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31 日,兰州大学研发的 " 全球新冠疫情预测系统 ",又被钟南山院士点赞。据悉,这已不是钟南山院士第一次对该系统公开表示肯定。
1 月 31 日,在 " 广州实验室科技助力基层疫情防控万里行 " 启动活动上,广州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现场解答多个公众关注的疫情防控问题。
钟南山说,天气冷是病毒生长传播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一个是温度的问题,就是生存环境的问题;此外一般天气冷的时候,在房间里聚集的人比较多。
钟南山谈到发生在吉林、河北、黑龙江的疫情,以及严格防控措施的必要性。他指出要看到吉林河北的患病人数远远超过 2020 年 6 月发生在北京新发地的疫情,新发地疫情 27 天结束,约 300 多人。现在看来疫情扩散形势比较严峻,原因之一是冬天天气冷,有利于病毒生存和传播。
钟南山说,根据兰州大学开发的新冠疫情预测模型预测,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下,吉林、河北、黑龙江的疫情将在 2 月上旬基本控制。假如没有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黑龙江 2 月底将有 13 万人感染,河北 2 月底将有 12 万人感染。
钟南山强调,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中心研发的 " 全球新冠疫情预测系统 " 的预测是相当可靠的。钟南山说,该中心对于去年北京新发地疫情的预测,基本和后来的疫情发展一致。
据悉,2020 年 5 月 25 日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中心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 " 全球 COVID-19 疫情预测系统 ",该研究取得的显著成效,有力支撑了我国 " 早发 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 的管控措施。
预测系统将统计 - 动力气候预测的先进技术与改良的 SIR 流行病模型相结合,实时引入全球最新的疫情数据,并综合考虑当地的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以及疫情防控措施等关键因素对病毒传播的影响,针对有疫情数据的 191 个国家逐个建模,通过真实流行病数据反复进行最优参数化反演得到,可用来预测每日、每月、季节性及突发疫情新 增确诊病例。
系统第二版使用了更复杂的 SEIR 模型,同时考虑社区解 封时间及市民自我隔离对疫情发展的影响,并利用 EEMD-ARMA 方法 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以得到更优的预测效果。
对 2020 年 6 月北京新发地突发疫情的预测结果表明,在二级响应管控措施下,疫情规模有望控制在 300 人左右,实际新增确诊 335 人且疫情发展趋势与预测较为一致,这充分体现了系统较好的预测能力 系统的建立为研判疫情态势、采取有效防控手段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2020 年 4 月 15 日,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 · 瑞安曾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目前还不清楚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对新冠病毒的影响,也许不得不学习如何与之共存,以及如何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控制新冠病毒。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 · 范 · 科霍夫也指出,疫情始于寒冷干燥的气候,同时也看到病毒可以在多种不同气候下加速传播,目前仍处于大流行的早期阶段。
团队的前期研究表明,环境温度和大气中 NO2 含量是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最佳温度是 5-15 ℃,全球 60%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出现在气温 5 ℃ -15 ℃环境中,春夏疫情会从中低纬度向高纬度传播,秋季中纬度国家面临二次爆发危险。同时,卫星观测的 NO2 含量能有效反映各国政府防控和限制措施的实施效果。大气中 NO2 含量反映了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情况,当 NO2 显著减少时,说明交通量大量放缓,人际交流显著减少,疫情防控效果较明显。
团队负责人黄建平教授表示,希望该系统对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应对疫情有所帮助,团队将开展更长期的季节预报,并进行参数的最优选取。
编辑丨费勇玮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来源丨人民日报、兰州大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