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01-28
融水墨写意与青绿山水于一炉,臻致堂展示画家卢德平的“庐山面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 梦萦山川——夢石廬墨痕之一卢德平作品展 " 日前在臻致堂画廊举办,展出了 47 幅卢德平近二十年的精品力作。值庚子岁末之际,继去年 " 羊城九老作品展 " 之后,臻致堂又推出名家系列—— " 梦萦山川 " 画展,迎接 2021 年新春的到来,深信佳作纷呈,赏画舒心,如醇酒品茗,乐事也。

出生于 1944 年的卢德平,现任广州山水画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 广州市文史研究館館员,《广州美术研究》杂志编委,广州炎黄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館书画院南方分院特聘画家,广东省开明画院画家,广州市越秀区、天河区美协、天河区书画院艺术顧问,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艺术顾问。

云拥苍山翠,雨过新篁青,江峡浮岚气,秋水日潺湲。…… 融水墨写意与青绿山水于一炉,在云云雾雾里不经意间写出他心中的天地,这是在卢德平近年画作给人的印象。

千禧年后,卢德平从九十年代的 " 小桥流水,苍榕古渡 " 题材转向大山大岭刻画的探索,从广西桂林,湘西群山到福建武夷,从五嶽之行到四川青城山。本次展览的作品,正是他步入新世纪之后的行迹所得的一小部分。

卢德平生活低调,不喜张扬,常说 " 学到用时方恨少 ",作品少于示人。

这次展览,是他在新世纪以来的第一个个展,同时也是臻致堂努力积极策划下的成果。借此展可一窥其 " 庐山面目 "。

卢德平:简论 " 写生 "

" 临摹 " 与 " 写生 " 是进入中国画领域的不二法门。" 临摹 " 是师承传统,而 " 写生 ",国画大家陈子庄对它有很形象的描述:" 初是描摹大自然,然后生化," 生化 " 的本领得自作者内心的修养。" 中国画的写生不是单纯的描摹对象,而是在写生中提高修养。" 修养 " 一是性灵,二是学问。于性灵中发挥笔墨,于学问中培养意境,一内一外方能写出胸中逸气。因此,我写生总是意在笔先。登泰山则求其雄伟壮观、威严博大之神;观华山则看其华美之风骨,山岭险峻飘逸之意;至北岳恒山苍岩悬古寺,杳杳钟声晚,写来满怀沧桑极富诗情之感 ……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气象,记得数年前在京师写生,国子监的百年古柏、戒台寺的千年古松如龙腾虎跃,潭拓寺银杏直入云霄,玉兰飘香、红墙绿瓦,此等威严气象使我震撼。不由得写下这龙盘虎踞之万坤气势。如今翻开写生本,这寥寥几笔依然唤起无限回忆;青城 " 天下幽 ",自别有一番气象,这里树荫下,丹梯千级,溪水潺流,苍翠连绵 …… 在云雾中动笔,使我不禁想起那首古诗:" 翠影笼烟树,云深欲沾衣;峰高拥危峦,泉声带雨落。" 自是写一个 " 幽 " 字了得!

中国历代绘画大师都有源自 " 师法自然 " 谈山说水的巨篇论述和名句,为我们的写生方向提供借鉴。清石涛提出 " 搜尽奇峰打草稿 ",更是精辟地概括了中国画的写生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师法自然又开创出心中的 " 自然 ",寻本质,重意境," 山川予与神遇而迹化 ",带着这样的观念去写生,兴许将更能拓展我们的写生高度和空间。

文 / 新快报记者 梁志钦 图 / 受访者供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