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汕头 2021-01-31
以“侨”为“桥” 乘势而上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有海水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处就有潮人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因侨而立,因侨而兴,据不完全统计,汕头现有海外华侨华人 500 多万,遍布世界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打好侨牌、引领侨资,是讴歌汕头新形象,助力特区再出发必须探索的问题。在今年两会上,不少委员代表就汕头如何做好 " 侨 " 文章提出许多意见建议,同时也引发了相关部门和干部群众的热议。

会场内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支招

做好 " 侨 " 文章 凝聚侨心侨力

构建华侨华人聚集发展创新平台

去年 10 月 22 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批复同意在广东省汕头设立 " 侨梦苑 ",这是全国第 17 个侨梦苑。以华侨试验区为依托,激发 " 侨梦苑 " 作用,加快构建华侨华人聚集发展创新平台,是新时期汕头再次腾飞的重要一翼。那么,应如何用好这张国字号品牌,建设全国最大的 " 侨梦苑 " 呢?

市人大代表王伟忠认为," 推动华侨华人与祖国深度融合是华侨试验区最为显著的区位优势,应该真正吸引到规模化的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华侨华人资本到试验区参与建设,争取在华侨华人出入境服务、永久居留、投资创业、就业安家等方面加快政策创新。" 对此,王伟忠建议:可将移民入籍、绿卡申请、华裔卡、外籍人员临时身份证等制度请示上级在华侨试验区试点实施,特别是中国移民到海外的侨胞可以申请的 " 华裔卡 "(或自创汕头绿卡),这对吸引华侨华裔人才及留学人员回归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作用很大。

周德锋委员建议,应充分利用好特区立法权,制定具有汕头特色的 " 侨梦苑 " 政策,先行先试,大胆实践,实践得好的,争取在全国各地推广。通过政策叠加优势,凝聚侨心侨力侨智,以 " 侨 " 为 " 桥 " 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探索为侨服务新模式,吸引更多的侨资侨力来汕投资。制订落实一系列产业引进、资金扶持政策,打造具有综合功能、独具特色的新侨城。同时,要创新侨务管理工作,在发挥特区立法权和华侨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双重优势,在华人华侨出入境服务、投资创业、就业安家等方面实施人才激励保障政策,吸引和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到汕头创新创业。

打造 " 潮侨 " 文化家园

潮汕近代史上有不少爱国爱乡的华侨先贤在事业有成之余,致力于反哺祖国和家乡,投身振兴中华民族的崇高事业,在侨居地和家乡热心社会公益,时至今日仍是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正能量。在市 " 两会 " 上,许多市人大代表认为,大力宣传这些潮籍爱国华侨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爱国精神,正是做好 " 侨 " 的文章的题中之义。针对我市实际情况,市人大代表蔡少铭等提出关于兴建蚁光炎纪念馆,大力弘扬华侨爱国精神的议案,让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位为抗日捐躯的海外侨领的爱国故事得到大力弘扬。蔡少铭等建议,可在华侨试验区或蚁光炎先生故乡择址兴建蚁光炎纪念馆,介绍宣传这位先贤的爱国事迹,用烈士的爱国精神来教育、感染后辈。此外,创作以蚁光炎爱国故事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现代潮剧和影视剧,让这位爱国楷模的形象深入人心。

汕头有部分建筑产权不清晰、上百年古建筑是华侨早年建设遗留,由于危旧建筑翻建修缮审批难以及旧城改造计划等原因,群众自发改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部分古建筑年久失修。市人大代表郑文添建议实施立法保护,为汕头建筑古迹保护发展提供政策支撑。设立保护基金、加大市政设施投入,充分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自然资源,促进文化和经济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对侨文化古迹的宣传推介力度,让更多市民群众、海内外侨胞及国内外游客了解汕头的侨文化魅力。

小公园开埠区是集海内外侨胞智慧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引领华侨文化的发祥地,打造小公园开埠区的亮丽名片对再现汕头特区的辉煌具有重要作用。市人大代表李跃宏建议,要进一步升级小公园全域旅游规划,将其打造成汕头一张亮丽的名片。他提出,规划居平路为名片一条街,让抽纱、剪纸等传统工艺得到传承。设立国平路为潮汕美食特色街,让潮汕美食推向海外走向国际。同时,对居平路、永平路原有旅社、大厦、酒店进行特色修缮,形成 " 潮 " 文化商旅氛围。此外,可在外马路、民族路部分路段设置临时停车位。

乘势而上做强 " 侨 " 经济

"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视察时关于侨胞的重要讲话令人振奋。我们要乘势而上,加大招‘侨’引‘侨’力度,把这一批‘胶己人’争取过来,共同推动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郑卓标委员认为,汕头有动力、有优势、有信心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强 " 侨 " 经济,打响 " 侨 " 招牌。

