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廉作品
" 格物品珍——居廉作品品鉴暨当代中国画撞水撞粉作品邀请展 " 近日在隔山艺术馆 ( 广州市江南大道中 210 号首层 ) 举行 , 展览由海珠区文化馆、十香园艺术草堂分馆和隔山绘画艺术交流中心主办。展览总策划黄浩深说 :" 传统的根在土里 , 现代的根在心里。‘没骨法’是中国画的一种载体 , 也是中国画分染技法衍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 而撞水撞粉法更是在两者间把中国画技法语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 不可重复性推向更丰富的无穷无尽。"
这次展览 , 征集了居廉珍品近四十件 ( 原作高清复刻 ) , 其中隔山绝品之十香花图册、扇面《抱尽风华册》以及一批册页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 同时 , 邀请了十多位美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学者及从事研究探索撞水撞粉法的艺术家四十多件原作品参与这次的展览 , 参展作者年龄层次跨越 50 后、60 后、70 后、80 后及 90 后不同年代的探索实践者 , 让传统和现代在这里交织碰撞 , 其中这个 " 撞 " 和 " 水 " 字 , 正反映了该次展览的精华所在。
■黄浩深作品
黄浩深介绍," 当您在优雅安静的环境中细细品读时,很自然地感受到其每件作品其重要特点就是它的过渡渗化效果非常突出 , 它是以水、墨、色、粉在熟宣纸、生宣纸、绢本、泥金笺等不同媒材,通过笔、墨、色自然地流动 , 撞染 , 使画面产生冷暖、纯度、明度的变化和丰富多变的肌理痕迹。从而感受到作者在表现绘画对象的质感纹理和形态之生动异常,千变万化,画中墨渖的肌理效果,使画面的形式美感得到充分的表达,成为表现作者内心审美的重要技法及现代人文精神的最高需要,正是没骨与撞水撞粉技巧中出现千变万化的不可重复性,面对自然,理解自然,外师造化,借物写心之最高境界,把自然变成艺术品,正吻合时代这一特征。"
展期:2021 年 1 月 19 日 -3 月 18 日
参展艺术家观点: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欢迎:
撞水撞粉没骨法中的 " 技 " 与 " 道 "
关于撞水撞粉没骨法,其意境的表达与传统的没骨画不同,在现代没骨画里,撞水撞粉没骨法中的意境表达主要体现于画家的作画过程,事实上,实践撞水撞粉法的过程,既是运用方法、技巧和表现材质的过程,同时又是画家本人享受审美意趣和表达作品意境的奇妙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撞水撞粉法中之 " 技 " 与 " 意 " 已在同一时空合二为一而形成了一个整体,画家对 " 意 " 的表达诚然与道家所追求的 " 技近乎道 " 已同处于一个层面上,故对 " 意 " 的追求与对 " 道 " 的追求实则无异。
" 技近乎道 " 在实践撞水撞粉法的过程中,可以理解为是 " 技即乎道 " 的代名词。在现代没骨画所侧重的 " 技意合一 " 中,其发展的过程也并不是偶然的,无论是偏于写实或是装饰或是抽象的现代没骨,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和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已注定其无法像传统没骨画那样寄 " 情 " 和 " 意 " 于作品中,继而再借作品感染 " 第三者 "(观者)。
■陈欢迎作品
在当下的现代没骨撞水撞粉作品中,在具体完成作品中的位置," 意 " 较之于传统没骨画已是大大地削弱,并转变成在画家作画的过程中以另外的方式融化在画家的思想与作品之间,而 " 技近乎道 " 在面家的潜意识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这里,无论是 " 技 " 和 " 道 ",或是 " 技 " 和 " 意 ",都合而成为了一个整体,而且于现代,没骨画的崛起也并非偶然,更是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意趣和时代要求,这也印证了 " 艺术土壤决定了艺术形态 " 的理念。
广州美术学院讲师李琳:我的 " 没骨 " 观
没骨是近代中国绘画语言推进的一大功臣,色因笔墨而有了中国味,色墨因水而获得世界性。
色彩特有的中国审美意味来自笔墨化,而这一切将归功于没骨法。元代墨花墨禽的发展纵然使中国画的色彩退居幕后,但色彩的 " 笔墨化 " 开始在没骨画内涵里发生着暗转。明末清初恽寿平的没骨画使色彩的 " 笔墨化 " 真正得以呈现,色彩具有了区别于西方绘画所特有的中国审美意味—— " 笔墨化 ",色彩借以笔墨之义成为呈现的主角,中国绘画的 " 色 " 与 " 墨 " 的发展路线变革,可以在没骨艺术的发展中的寻找到很好的佐证。
居巢居廉在没骨中进一步拓展水的部分,色的审美不再仅拘束于 " 笔墨化 ",而是在水的作用之下获得的审美独立,从此中国画的色彩,除了 " 三矾九染 "" 薄中间厚 "" 色彩的笔墨化 " 还可以有 " 灵动与通透 " 之美。假以 " 色 "、" 墨 "、" 水 "、" 笔 " 的视角审视中国绘画,不难看出四者地位的更迭是在你进我退中向前发展的,而 " 二居 " 在没骨艺术里,做了很好的融汇性拓展,虽然说是中规中矩的创造,却撬开了的艺术创造语言新的突破口——媒介与技法—— " 水 " 与 " 撞 "。
■李琳作品
相较于同样需要依托色、墨得以呈现的 " 笔 " 来说," 水 " 无论之于观众还是创作者的而言,都是低门槛的。笔墨传统经由历代的发展,早已形成了不言而喻的规定性,卫夫人的《笔阵图》,荆浩的《笔法记》等都是对笔法历史承载的最好证明,其深厚的传统要求要有笔墨修养的人才能读懂体会,而长期以来,水仅作为一种媒介元素,透明的水借助色、墨才能得以视觉呈现,虽然在画家的不同探索与尝试之下有了相应的规定 " 水法 ",但它还是成长着的孩童,正在接受着各种世界各种艺术语言而形成自身的规定性,比起 " 笔墨 " 这位千年老者,更具有接受性、灵活性、变通性,对于艺术创作者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
中国画的传统是一个取值尽宝藏,不同时间段回头再扎到传统里去研究研究,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偶尔去吸一吸古人的仙气是我常做之事。现阶段,笔墨是我目前一直在探索、学习的东西,重新回归到生活中 " 品 " 的笔墨意味。
文 / 新快报记者 梁志钦 图 / 受访者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