前繁荣,并在政府的支持下,于 1954 年成立了兰州市特种工艺美术社,专门从事刻葫芦的制作。1959 年首次出口海外,行销于英国、德国、匈牙利和苏联等国,年出口量达 1100 多件。

受父亲的影响,阮文辉 14 岁开始学刻葫芦,到 20 岁出头时,技艺就已相当娴熟,并创作了不少上乘之作。他师承父业,博采众长,潜心钻研,艰苦探索,创造了针、刀并举,用刻、铲、刮、磨相结合的技法,来表现勾勒、点剁、渲染、皴擦等中国画的画法,以葫芦作 " 宣纸 ",仿刻出了众多历代名家的泼墨写意山水画,以及齐白石、徐悲鸿的画格遗韵。特别是他的微雕葫芦,更是出神入化,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他的微雕《儿童嬉戏图》,在直径 4.3 厘米的一枚葫芦上,镌刻了 150 个儿童,他们或挑灯笼,或扑彩蝶,或捉迷藏,或翻筋斗,姿态各异,生动活泼。像这样惟妙惟肖的作品还有许多,如《东坡赤壁夜游图》、《唐诗 204 首》、《饮中八仙歌》等。基于高超的创作技术,阮文辉将兰州的雕刻葫芦推向巅峰,其本人也成为艺术界的一代传奇人物。

阮文辉不仅在艺术实践的道路上勤奋耕耘,而且在艺术理论方面也造诣颇深。他在家里放着七八个小本子,便池旁边有,洗脸池边有,阳台有,桌边有,床边有,茶几有,书桌有 …… 有想法便立即记下。就连平时朋友聚会,朋友的闲谈、笑话、段子,精彩之处,都被他一点点收集起来。这些都或多或少成为他艺术理论的灵感来源。

晚年时,阮文辉得了糖尿病。病魔的折磨让他日渐消瘦,而他的心态却始终积极。他坚持学习、创作,先后出版了《冷餘艺谈》《铁笔泥刀》《诗书画印》《趣味工艺美术》《风雨历程》《手捧黄沙向蓝天》《回望》《绿色——不竭的生命》等 20 多本书。书中除了自己对艺术和工艺美术的理解和探讨,还有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他笑着调侃自己:" 我是一辆漏油的破汽车,越不加油越跑不动,现在,我把油箱加满了边漏一边跑,反面跑得顺当了。"

他的老伴总说他是 " 拿一辈子拿两辈子活 ",从孩提时代到耄耋之年,他把人生完完整整地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艺术。正如齐鸿民所说:" 在阮老师的带领下,新一代的刻葫芦大师又开枝散叶、慢慢崛起。虽然阮大师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的艺术却传承了下来,我相信阮大师也是非常欣慰的。"

责任编辑 | 张亚君

值班主任 | 崔凌云

来源 | 光明日报 · 央媒看甘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