郑卓标建议,在制订落实政策措施方面,可以向珠三角地区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出台有优势及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 比如,土地价格要让步、财政投入要增加、审批程序要精简,税收费用要减免等等,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他指出,要创造条件,实现合作共赢,推动汕头发展。在郑卓标看来,增强 " 侨 " 经济的影响力,要在加快推进华侨试验区建设方面下功夫,将其作为华侨华人在我市的 " 第二次创业基地 " 并延伸发展。此外,郑卓标还建议,开展企业(项目)审批 " 一站式 " 服务,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企业(项目)的服务指导。同时,要成立专门机构,从立项、落地到建成投产,全力跟进,确保招商引资项目引得来、落得实、留得住。

本报记者 陈柔燕 蔡僖婕 李德鹏 杨舒佳

会场外

相关部门、干部群众热议

凝侨聚侨激活 " 侨 " 引擎

打造最优服务平台 做好凝侨聚侨文章

侨乡,是汕头经济特区的金字招牌和显著优势。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 " 华侨 " 和 " 文化 " 命名的国家级发展平台,华侨试验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有关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服务国家 " 一带一路 " 发展战略,做好新时代 " 侨 " 的文章。

据悉,华侨试验区将秉承 " 先行先试、敢为人先 " 的特区精神,强化使命担当,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加快高端产业发展,构筑华侨华人聚集发展创新平台。其中,坚持以侨引商,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回汕投资创业。重点推进总部经济聚集区和科创金融中心建设,目前已有泰盛科创园、明园国际科创金融城、潮商中心等一批总部企业项目落户。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借助国际海缆汕头登陆站优势,布局跨境金融和跨境电商服务,加快 5G 创新应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平台跨境发展。针对海外侨胞聚集发展的特殊要求,以 " 最多跑一次 " 改革为牵引,推进营商环境革命性再造,营造扶持侨胞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作为凝聚侨心、汇聚侨力的重要平台,华侨试验区还将不断探索引侨聚侨新途径,在打造华侨文化交流、对外传播基地走出新路子。其中,主动对接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商会,争取有影响力的华侨华人社团在华侨试验区设立联络处。谋划筹办一系列涉侨重大活动,积极承办中国侨联 " 创业中华 · ‘十四五’中国发展与华侨华人投资创业峰会 "、"2020 年中国创新 50 人论坛——开放融通 · 科创中国 " 活动等,策划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文化宣传活动,进一步做好 " 侨 " 字文章,擦亮 " 侨 " 字招牌。与此同时,以 " 互联网 +" 为抓手,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合作事业发展平台,探索海外华文教育创新发展新路径,打造海外华文教育基地。通过与泰国部分优质华校的深度合作,开展海外华文在线教育直播,增强新侨一代对祖(籍)国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推进 " 华侨之家 " 建设,深化与海外华侨华人的交流与合作;规划建设华侨文化交流中心,挖掘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和潮汕文化特色,打造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

讲好 " 侨 " 故事 激活 " 侨 " 引擎

金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振强表示,利用汕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举办亚青会的契机,接下来金平区将围绕开埠文化、潮汕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等主题,选取小公园开埠区为重点区域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金平区将配合市有关职能部门抓好小公园开埠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业态拓展配置和整体运营等有关工作,尤其是挖掘区域内带 " 侨 " 元素的文物资源,加快省文化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和助推省历史文化街区申报。

陈振强表示,金平区将把区域资源禀赋优势落地转化为旅游产品供给,融合开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华侨文化,将专题博物陈列馆、重点文物、小公园开埠区业态和老城区美食资源串联规划成主题旅游线路,发挥文旅融合、产业联动的加倍效应,激发文化旅游经济活力。" 我们将积极向上级旅游部门推荐金平特色文化主题的旅游线路、重要文物和专题博物陈列馆,多渠道运用新媒体全面宣传我区华侨历史和文化底蕴,讲好‘侨’故事,激活‘侨’引擎。" 陈振强说。

金平区更新局副局长王晓丹则认为,特区因侨而立,因侨而兴,随着小公园保育活化工作的持续推进,承载着百年乡愁的小公园开埠区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重新关注小公园,重树回乡投资的信心。接下来,金平区也将做好新时代 " 侨文章 ",全力打造这条联结海内外潮人的精神纽带,让华侨回来看得见骑楼,记得住乡愁,引导激励华侨支持参与家乡的现代化建设。

汕头既是 " 百载商埠 ",也是重要侨乡。大批潮汕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素有 " 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 " 的说法。他们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寄回家乡,赡养父母妻儿及家族中人。一封侨批,夹带几许银元,漂洋过海,辗转而至,在通信不发达的年代勾连着海外潮汕侨胞的浓浓乡情。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吴女士希望多挖掘侨批故事,创作文艺作品,让年轻人更多地了解 " 侨 " 故事,感悟侨胞们 " 向海讨生、敢闯敢为 " 的精神。市民施先生表示,在工作中他曾多次接触过海外华侨,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很多华侨们会讲潮汕话,但不会讲普通话,不少人对中文还有些陌生,因此他认为,新时代做好 " 侨 " 文章,应提升海外华文教育水平,这样才更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

汕头日报记者 蔡晓丹 郭丹 林蓁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