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树先生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 zhijuzk)
近日,全国政协一则提案《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引发大讨论。
有的网友认为 " 女性化 " 本身就是一种性别歧视,是将 " 女性化 " 默认为 " 懦弱 "、" 胆小 "、" 不自信 " 的同义词,对该提案提出质疑。
教育部在对该提案的回复中称,将采取三条措施以培养学生的 " 阳刚之气 "。
一是加强体育教师配备;二是加强体育教学制度设计;三是深入开展体育教育。
通过仔细阅读,教育部的回复并没有特别提及 " 男 "" 女 " 之别,而在弱化性别的基础上,将 " 强健体魄 " 概念扩展至所有学生,不仅回答了提案中 " 男性青少年女性化 " 的问题突出点,也提出了加强女性学生的体质锻炼。
加鸡腿。
客观讲," 男性青少年女性化 " 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不过笔者认为 " 青少年发育病态化 " 的表述似乎更加恰当。
具体表现是,狂热追捧明星等流行元素,疏于自身 " 德智体 " 的发展。又或者是在病态的应试教育下,完全忽略生理方面的发育,造成大面积近视眼,体能检测无法达标的问题。再或者,由于缺少有效教育和疏导环境,再加上家庭等因素影响,造成很多孩子养成自私、懦弱等性格问题。
毫无疑问,这些问题不单单发生在男性学生身上,只是碍于刻板印象," 男性女性化 " 更深入人心罢了。
可以肯定的是,当今社会,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无论性格强弱,不论性别差异,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尊重。
我国《宪法》第 48 条第 1 款就对男女平等问题明确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男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借用网上一个有趣的评论:
一个身着伪娘服装的男子,在街头见义勇为,他有无阳刚之气?
正如央视的评论:男性在风度、气概、体魄等方面表现出刚强之气,是一种美。但阳刚之气并不等于简单的 " 行为男性化 ",教育不只是培养 " 男人 "、" 女人 "。而更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担当和责任感。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让身体和心智一并健康成长,才是正解。
所谓性别,不过是生理现象而已。
青少年是家庭、社会,乃至祖国的未来。
很显然只有聪明的大脑无法撑起未来,强健的体魄和高尚的人格同样不可或缺。
前些日子,教育部将学生近视纳入考核机制,有的地方将体育在中考中权重加重,都是为了从制度上让学校和家长重视孩子 " 体 " 上的培养。
但很显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德智体美劳 " 可以通过科学的培训(补习班)慢慢培养。
倘若条件一般,在只能 " 单选 " 的情况下,你是侧重孩子的 " 语数英 " 还是 " 篮球足球 " 呢?
是的,又说回来了,考试制度以及学校面临的考核制度是催生这一切的 " 牛鼻子 "。
倘若拉 " 牛鼻子 " 的绳子不改变方向,牛可能转弯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