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1-28
夜读丨八仙桌上的年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八仙桌是客家地区家家必备的生活用具。即使家里再苦再穷,厅堂里也一定摆放有一张四四方方的八仙桌。

八仙桌的由来与八仙有关。传说当年玉皇大帝做寿宴请各路神仙,八仙赴宴途中经过一处名山,他们被这里古木参天、奇花飘香、百鸟和鸣、霞光氤氲的奇景所吸引,于是各显神通变出石桌、石凳,在此小憩品茗赏景。后来人们出于敬仰和祈福之心仿效制作八仙用过的桌子,以为生活之用,故称为八仙桌。

在客家年俗文化中,八仙桌有着厚重的承载。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把八仙桌擦洗得干干净净。年夜饭,是八仙桌年俗文化的首场重要呈现,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父亲点起香烛,祭过祖先和天地神明,然后把母亲精心制作的猪肉、鸡肉、鱼肉等摆满了桌子。我们一家人依次落座,父亲是一家之主坐上席,奶奶坐父亲左侧的位置,母亲和我坐右侧位置,哥哥则在父亲对面落座。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刻,我们品着米酒的醇香,尝着佳肴的美味,尽享着人生的乐趣和亲情的快乐。

八仙桌上的大鱼大肉在除夕晚上炫丽呈现之后,却在大年初一暂时退场,因为这天全家人都要吃斋。在客家方言中," 斋 " 与 " 灾 " 同音,吃斋就是 " 吃灾 ",寓意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 " 吃掉 "。我们小孩子对于吃斋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除夕晚上制作的佳肴还没吃过瘾呢,怎会心甘情愿吃斋呢?但不管愿不愿意,在祖先传下来的老规矩面前,我们不能有任何抗争,只能暂且安抚住肚子里蠢蠢欲动的馋虫,老老实实地跟着大人吃起斋来。

初一在家吃过早饭,邻里之间就开始互相串门拜年了。无论走到哪一家,都会被热情的邀请到八仙桌上就座食茶,主人端上果盘,倒上茶水,互相聊聊生活,拉拉家常,邻里感情在欢乐愉快的交流中变得更加和睦、融洽。

到了大年初二,开始走亲戚了,八仙桌又重启了它在客家年俗中该有的盛宴模式。

一大早,平时静谧少人的乡村道路骤然热闹起来,一路上尽是 "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 " 的回娘家的人。

到了地方,四面八方聚集的众多亲朋好友围坐在八仙桌周围,食过茶,品过果,开始享用客家人独特的厨艺美味。

客家人待客吃饭时,端到八仙桌上的盘子数量是有讲究的,十盘以内要摆单数,一般摆九盘,再少则不好看,十盘以上则为双数,如十二、十四、十六盘,一般摆十二盘就可以了,数目不对是犯忌的。

吃饭时不能随便夹菜,特别是肉类主菜,都是由坐上席的主宾负责领菜,主宾招呼着 " 来来来,吃菜,吃菜 ",然后夹起一块肉,其他人才能依次跟着夹一块肉,这是规矩,不能逾越。

走亲戚一般到初五、六就走完了,虽说十五之前都是年,但农家人早就惦记山上、地里的农活了。干活之前,老家有一个习俗,就是要喝上一碗 " 上工汤 ",之后才可以出去做活。这个时候,我们小孩子是最不愿意的,因为我们都还没玩够呢。不过当母亲把那碗用黄元米果煮成,上面还摆放着猪肉、鸡肉的 " 上工汤 " 端到八仙桌上时,我们又抵抗不住诱惑开心地吃了起来。

年的气氛逐渐被田间地头的忙碌所驱散,八仙桌又恢复了它平日的普通模样。不过承载在八仙桌上的年俗文化,蕴含着客家历史的遗传密码,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以及对祖先的敬仰之心和为子孙后代的祈福之心,必将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续流传。

凌华平

编辑丨包学枫

责任编辑丨安周霜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