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穿城而过奔腾不息,南北两山历经风雨魏然屹立,见证着兰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穷困、贫苦,在时代前行的洪流中一去不复返,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精致兰州 " 圆梦全面小康。
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中,兰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如期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目标,坚持 " 两不愁三保障 " 的脱贫标准,兴产业、抓落实、促增收,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在中国防贫效率 " 百高县 " 排名中,永登、皋兰、榆中分别位列第 1、第 13 和第 18 位。
聚焦责任真帮扶
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兰州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贫困一直是阻挡向全面小康迈进的一座大山。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素有 " 贫瘠甲天下 " 之称,而兰州所辖的榆中、永登、皋兰三县,正地处六盘山片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责任重如山,使命高于天。" 全面小康,决不让一个贫困县、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市委、市政府作出庄严承诺。
使命如山,号角催征。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兰州市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最大民生工程,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盯 " 两不愁三保障 " 目标,按照 " 六个精准 " 和 " 五个一批 " 要求,聚焦 256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 31.79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实施 " 一户一策 " 脱贫计划,举全市之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按照市县抓落实、乡村抓具体的要求,兰州市健全党政 " 一把手 " 第一责任、四级书记一起抓的领导责任制,形成市上 " 四大家 " 帮扶 4 个贫困县区、市级领导包抓贫困乡镇、市县领导和机关单位包抓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和机关干部包抓贫困户的 " 四包抓 " 工作机制,逐级签订责任书、立下 " 军令状 ",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全市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尽职尽责,积极投身脱贫攻坚 " 主战场 ",针对群众心中所想、生活所需、发展所盼,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以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决心,认真落实 " 一户一策 " 帮扶措施,带领群众扎扎实实地干,上下一心,啃下一个又一个 " 硬骨头 ",攻克一个又一个 " 贫困堡垒 ",历史性实现了区域整体脱贫。
坚持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严格落实市县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市级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 10% 以上增列专项扶贫资金,三个贫困县按 20% 以上、七里河区按 15% 以上增列专项扶贫资金,2016 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近 40 亿元。全市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规模近几年达 31 亿元,每个贫困村投入近千万元,足额保障了扶贫资金需求,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2017 年皋兰县、七里河区在全省第一批实现脱贫摘帽。2018 年连战连捷,永登县、榆中县又顺利实现脱贫退出。2020 年 9 月底,经市县乡村逐级自下而上验收,剩余的 0.38 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了退出标准,实现了全面脱贫。
发展产业稳帮扶
从山上到镇上,榆中和平镇居民高继德的生活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迁,从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到发展特色农业,高继德走出了一条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生活的巨大变化,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得益于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高继德喜不自禁。
近年来,榆中县委、县政府结合地域特点,培育特色产业,按照 "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导、带动农户 " 原则,先后培育了高原夏菜、百合、马铃薯、中药材、肉牛和肉羊等 9 大 " 产业联盟 ",形成了产业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产业带动发展的脱贫之路。
一项产业,就是一条致富路。
兰州市坚持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作为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全面实施产业扶贫专项提升行动,积极落实到户产业扶持政策,着力补上产业薄弱的最大短板。
兰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兰州市因地制宜加快发展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 84.56 万亩、11.56 万亩、5.97 万亩和 15.78 万亩。注重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功引进重庆天兆、四川新希望、北京德青源等大型企业,建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181 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310 家,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至少有 2 个以上合作社。全面推行农村 " 三变 " 改革,参与贫困户 1.68 万户,群众直接收益 2234.5 万元。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建省级旅游示范村 15 个、市级旅游示范专业村 40 个,今年预计实现旅游收入 18.33 亿元。切实强化就业扶贫,建立劳动力培训与劳务输转一体化工作机制,累计认定 " 扶贫车间 "102 家、开展精准培训 6.95 万人次、完成劳务输转 143.79 万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 1267 个,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实现了 " 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人 " 的目标。
精准施策实帮扶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兰州市紧紧围绕 " 两不愁三保障 " 标准,动员一切力量、集中全部优势、投入所有精力、采取过硬措施,持续推进脱贫政策精准落地。兰州市坚持把 " 三保障 " 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扎实开展 "3+3" 筛查冲刺清零和 "3+1" 冲刺清零后续行动,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攻坚,集中精力和资源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方面的问题,取得决定性成效。
——全市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巩固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全部达到 100%,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无失辍学学生。
——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达到 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 99% 以上,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全部达标,所有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实现农村贫困群众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的目标。
——累计改造农村危房 5359 户,顺利实现农村四类重点对象现有存量危房清零目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专项提升行动,建成 19 个集中安置点,搬迁建档立卡群众 1568 户 5543 人。
——累计投资 11.49 亿元,有效解决了农村 105.13 万人饮水问题,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 98% 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 90% 以上,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 100%。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代缴率、发放率均达到 100%。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 4428 元,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 5757 元,照料护理补贴全自理、半护理、全护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年 1440 元、2640 元、3840 元,实现应保尽保。
兰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抓好产业脱贫的基础上全市着力补齐了水、路、电、网等制约脱贫和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突出短板问题。
实施村组道路建设专项提升行动,加快推进 " 农村四好路 " 建设,完成各类农村公路建设 2850.2 公里,改造危桥 67 座,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 4849.7 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 100%。实现所有行政村动力电全覆盖,光纤宽带和 4G 网络覆盖率均达到 100%,电子商务乡镇覆盖率达到 9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 70%,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着力解决 " 视觉贫困 " 问题,先后建成 " 千村美丽 " 示范村 64 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111 个、区县美丽乡村 80 个、环境整洁村 386 个,创建 " 清洁村庄 "656 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增进民生福祉,夯实脱贫基础。近年来,兰州市贫困地区住房、饮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产业就业、兜底保障等重点领域综合服务水平全面提升,2019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3605 元,是 2012 年的 2.18 倍,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收获稳稳的幸福感。
百年脱贫梦,今朝终得圆。
汇聚全市人民力量和智慧打赢的脱贫攻坚战是属于兰州儿女的共同荣光。2021 年是 " 十四五 " 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年。兰州市将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继续精准施策。落实 " 四个不摘 " 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责任编辑丨张亚君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来源丨兰州市农业农村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