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01-28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河源这两条村有诀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引进一家大型企业到村里,村集体有收入,村民有分红和就业,公司能发展,往往能达到多赢的目的;种好一片茶园,带动一群村民,以后村集体和村民年年都能增收 …… 日前,新快报记者深入河源市东源县的老埔场村、黄洞村了解到,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土地集约化,引进企业,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为产业振兴闯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袁定央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老埔场村

引进企业连片开发 种上 200 亩致富小番茄

河源市东源县蓝口镇老埔场村是省定贫困村之一,全村总面积 4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有 1500 多人,常驻人口 500 多人,村里历来种植水稻、花生等传统作物为生。2016 年开始由深圳市工商联(总商会)、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委员会对口实施帮扶。

■蓝口镇老埔场村引入专业化种植和企业运营团队共同建设运营 200 亩的千禧小番茄种植基地。

为了扶持村里的发展,2019 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带领村两委连续洽谈近 150 户村民,实现连片有效农业用地使用权储备达到 380 余亩,为扶贫产业新进和扩大,向规模化、专业化种植迈进提供硬件保障和要素支撑。

有了土地,就能生金。2019 年,村集体经过多次讨论、实地考察,结合蓝口镇本地的土壤、水源、温度、光照等条件,采取 " 村集体 + 企业 + 高校 + 农户 " 的合作模式,引入专业化种植和企业运营团队共同建设运营 200 亩的千禧小番茄种植基地,建起了东江最大规模的水肥一体化滴灌式大棚。

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基地场地看起来很大,一个个大棚分布在这里,密密麻麻,大棚里种满了多个品种的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千禧果,一个个红彤彤的果实,让人看了垂涎欲滴。由于这些番茄是用有机肥种植的,可以现摘现吃。

" 千禧果的正常生长周期是三个月,这里一亩地的年产值有四五万元,而且不愁销路。" 基地负责技术指导的李政告诉新快报记者,由于种出来的千禧果品质好,产品远销全国多地,一些商超、大型企业也会订购,有些企业一订就几十万元,所以销路上都没有问题。

老埔场村村支书张建波表示,这个项目的成功运营,老埔场村光出租固定资产的租金每年就有 20 万元,此外还有项目的分红。去年,给 36 户贫困户 111 人分红,人均得到了 1200 元。

家门口就业 贫困户成脱贫致富标杆

在家门口发展这么大的产业,最受惠的还是当地的村民。李政说,基地里平时一天用工有六七十人,紧急采摘赶货时需要用工 100 多人。在用工上,基地会优先聘请贫困户,目前有 5 户贫困户在这里固定工作,每个月到手有 2700 元,还包买社保。临时工则有用工需求时才过来,每天工作 8 小时 120 元。" 在这里工作劳动强度不大,但需要细心。" 李政说。

■张芹友(左)以前是蓝口镇老埔场村贫困户中最贫困的,现在成了村里的脱贫标杆。

" 张芹友以前是我们村贫困户中最穷的,现在是人均收入最高的一户,成了脱贫标杆。" 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古晓雯告诉记者。李政表示,张芹友听力语言表达有障碍,但是却非常勤奋,而且愿意学习,干得非常卖力。

记者看到他时,他正在大棚里卖力地拔草。古晓雯介绍说,原本是弱劳力的张芹友家 2020 年通过就业、产业、资产性项目的扶持,收入接近 4 万元。

" 以前我老是头痛,但来这里干活后,现在头都不痛了。" 今年 45 岁的贫困户张鲜堂患有先天脑膜炎,爱人有哮喘,家里还有一个孩子,属于因病因学致贫。他开心地告诉记者,在这里主要是负责拔草,劳动强度不大,而且一个月能拿 2700 元,全勤还有 300 元奖励。加上爱人也出去打工,一家生活好了起来。可能是天天有劳动,加上空气好,感觉他的病已经好了不少。

张建波表示,除了这个基地,老埔场村还建起了全镇唯一生态冷链预冷系统、农产品整合加工包装服务中心和电商服务基地。现在村集体一年的收入超 80 万元。村集体收入壮大了,村里很多民生项目都能开展起来了,包括雇用贫困人口到公益性岗位工作。

钟红英的老公在打零工,有四个小孩,其中三个女儿都读了大学。为了扶持他们一家,村里聘请她当保洁员,一个月收入有 1500 元。目前家里四个孩子都出来工作。钟红英形容现在的生活是 " 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慢慢就会越来越温暖 "。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老埔场村在千禧果扶贫产业的基础下,建立了五项长效脱贫机制基金管理办法,除扶贫项目的贫困户分红和村集体分红外,还建立了重大困难贫困户兜底办法,继续有效地巩固脱贫成果;对有稳定收入的贫困户采取基金奖励的方法,激发内生动力;对于贫困户在老埔场扶贫产业内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就业补贴,鼓励他们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制定了青年党员、贫困户、返乡创业人员投资资金管理办法,给予回家乡创业、发展家乡建设的人员实质性的鼓励和投资。

黄洞村

发展百亩高山茶 带动村民种植致富

■柳城镇黄洞村依托高山茶种植,推进产业振兴。

黄洞村是省定贫困村,位于东源县柳城镇西北部,属于边远的山区村,总占地面积 11.5 平方公里,全村有 1500 多人。

粤财控股驻黄洞村第一书记张友良告诉记者,为了给村里找到一个能长期 " 造血 " 的产业项目,2019 年初,驻村工作队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后,选择高山茶种植作为主导产业项目进行深耕开发,该项目先后投入 158 万元资金建设种植示范点 100 亩。同时投资 50 万元增资当地的茶叶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并协调多方资源帮助解决茶叶深加工、销售渠道、工艺升级等问题,推动由茶叶种植向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升级转变。

■从柳城镇黄洞村出发,一路沿山路盘旋而上,成片的茶树看起来非常壮观。

从黄洞村出发,一路沿山路盘旋而上,张友良将新快报记者带上了一座山,从山上往下望,成片的茶树看起来非常壮观。山上,是茶叶加工厂和一个大展厅。展厅里摆满了各种包装的茶叶。张友良指着一款包装精美的茶叶告诉记者,这款 " 柳上美人 " 茶叶由于产量少,一斤要卖到一千多元。因为是高山种植,普通的茶叶也能卖到两三百元。展厅后面,是一个茶叶仓库。里面存放着正准备出售的茶叶。

张友良说,这个基地村集体以外包的形式经营,一年有 10 万元的收入,前三年有一部分的收益是分给贫困户,另一部分用来给其他村民参与提供资助,比如提供茶苗、肥料补助等。

另外,村民看到了种茶的好处,也跟着种植,黄洞村现在一共已经种植了 500 亩茶叶。种好了茶,年年都有收成,茶叶产业的发展,对促进黄洞村产业振兴,促进村民持续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